秩堂鄉

秩堂鄉

秩堂鄉,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位於茶陵縣東北部羅霄山脈中段,東北與江西省蓮花縣三板橋鄉、永新高溪鄉接壤,西、南與茶陵縣嚴塘、高隴為鄰,距縣城44公里。鄉政府所在地為彭家祠,地理位置為:N: 26°56′35.84″ E: 113°51′33.71″。 轄18個自然村,165個村民小組,人口約為2.6萬人,悉為漢族,其中,90%以上的人口系陳、譚、劉、彭、龍五大姓族。同時,在沂江、毗塘、彭家祠、黃草、吉川、金湖等村還分布著朱、謝、顏、張、李、吳、王、肖、賴等幾個小姓。行政區域面積約為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7萬餘畝,山林面積16萬餘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秩堂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
  • 電話區號:0731
  • 人口:2.6萬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湘B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資源,交通,方言,行政區劃,行政,人口統計,名勝古蹟,鄉鎮企業,歷史名人,譚朝佐,譚奇可,譚公望,張治,譚希思,彭維新,彭國棟,彭問津,譚文邦,龍書金,李振聲,彭柏山,陳希雲,彭小蓮,

基本概況

歷史沿革

對於“秩堂”這一名稱的由來,流傳著一民間傳說。據說,清進士彭維新從江西遷涉於此,途車把手摺斷,故將此地命名“車斷”,後雅化為“秩堂”。古稱茶鄉,解放前為雩江鄉,曾經包含了今天高龍鎮的光泉、龍集(李東陽的家鄉)兩個村,全鄉含三個都,即15、16、17都。1949年屬二區、三區,1956年設鄉,1958年為建蘇公社,1961年析置秩堂公社(含原小田鄉),1977年一分為二,成立秩堂公社和小田公社,1984年秩堂公社改稱為秩堂鄉。原小田鄉1977年從原秩堂公社劃出東坑等六個山區大隊成立小田公社,1984年改稱為小田鄉。2005年原小田鄉與秩堂鄉合併設立新的秩堂鄉。
秩堂鄉

資源

秩堂鄉水利條件較好,是茶陵縣主要產糧區之一。農業主產水稻,兼產生豬、油茶。林業資源主要以杉木、樅木、楠竹、油茶為主。礦產資源以鎢、鉛、花崗石、石灰石居多。秩堂的風俗習俗有春節舞龍燈等;秩堂冬酒、秩堂狗肉、秩堂茶油、秩堂陷豆腐等全縣享有盛名。

交通

秩堂鄉交通條件便利。目前,有四條公路與外界聯繫。它們是:高隴—秩堂公路(柏油路)、嚴塘—小田公路(水泥路)、秩堂—蓮花三板橋公路(水泥路)、秩堂—永新高溪公路(水泥路)。其中,每天有數十次的班車從彭家祠發車經高秩公路通往茶陵縣城。省道320從秩堂邊境通過,正在新建的衡茶吉鐵路分支線茶陵—文竹鐵路通過秩堂。秩堂境內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境內主要公路有黃龍江公路(月江—小田)、新修的光吉公路(光泉—沂江—吉川)、石黃公路(石龍—黃草)等。

方言

關於秩堂的語言。秩堂儘管是屬於湖南株洲管轄,但是,它的語言卻不是湘語,而是贛語。茶陵話也屬於贛語,是贛語中的“吉茶片”。而秩堂話是屬於贛語中的客話,屬於客話“於桂片”。根據中國方言研究,客話“於桂片”除了秩堂話外,茶陵的高隴、八團、湘東、火田、江口、桃坑、堯水、嚴塘等鄉鎮也屬於客話“於桂片”。另外,在攸縣的巒山、清泊、柏樹下等鄉以及炎陵縣的水口、沔渡、十都、石洲、龍溪、大院、策源、下村、平樂、中村等鄉和郴州的汝城縣等也說客話,屬客話“於桂片”。

