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東部山地系統

秦嶺東部山地系統

秦嶺東部山地系統是黃河以南、南陽盆地以北的山地是河南省地勢最高、面積最大的山地系統,是秦嶺山系的東延部分,在河南明顯呈余脈性質。一是山地海拔高度向東逐漸降低,由中山、低山變為丘陵,而與平原相連;二是整個山勢向東展開呈掃帚狀,主要有東西向的小秦嶺山脈和嵩山山脈,向東北延伸的崤山、熊耳山和外方山,向東南伸展的伏牛山脈。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部分山峰超過2000米,是河南最高的山地系統。由陝西東延到靈寶境內的小秦嶺,山體高峻,其主峰老鴉岔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的最高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嶺東部山地系統
  • 山地海拔:1000~2000米
  • 特點:河南最高的山地系統
  • 秦嶺東段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熊耳山山脈,小秦嶺山脈,外方山山脈,伏牛山山脈,嵩箕山脈,箕山山脈,其他山脈,

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是秦嶺東段規模較大的支脈之一,它西南端與陝西華山山脈相連,西北面有宏農澗河谷地分割,東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農澗河與洛河之間,自西南向東北一直延伸黃河岸邊。長達160餘公里,寬約40~50公里,構成了洛河與宏農澗河的分水嶺。
崤山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並且由主脊向兩側呈階梯狀降低,兩側為低山丘陵類型。山地主要由元古代噴出岩、震旦紀石英岩和矽質灰岩等構成。山脈主脊地帶屬褶皺斷塊構造中山類型,海拔大多在1500米左右,主要分水嶺地帶有眾多陡峭的山峰矗立,主要高峰冠雲山、千山。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在山脈兩側分流,向西北注入黃河,向東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強烈,在山區形成許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有一些規模大小的跌水和瀑布。山嶺一般較狹窄平緩,山坡形態較複雜,以凹、凸複合型者居多,坡度一般在30°左右,除部分山嶺和土層較厚的凹坡地帶有小片森林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荒坡。
山脈不同地段地貌特徵差異明顯。官道口西南段,中山分布十分廣泛,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於眾多河流的切割,山體相當破碎,次級分水嶺縱橫交錯,呈現為一種波狀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觀。其中盧氏北部邊境地帶山勢相當高峻、山脊狹窄陡峭,山峰呈鋸齒狀矗立,如冠雲山海拔1866.1米。
官道口東北至硤石一段,是崤山山脈的主峰地段,山勢高峻,海拔高度大都在1300米以上,其中崤山山脈主峰千山海拔高度達1902.6米,其南面有青玉寨,海拔1713.2米,東面有大凹山,海拔1522.3米,東北有摩雲嶺,海拔1426.7米,東面有三角山,海拔1373.6米,東北面有燕子山,海拔1497.7米等。此外,在張村與宮前之間,中山範圍減小,但該段崤山的西北部與平緩的黃土覆蓋的丘陵相連,因而山地顯得高峻挺拔,梯子山海拔1464米,響屏山海拔1309米。
硤石東北處於崤山的尾閭地段,山體不如中段完整,在澠池周圍有較大面積的黃土覆蓋,地勢較為低緩,山地集中分布在黃河南岸,山勢已不甚高峻,但山體仍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山坡還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表現在西北坡陡峻、東南坡和緩,呈單斜山地形態。張村、坡頭、北西村一線以西,以低山為主,突出的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米,如高廟山海拔832米,白山海拔993.4米,鞍子山和扣門山,海拔分別為893.7米與910.8米;坡頭、北段村以東,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較為集中。如韶山海拔1463.2米,三架山海拔1025米,黃頂山海拔1287米,岱眉寨海拔1346.4米。它屬於崤山山脈東段山嶺的主幹部分,其北面瀕臨黃河谷地,地勢向北急劇地下降到200~500米。山地主要是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等岩層構成。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40°以上,局部在80°以上,成為懸崖。多數山嶺頂部較平緩,山坡多呈陡峭的斷崖形態,部分中山顯示出斷塊山的地貌特徵。最西北端的黃河谷地,水流湍急,河流多曲流急彎,流向多與岩層走向斜交,遇震旦系石英岩、寒武奧陶系灰岩等較堅硬的岩層,切成V形峽谷,如三門峽、槐壩、付家凹、王家灘、五福洞、八里胡同和小浪底等較大峽穀穀深坡陡,水勢洶湧,十分險峻。發源於崤山山脈的黃河各支流,多數流程短,水流急。

