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地震局

秦州區地震局主要職能是地區地震預測和相關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州區地震局
  • 外文名:Seismological Bureau in Qinzhou District
  • 所屬地區:秦州區
  • 主要職能:地區地震預測和相關工作
機構介紹,發展歷程,地圖信息,

機構介紹

從上世紀 70年代開始,天水市秦州區的防震減災工作走過了三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區廣大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秦州區的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發展歷程

縱觀我區防震減災工作成就與發展,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邊實踐邊探索的七十年代
1966年邢台地震之後,中國的防震減災事業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正式起步。在這樣的背景下,1975年,成立了天水市革命委員會地震辦公室,先由市委辦公室管理,後改由市科委管理。1977年春季,省、市科技工作會議召開後,經市委研究,地震和科委分開管理,地震辦有了單獨的工作機構,工作人員也有了專職幹部。按照“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依靠廣大民眾做好預測預防工作”的地震方針,我區在幾個大型廠礦企業、部分中學設立了30個地震群測點,開始了以“三土”(土地磁、土地電、土傾斜)為主要觀測手段,地聲、地溫、動物習性觀測為輔助進行地震預測預報的地震工作,從此,我區的防震減災工作進入了一個由政府領導,有專業隊伍的全新階段。
萬事開頭難。秦州區防震減災工作的前期階段,是貫徹執行以地震監測預報為中心,邊實踐,邊探索,逐步發展起來的。
鞏固提高的八十年代
黨的一十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國家地震局也適時地提出了新時期的地震工作方針:“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多路探索,加強地震預報和工程地震研究,推進地震科學現代化,不斷提高監測預報水平,為減輕地震災害,發揮地震科學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甘肅天水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天水市的行政區划進行了新的調整,天水市地震辦公室隨之改為天水市秦城區地震辦公室,在這種情況下,我區地震戰線的同志們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到地震預測預報事業中。
(一)調整、整理了地震群測群防隊伍,使之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一是接收了原天水縣設在天水鄉的測報點,增加了虎皮鸚鵡的自動觀測,二是篩選了民眾業餘測報手段,在繼續保持“三土”(土地電、土地磁、土傾斜)觀測手段的基礎上,淘汰了地聲、地溫等手段,增加了地應力觀測。
1987年1月8日清晨2點19分,在距離我區230公里的迭部縣發生一次5.9級地震,震前10天,我區的幾個測報點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常,在我局組織召開周會商時提出:未來1周-1月時間內在我區西南(或東北)方向200公里左右範圍內有發生5-6級地震的可能。事實證明,這一次的內部預報是比較準確的。
(二)積極開展地震科學技術普及工作。1984年,在區科協的大力協助下,我區成立了地震學會,吸收會員50名,並以學會名義組織了幾次考察活動。1987年,區地震辦公室和區地震學會聯合編輯印刷了《地震群測群防經驗彙編》,向社會各界進行發放,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走綜合防禦道路的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初,地震戰線回顧總結了二十多年走過的路程,終於使大家深刻地認識到地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在於減輕震災害,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1987年12月11日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69號決議,決定從1990年至1999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1989年12月11日,第44屆聯大通過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決議案》及《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綱領》,正式確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國際行動綱領要求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要做到:擬訂國家減輕自然災害方案,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將之納入本國發展方案內等等。為此,我國成立了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這是國際社會對自然災害重要性認識的重要轉折點。
199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地震局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地方地震工作會議,會議明確了我國地方地震工作的方向和任務,即:“致力於地震科學技術的推廣套用,提高全民族的防震意識,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並探討了加強我國地方地震工作的“三個結合、兩個協作”等問題。1991年,根據國家和省上關於加強地震工作的意見,秦城區地震辦公室正式更名為秦城區地震局。
1994年,國務院提出了我國未來十年的防震減災目標,即:“在各級人民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具備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自此,我國延用多年的“地震工作”正式以“防震減災工作”代替。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並於1998年3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防震減災領域的第一部法律,標誌著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的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我區的防震減災工作一直是圍繞國家地震局提出的九十年代防震減災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持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發揮政府的減災職能,提高全民族的防震減災意識,增強綜合防禦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服務)來開展的。
(一)建立健全地震應急指揮機構,落實地震應急對策措施。 1990年10月20日16時07分在甘肅省景泰、天祝、古浪三縣交界處發生了一次6.2級地震,我區震感十分強烈。這次地震,由於景泰縣制定了比較詳細的地震應急對策,明確了地震發生後政府及政府各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因此在實施抗震救災工作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針對景泰縣的成功作法和經驗,國家地震局專門發出通知向全國進行了推廣。1990年年底,根據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震工作的緊急通知精神,我區在區地震辦公室的基礎上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參考景泰縣的經驗,制定了《地震應急預案》。1998年,區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各有關部門(計畫經貿、城建、宣傳、衛生、電力、公安、財政、交通、郵電、廣播電視、物資、糧食、商業、氣象、水利、石油、保險、武警、駐軍、科技、教育、地震)負責人為成員的防震減災領導小組,同時規定,在本區發生破壞性地震時,該小組即是區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指揮和協調本區的地震應急工作。一是對《天水市秦城區地震應急預案》進行二次修訂,二是制定了《天水市秦城區防震減災十年目標實施規劃》,這2個規範性檔案均以區政府名義下發全區貫徹執行。自此,我區形成了以政府為主、政府各部門分工負責、各司其職的地震綜合防禦體系。
(二)進一步加強地震科普知識宣傳工作,不斷增強社會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1990年12月,天水市秦城區地震學會召開了第二次全體會員大會,依據學會章程進行了改選,產生了第二屆理事會和新一屆學會領導人。1991年,以區地震學會為主編輯出版了大型地震科普讀書《震苑》,面向全國(除台灣和西藏地區)進行發行。這部27萬字的大型科普讀書,在1993年甘肅省地震科普作品評選中榮獲優秀科普作品三等獎。
這段時間,區地震局利用本身的優勢,於每年的唐山地震紀念日(7月28日)和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10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三)期間舉辦大型宣傳活動,先後製作活動版面36塊,在全區各學校和廠礦企業進行巡迴展覽,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積極開展震害預測工作。 1998年,在天水市地震局的領導下,區地震局利用2年時間,對城區所有建築物按結構、用途、建築年代等進行了詳盡的分類普查,按照不同場地條件下不同類型建築物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進行了震害預測,提交了《天水市秦城區震害預測報告》並通過了省地震局專家組的驗收。

地圖信息

地址:民主西路30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