行政區劃

行政

秩堂鄉轄:彭家祠、安坑、曉塘、合戶、田湖、東首、馬首、吉川、沂江、皇圖、石龍、毗塘12個村委會,2005年併入原小田鄉的小田、錫湖、金湖、太湖、東坑、黃草等6個村委會。目前共有18個自然村。各村情況如下(2004):

人口統計

彭家祠:12個村民小組,人口2180
安坑: 6個村民小組,人口450
曉塘: 13個村民小組,人口2626
合戶: 14個村民小組,人口2609
田湖: 15個村民小組,人口2691
東首: 7個村民小組, 人口1156
馬首: 9個村民小組, 人口1368
吉川: 7個村民小組, 人口1040
沂江: 10個村民小組,人口1260
皇圖: 14個村民小組,人口2343
石龍: 8個村民小組, 人口1452
毗塘: 12個村民小組,人口2194
小田: 12個村民小組,人口1432
錫湖: 5個村民小組, 人口495
金湖: 5個村民小組, 人口626
太湖: 4個村民小組, 人口641
東坑: 5個村民小組, 人口418
黃草: 6個村民小組, 人口452

名勝古蹟

皇雩仙
希秩堂鄉內的一寺廟,位於東坑村。關於皇雩泉的傳說相當神奇。據說古時候這一帶水貴如油。一年大旱,人們吃水也要翻山越嶺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有一天,有個叫肖禪和的騎仙鵝雲遊到此,向一個姓謝的老大娘討水喝,謝大娘把家中僅有的一碗稀粥給他解渴,肖禪和很受感動,問大娘想不想富貴。謝大娘說不求富貴,只求有水就心滿意足了。肖禪和從她家裡取出七隻碗,分別覆蓋在崖壁下,囑咐她七天后把碗揭開,自然有水,說完乘鵝而去。不料謝大娘的老伴回家聽說此事,急於得到水,連揭四碗,蓋碗處流出四股涓涓細流。大娘連忙拖開老伴,不準他再揭碗。七天后,大娘揭開剩下的三隻碗,頓時電閃雷鳴,三股泉水迸涌而出。從此,這一帶再也不怕乾旱了。皇雩仙的神奇、幽靜,使佛徒們趨之若鶩,早在1000多年前的後唐時期,這裡便有雩山寺。南宋隆興年間,皇雩仙的神奇、幽靜居然使宋孝宗動了心,題寫了詠搏鬥雩仙的御詩。原來,離這裡不遠的沂江村大付出了個駙馬譚斗南,有一次他與公主回家省親,以皇雩仙山水為原型,畫了一幅《里居山水圖》呈宋孝宗“御覽”,繪聲繪色地說了一番雩泉的傳說。宋孝宗深為雩山風光和傳說陶醉,乘興題詩於畫:“仙鵝飛去是向年,靈跡猶存古嶺邊。老龍蟠疑護法,山深禽語似談禪。手攀古樹身忘俗,口吸清泉骨欲仙。鄰叟不知唐世遠,猶言謝媼舊因緣。”從此,原本名為雩山、雩泉、雩山寺前面分別冠以“皇”字形。這樣一來,皇雩寺大沾“皇恩”,香火大旺。就像清代的茶陵舉人譚紹碗在《皇雩仙》詩中所寫的那樣:“光騰石刻驚飛白,宸翰輝煌佛氏緣。”
龍家祠中憲大夫牌坊
位於茶陵縣秩堂鄉皇圖村。全系石料構築,榫斗穿鑿絲絲入扣。牌坊高五層共十二米,坊座底寬為11.5米。坊座、石坊石質粗糙,石額質地細膩,整個造型莊重大方,雕刻精美靈動,人物、花卉、浮鳥獸浮雕栩栩如生,鏤刻圖案疏密有致,極為工細。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曆六年(1572)年,曾任四川龍安知府的龍慶雲致仕後,建造了這座牌坊,以紀念其先祖,中憲大夫龍仁夫。清鹹豐六年(1856)年重建。民國防大學7年續修的龍姓族譜對到底為紀念誰而建,沒有記載。因為這支龍姓自宋至清,先後有4人受封“中憲大夫”銜。還出過不少顯赫人物。另有進士四名,一名共和國將軍。中憲大夫牌坊在石礱龍姓族人心中是神聖的,它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是省內少見的古牌坊,它向人們展示的是一頁頁塵封的歷史。
列寧高級國小校