熊耳山山脈

熊耳山山脈是秦嶺東段規模較大的支脈之一,位於崤山東南,分布在洛河與伊河之間。山脈總體呈東北—西南向延伸,西南端與伏牛山相接,其間無明顯界線,向東北一直延伸到龍門西山,全長約150公里左右。
熊耳山脈大致以木柴關為界,可分為西南與東北二段。西南段山脈寬闊,在盧氏至欒川一頻寬約150公里,向東北逐漸變窄。東南段山勢高峻,多為中山類型,海拔常在1500~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體完整,山勢異常高峻雄偉;特別是構成伊河和洛河主要分水嶺的熊耳山脈主脊,突出山峰常呈鋸齒狀矗立,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其中象君山海拔1859米,熊耳山脈主峰全寶山海拔2094.3米,李崗寨海拔1975.4米,鷹咀山海拔1859.6米等。全寶山和李崗寨一東一西矗立,就是兩峰相競如熊耳的山峰。山體主要由太古代、元古代變質岩、震旦紀矽質灰岩和燕山期花崗岩等組成。山坡坡度,南側較小,為25~35°,北側較大,為35~40°,局部高達80°以上,多系斷層所形成的懸崖。嶺脊多呈鋸齒狀,有的為豬背嶺脊。山地中片林較多,森林覆蓋率30%左右,是河南省山區主要木材生產基地之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向西北方向和東南方向分流。形成平行狀水系,主脊兩側被這些眾多支流切割成一系列橫向山嶺,嶺脊也很狹窄峻峭,有不少陡峭的山峰,海拔300~1600米,河谷切割較深,多呈V形峽谷狀,山勢十分險峻。木柴關東北地段,山勢漸低緩,一般以低山類型為主,並廣泛分布有丘陵。其中低山集中分布在該段的西北部,部分山峰超過1000米,如木柴關東北寨杯山海拔1113.7米,低山海拔大部分都在600~900米,如黑山海拔833.4米,西岩山海拔864米,半坡山海拔810.8米,西老羊坡海拔649.1米。該段的東西部,廣泛分布有起伏和緩的丘陵。
熊耳山脈東北末端與東西龍門山之間,由於伊河切穿山體形成峽谷—龍門,壁陡谷深,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加之北魏至晚唐間建寺鑿窟,是著名遊覽勝地。
熊耳山熊耳山

