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城上胡笳奏

這些兵士從哪裡來,又向哪裡去呢?原來他們是金微守軍,東征西調奉了皇帝的命令東移滄海一帶,防守黃河天險。此時黃河下游正是兩軍交戰的地區,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東征西調,以致從極西邊調兵前去增援。軍事形勢的可危,於此可見一斑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州雜詩·城上胡笳奏》
  • 創作年代:盛唐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州雜詩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那堪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作品鑑賞

《秦州雜詩》前五首主要是借物、借景抒發作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這一首是第六首,則是對軍旅之事的直接描寫和議論。
第一、二句,寫唐軍已到秦州。詩人聽到了城上不斷響起的胡笳聲,看到了山邊唐軍旌節在移動,一個“歸”字,點明了唐軍由西面邊塞經秦州向內地行進的方向。這起首二句不用傳統的比、興手法,一開始就有聲音、有行動動態地把東調軍隊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五句近看士兵的陣容,因為長期戍邊和跋涉,他們一個個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亂,可見戰爭的持久和艱苦。
“那堪往來戍?”意思是“這樣的軍隊還能往來征戰嗎?”當時中原兵力不足,鄴城慘敗之後,剛剛收復的洛陽又受到嚴重威脅。“恨解鄴城圍”中的“恨”,是遺憾的意思。詩中不言“潰”而說“解”,可以看出詩人在用詞上是經過仔細地斟酌的,“解”字從敵人方面著筆,卻委婉地表達了對唐王朝的諷刺。這首詩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要“防河”就要發兵,別處無兵可調,只能從西部邊界守卒徵調;但是這些士兵又很難有戰鬥力。待人雖然不忘關內戰事,然而又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只能無可奈何地恨鄴城之敗了。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