學校創建於1930年7月,是全國興建最早的一所紅軍學校,擴建後,該校再展昔日雄姿。該校分前後兩棟,兩側分列廂房,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目前,列寧中學保存有列寧高級國小校的一些課本、作業本及蘇聯1984年寄來的信函、照片。該校是當時遵照中央蘇區政府指示創辦的。1930年,中央蘇區政府為大力培養工農革命子弟,提高革命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茶陵縣蘇維埃政府下達了關於“培養工農子弟,選拔輸送革命軍事人才”的指示。7月,茶陵遵照中央蘇區政府指示在此地創辦學校,該校為中國興建最早的一所紅軍學校。辦學初期,陳毅、蕭克、譚余保、段蘇權、劉道生等革命軍隊首長,曾先後來校指導工作。後由於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反圍剿,這個學校只辦了三個學期,共為紅軍部隊培養了160餘名優秀人才。新中國成立初期,省政府、湘潭地區先後5次撥款對該校進行了維修。隨後,列寧國小、列寧中學先後設此。1958年,該校改為茶陵列寧中學,被株洲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80年代初,茶陵列寧中學與蘇聯莫斯科卡拉梅舍夫斯基河岸街第二寄宿學校結成友好學校。與莫斯科列寧中央博物館建立了聯繫,列寧博物館給該校贈送了列寧的照片及數十萬字的列寧文選和資料。昔日的紅軍學校,成為今日的人才搖籃,75年來,該校共向社會輸出人才11000餘名,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和社會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東坑水庫
東坑水庫位於皇雩仙腳下,皇雩仙之水全部流入其內。青山綠水,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處避暑的好出處。豐水季節水面面積達660萬平方米,儲水量1200餘萬方,枯水季節水面面積也高達500餘萬平方米,儲水量850餘萬方,通村公路修好後,交通條件其便利。
三大學士故里碑亭
秩堂鄉是茶鄉文化發源地,自古以來,人才輩出。“三大學士故里碑亭”是為了紀念兩代三位大學士(李東陽、張治、彭維新)。2004年8月,在原縣委書記陽衛國同志的支持下,在鄉黨委、政府和全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於同年12月建成。同時,它將成為秩堂鄉的形象標誌。
岳飛墨莊題字
岳飛出任潭州知州、荊湖東路安撫使、都總管之前一年,即紹興元年(1131)秋,曹成率部已竄入攸縣、茶陵、酃縣、安仁一帶,到處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岳飛接到樞密院命令後,除留下2000人駐吉州(治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保護家屬外,其餘1萬餘人進駐袁州(今江西宜春),然後沿著贛江上游,穿過武功山與萬洋山之間的谷地,到達了茶陵的秩堂。當時天已漆黑,難以辨認道路。岳飛便命令部隊在村外宿營,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茶陵人民首次見到了岳家軍的軍容。民間傳說,岳飛還為這個村子書“墨莊”2字,以紀部隊到達時,天黑如墨之意。現茶陵秩堂鄉合戶村陳姓祠堂內還保存有岳飛題寫的“墨莊”二字的石碑。岳飛在墨莊停留一宿,第二天,天還未亮,部隊就從秩堂出發了。當部隊進入高隴境內時,天才漸漸亮了。忽見路旁一座小石山下清泉噴涌。岳飛便命部隊就地休息,人喝馬飲之後,將士們心爽神清。岳飛也十分高興,隨手在路旁稻田拔出幾個禾蔸,蘸以淤泥,在石壁上大書“光泉”二字以抒懷。光泉者,天光見泉水,泉水閃光之意也。後人紀念他,仿跡鐫刻石上,並冠以“宋岳忠武王題”,附近的村子了怪“光泉村”命名。