小秦嶺山脈

小秦嶺山脈主要分布在豫西靈寶縣境,是陝西華山山脈向東延伸的部分。走向近東西,長達40多公里,南北兩側均以大斷裂與盆地相接,呈一反“S”型斷塊隆起。其山勢高峻雄偉,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向東漸低。為河南省最高山脈。河南省最高峰老鴉岔即位於山地最高部,海拔2413.8米。山體主要由太古代各種混合片麻岩組成,在山脈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個中生代燕山期花崗岩體。形成陡峻奇偉的花崗岩地貌景觀。南部以1000米的高差俯臨朱陽盆地,北部以1000米以上的高差直落三門峽盆地。
受小秦嶺南北麓東西向大斷裂和山地復背斜的共同制約,山地地貌類型以褶皺斷塊中、低山為主。其中中山類型主要分布在西段,海拔大多2000米左右,谷深也在500~1000米,是河南省最高的山地構造地貌類型。山地坡度大部分在45°以上,山峰尖峭,個別峰頂殘留有石柱,山脊部分十分狹窄陡峭,呈菱形鋸齒狀。在山嶺和山坡上,常突起有一個個由片麻岩構成的小型山脊,高約50米左右。大約在2000米左右的高度,有一起伏和緩、頂部較為平坦的“齊一峰頂面”,站在山頂面很難以給人在高山之巔的感覺。褶皺斷塊低山類型主要在山脈東段和南北兩側呈半環狀分布,海拔一般700~1200米,相對高度也在300米以上,山坡一般較和緩,坡度在20~25°,局部山勢陡峭,並有懸崖峭壁分布。如北坡呈連續展布的斷層崖,幾乎呈直立狀態,高度在80~180米。但由於北坡黃土高度可達800~1000米,覆蓋在低山較平坦的部位,使山地顯得較為低緩。
侵入體中低山主要在燕山期花崗岩出露區分布。其中西段文峪花岩體上所發育的中、低山類型最為典型。它切割強烈,相對高度大,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亞武山2156.9米。受花崗岩球狀風化作用的影響,多形成饅頭狀、球狀山脊和峭壁石峰,花崗岩多以園滑狀外貌裸露,坡度高達60~75°,一般也在30°左右。沿著粗粒花崗岩三組節理多形成蜿蜒曲折的蛇形谷和峽谷,同時球狀風化作用沿節理還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石,如“一線天”、“石門”、“仙人床”、“照妖鏡”、“懸心石”等羅列于山峰之間,因此其險、奇、峻等自然景觀堪與西嶽華山相媲美,素有“小華山”之稱,為豫西著名的遊覽勝地。
小秦嶺山脈山脊兩側河流南北分流,下切作用極為強烈,形成了橫切山體,壁陡谷深的峽谷或嶂谷地貌。當地民眾稱這種與南北向山脊相間排列的深切峽谷為“峪”,北坡有閔峪、大湖峪、荊山峪等70多個,南坡有南寨峪、王家峪、滿漫峪等。這些“峪”切穿斷層崖形成了很多峪口,較大的峪口是通往山區的重要途徑。一般距峪口2公里處,各河谷明顯展寬,再向山地內部,河谷出現寬谷、峽谷相互交替出現的現象。
受小秦嶺山地北仰南俯斷塊隆起的影響,南、北坡坡度懸殊,北坡陡峻多懸崖峭壁,以直線坡為主,坡度多在45°以上,不少山坡超過80°,南坡則較和緩,一般25~40°。南北兩坡的坡長也具有顯著的不對稱性,如搶馬峪以西的山地,北坡的寬度恰好為南坡的4倍。
20世紀80年代後,小秦嶺山脈金礦分布區,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多家爭著開採金礦,礦坑遍布礦區山坡。地表結構被改變,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坡面沖刷日益加劇。

外方山山脈

外方山也是秦嶺東段規模較大的山脈之一。它位於熊耳山的東南面,大致分布在伊河以東和北汝河以南,東至豫東平原邊緣,西南與伏牛山脈相接,西南—東北走向,東西寬50~90公里,東北—西南長約100公里,為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嶺。外方山體脈狀延伸特點不如小秦嶺、熊耳山等山明顯,山勢也較低緩,但由於眾多西南—東北方向河流的切割,形成了一系列西南—東北方向的山嶺,嶺脊狹窄陡峭。
外方山脈西南部山勢高峻,多屬中山類型,海拔在1500米左右,主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伊河、洛河分水嶺主脊地帶的小寒山海拔1641米,車村北面陸龍垛海拔1618.2米,最高峰海拔達1696.66米。整個山脈的東北部,山勢低緩,以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多在500~1000米,如下湯西北的擇風垛海拔792.2米,背孜街東面的五垛山海拔923.3米。
按河流切割劃分,外方山地被伊河、汝河及沙河分割成西、中、東三部分。分布在伊河與洛河之間的中部山地,主要是由古老變質岩和花崗岩所組成的深低山,山勢較和緩,山坡一般為20~25°,流水切割第三紀砂礫岩和黃土層所組成的斜坡,坡度多在20~40°。分布在汝河及沙河之間的山地,北側較陡,約40°左右;南側較緩,25°以下,呈明顯的單面山形態。淺低山主要分布上述深低山東邊的外圍地帶,大部分海拔400~8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一般為20~30°。20°以上的山坡,除少數有零星的用材林和薪炭林外,大部分為荒坡。
丘陵集中分布於汝河谷地南側和沙河階地北側地帶,以及平頂山附近,海拔200~400米。按相對高度可分為高丘陵和低丘陵,高丘陵相對高度100~150米,低丘陵60~90米。多數丘陵屬於山地剝蝕形成的殘丘,形態平緩,大部分基岩裸露,部分上覆很薄的風化殘積層,流水侵蝕較嚴重。
區內較大河流的某些河段,沿活動性深斷裂發育,河谷側旁有溫泉出露,伊河的潭頭、陸渾,沙河的下湯、中湯和上湯等地的溫泉較為有名。受新構造運動抬升的影響,河流下切,深切曲流和峽谷的現象也相當普遍。