鄉鎮企業

1、秩堂礦產品公司。秩堂礦產品公司是一個兼收購和銷售礦產品於一體的貿易型公司。公司創建於1997年,現有員工8人,年銷售額達3000餘萬元,實現利稅達200多萬元。
2、紅旗煤礦。紅旗煤礦位於高隴鎮馬渡村,是以開採原煤為主的礦山企業。從2004年至今,固定資產投資850餘萬元,占地面積10餘畝,現有職工82人,地磅1台,煤層採掘設備齊全,年產煤3萬噸左右,實現年銷售收入400餘萬元,利稅達30萬元。
3、秩堂邊貿市場。秩堂鄉邊貿市場於2006年7月動工興建,2007年5月交付使用,投資300餘萬元,共占地13畝。市場內可使用面積 6000平方米,有240個攤位,能容納近萬人同時進行交易。邊貿市場的建成,不僅解決了秩堂有市無墟和馬路市場的面貌,同時為繁榮我縣邊貿市場、增強鄉經濟實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曉塘臍橙協會 。“茶陵縣秩堂鄉曉塘村無公害(臍橙)果業協會”,於2004年2月18日由秩堂鄉、高隴鎮、火田鎮等15個鄉鎮41戶果業種植大戶自發創建, 2006年4月5日正式得到茶陵縣民政局同意成立的批覆,並在茶陵縣經管局登記註冊,現有會員128名,被縣委組織部授予“科技示範基地”。協會有自己的《章程》、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它的主要業務範圍是普及科學知識和果業種植技術,宣傳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和經驗,提高科學果業種植技術,加強學術交流等活動。
5、秩堂鄉編制袋廠。是秩堂鄉2003年招商引資項目,到目前運轉狀況良好。該企業共投資200多萬元,有編制機26台,解決勞動力30多名,年產值60多萬元。

歷史名人

譚朝佐

1、譚朝佐(?—1254) 字子霖,又字欽之,號文菴,秩堂人。舉宋紹定年間特奏科許儀榜第四名進士。授從事郎,任臨江府仁和縣主簿,後任湘陰縣丞。

譚奇可

2、譚奇可(1215—?) 字辰伯,號虎岡,秩堂毗塘人。累試不第,後在父母督促下,銳意苦讀,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舉進士,時年50歲。初授迪功郎,後任臨江軍司戶參軍,再任英德府從政郎、教授、禮部侍郎,分派掌管府事。

譚公望

3、譚公望 字周佐,秩堂人。明成化二年(1466)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建言不合上意,謫宿松知縣,後以“廉明仁恕”升浙江道御史。他為政精敏,以除奸宄、興學校為先務。在典試山東時,上疏奏請“廣進賢才”。他興辦學校,政績顯著,頗得民心。

張治

4、張治,字文邦,號龍湖,秩堂毗塘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全國會試中名列第一,為會元,中該科進士,次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官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六次主持會試。末次,以“權臣不可有,重臣不可無”為題,切中時弊。編修了第一部《茶陵州志》,並纂修《明倫大典》與《長沙府志》。

譚希思

5、譚希思(1542-1623)字子誠,號岳南,秩堂毗塘人。明萬曆二年(1574)舉進士。歷任萬安知縣、永豐縣知縣、南京監察御史、侍郎、尚寶司丞、大理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四川巡撫等職,後以理學治蜀,諸弊剔除而授中憲大夫。譚希思不阿權貴,敢於諍言直諫,任監察御史時,冒殺頭之禍,上《請改復祖制疏》,抨擊把持朝政的權宦,提出恢復朱元璋時期制定的奏疏辦理制度,不許宦官干預朝政,廣開言路。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權貴,被調到地方任職。任四川巡撫時,夜郎部落叛亂,朝廷百官主張進剿,但他採取寬徭薄賦、革積弊、興學校等措施,安撫夜郎百姓,使叛亂得以平息。致仕後,潛心研究理學。編纂的《明大政纂要》和著述《四川土夷考》均收入《四庫全書》。

彭維新

6、彭維新 (1679-1769) 清朝刑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秩堂石龍人。字肇周,號石原,又號餘山。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先為翰林院編修,累遷贊善諭德,後典山西、陝西鄉試,督山東、浙江學政,遷少詹事,出為直隸、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調任禮部、刑部、吏部右侍郎。雍正改元,充日講起居注官。七年(1729),奉命往江南會同巡撫尹繼善清理積欠錢糧,條奏民間疾苦,疏請蠲免民欠。事竣,署理江蘇巡按。較準漕斛,改為窄口平底,杜絕胥吏浮收積弊;雙職工賑濟江北水災,全活甚眾。後奉命檢查浙江海塘兼審積案,又內轉吏部左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刑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維新為官清正,多遭忌恨。總理戶部時,受果親五彈劾,下獄。乾隆元年(1736)獲釋,仍署左都御史。旋遭御史五俊彈劾,再次落職。六年,授戶部侍郎,又升任兵部尚書,充三禮館副總裁,會試副主考官,並充經筵講官。時奉命議處總兵高奇案,又以違例被革職。及至十四年,再授左都御史,明年,復為協辦大學士,旋又被劾奪職。至此,雖四度罷官,而不改初衷,最後優遊林下19年。三十四年(1769)卒,時年90歲。善為詩,有《墨香閣集》行世。《沅湘耆舊集》收入77首。

彭國棟

7、彭國棟(1902-1988),字澹園,號郁文,秩堂彭家祠人。民國12年(1923)考入國立山西大學。畢業後,先後任上尉科員、中校幹事和中央組織部訓練科長、少將處長、第九戰區政治部代理主任、政治總教官、湖南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等職,曾是“國大”代表。民國35年(1946)5月任徐州綏靖公署政務處中將處長兼社會部署西南急賑大隊長、山東省民政廳長等職。1950年4月去台灣。以後主要從事教育和著述,曾任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1959年創辦亞洲詩社,被選為社長。著述頗多,主編《清史》,成為有名史學家。

彭問津

8、彭問津(1903-1963),字春樵,號思華,秩堂彭家祠人。民國15年(1926)3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在校參加過東征陳炯明的戰鬥。次年8月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抗日戰爭時任團長。民國29年任副師長,率部駐守長沙,抵抗了日軍3次進犯,民國33年率部駐衡陽,苦守47天,糧盡彈絕而被俘。爾後千方百計逃離虎口回部隊。民國36年任少將副師長,次年升為一九O師師長。海南島解放後去台灣,1963年病故。

譚文邦

9、譚文邦(1909-1987),小田寨下坪人。1929年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共青團,1932年參加紅軍,同年轉為中共黨員。參加了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分別擔任紅六軍團四十八團政委、八路軍七一七團政委、四野一二五師政委。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人民志願軍某軍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軍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並在抗美援朝中,被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他是中共“七大”代表。

龍書金

10、龍書金(1910-2003),秩堂東首人。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12月加入共青團,次年2月轉為中共黨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冀魯邊區、渤海軍區的副司令員、四野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在紅軍東征搶渡黃河戰鬥中,被軍團首長授予“突擊組長英雄”稱號。在戰四平、攻錦州、奪天津等戰役中,有“攻堅老虎”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新疆軍區司令員、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第一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曾當選為中共“八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

李振聲

11、李振聲(1919-1974),秩堂彭家祠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青團,1933年參加紅軍,並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參加了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曾分別任過連指導員、八路軍二十團政委、四野一三七師政委等職。新中國建立後,先後任空軍師政委、空軍第六軍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彭柏山

12、彭柏山(1910.3—1968.4.3) 原名彭冰山。秩堂彭家祠人。少年讀私塾。1925年考入長江工業學校藝徒班學習。1929年就讀於上海江灣勞動大學政治經濟系,並開始創作。後因參與學生運動被校方開除。1931年加入“左聯”領導下的文藝研究會,繼而擔任“左聯”大眾教育委員會書記,創作上得到魯迅的鼓勵和幫助。1934年發表了最早反映蘇區人民鬥爭生活的短片小說《崖邊》。同年被捕,1935年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獲釋後參加新四軍,至全國解放一直擔任政治宣傳領導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因“胡風問題”受到株連多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80年恢復黨籍和名譽。留有描寫解放戰爭初期華中解放區軍民英勇作戰的遺著《戰爭與人民》。

陳希雲

13、陳希雲 1902年出生,秩堂人。1927年春在本地任鄉農會會長。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起任茶陵區、縣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部長,湘贛省蘇維埃政府銀行行長、財政部部長。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17師供給部部長,參加湘贛蘇區反“圍剿”鬥爭。1934年8月任紅6軍團供給部部長,隨部西征。後參加創建湘鄂川黔蘇區,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財政部部長和副主席、代主席。1935年11月參加長征,後任紅二方面軍供給部部長兼政委。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供給部部長,晉西北軍區、晉綏軍區後勤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後勤部部長、西北軍區後勤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部長,西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部長,國家糧食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等職。1957年2月6日於北京病逝。

彭小蓮

14、彭小蓮,1953年6月出生,秩堂彭家祠人,中國電影導演。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事導演工作。1986年彭小蓮導演影片《我和我的同學們》。該片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代中學生的生活,塑造了蓬勃向上,個性鮮明的中學生群像,總體構思完整,鏡頭運用,畫面構圖,聲音造型和節奏的掌握都自然流暢。在創作中彭小蓮展示出良好的專業技巧和藝術才華。該片獲第二屆“童牛獎”優秀兒童少年故事片獎,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故事片獎,彭小蓮獲“童牛獎”優秀兒童少年故事片導演獎。1987年彭小蓮導演影片《女人的故事》。該片表現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鼓舞下,三個從來未出過門的農村婦女毅然出門掙錢的故事。影片融入了彭小蓮對社會、對婦女深深地思想和認識。幾個主人公性格豐滿,樸實自然,她們與以往同類影片中的婦女從思想、觀念到身份地位都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具有極大的社會現實意義,該片從思想到藝術上都有許多創新之處,是一部表現婦女生活與命運的佳片。彭小蓮的作品大多以女性為主人公,她注重於女性在新時期個性的釋放的表達,特別是能細膩入微地傳達女性的內心情感變化,又能觸及到與此相關的社會根源性問題。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具有一定深度,受到專家和觀眾的肯定和歡迎。 1989年彭小蓮應邀到紐約大學電影研究院任訪問學者,一年後申請就讀學位,暫時告別中國影壇。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彭小蓮回國擔任獨立電影製片人,並且仍然繼續從事導演工作。1996年她參與改編了影片《我也有爸爸》,獲得極大成功。同時,獨立執導了《犬殺》,該片通過一起狗咬主人致死的離奇事件,引發出一樁撲朔迷離的謀殺案,清潔曲折,引人入勝,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1998年,為紀念上海解放50周年,彭小蓮執導了影片《上海紀事》。該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上海解放這一重要歷史轉折時期,描寫了中國共產黨在接管特大都市時採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彭小蓮熟練的電影表現手法使影片藝術地再現了這段難忘的歷史,成為上影完成的第一部國慶50周年獻禮佳作。該片獲得了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上海紀事》、《美麗上海》、《上海倫巴》稱為彭小蓮作品中的“上海三步曲”,《上海倫巴》春節上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