伏牛山山脈

伏牛山脈是秦嶺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條重要山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伏牛山脈北面與熊耳山脈和外方山脈交匯,其間無明顯界限;南面與南陽盆地相接。山地向東延伸到方城東北突然中斷,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長約30公里,寬約8~15公里,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堆積平原地帶,缺口東南又是地勢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溝通華北平原和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伏牛山脈規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雄偉,主要是花崗岩山地。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為低山丘陵。
山脈西北段大致位於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線西北。是省內中山大面積集中分布地區之一。山脈主脊地帶,層巒疊嶂,多懸崖峭壁和奇峰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出、雞角尖、石人山等,峰頂初夏常見風雪,被稱為省屋瓴。伏牛山脈西北段山勢高峻,氣候濕潤,且垂直氣候變化比較明顯,天然植被與野生動物繁多,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護較好的山坡地段,被國家或河南省定為自然保護區。
伏牛山脈西北段山體被西北—東南走向的老灌河斷裂谷地縱向分割成兩列規模較大的山嶺。北面山嶺構成伏牛山的主脊,位於欒川以南的部分,當地稱之為老界嶺,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老界嶺山脊狹窄陡峭,多呈鋸齒狀或錐狀,一般北坡陡,常有懸崖峭壁出現,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過80°;南坡稍緩些,坡度25~40°。這些中山區海拔高度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頂、龍池 、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兩側為古老的變質岩層,局部地方有石灰岩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為直線形,下部為凸形。發源於山脈兩側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強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或嶂谷。並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區具有明顯的峰高谷深的特徵。區內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邊坡,雨季和開春化雪時,易出現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較明顯。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帶,有古冰川作用的遺蹟,欒川南部的雞角尖,西峽北部的樺樹盤,古冰斗形態保存尚好。嵩縣南部的龍池 山頂北側,有一冰斗積水成湖,常年不乾,謂之龍池。淺中山多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圍,海拔1300~1800米,相對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態除高度與深中山明顯差別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發生。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達100餘公里,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著名山峰自西向東有:龍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松垛海拔1577.2米,關山海拔1134.4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布在白河谷地北側,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40°。淺低山連片分布於沙河谷地南側的魯山境內,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呈斷續分布,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風化殘積層較厚。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鄉、鎮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平縣城以北,長達70餘公里,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其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兩側深低山集中分布於白河谷地的南側和湍河谷地的北側,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布在白河谷地南側深低山外緣和鎮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布於後會和板廠一線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以東地區,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布於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布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地區,連續成片分布,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內丘陵組成岩性較複雜,丘陵地貌形態也複雜多樣。
區內的河谷平原,有白河流經馬市坪、南召盆地的寬谷河段平原,由1~2級堆積階地構成,一般寬2000~4000米,很大部分被鴨河口水庫蓄水淹沒;湍河流經夏館、七里坪盆地,河谷展寬,兩則發育有2級堆積階地,形成河谷平原,一般寬2000~3000米。此外,西峽的袁店至丹水,內鄉的赤眉到楊店,方城的袁店到柳河和坡底的沿河地帶,也分布有較寬的河谷平原。

嵩箕山脈

嵩箕山脈,位於河南省中部,北邊與黃土丘陵區相連,南至汝河谷地北側,東到豫東平原,西到伊河谷地右側邊緣。呈孤立的塊狀突出,在嵩山與箕山之間由於有白降河和潁河寬谷的分割。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山脈。
(一)嵩山山脈 嵩山山脈綿延於河南省中部,山勢巍峨,特別是中段山體挺拔,高峻雄偉,是中國的名山,為五嶽之一,號稱中嶽。《名山記》中記述有:“嵩山中為峻極峰,東曰太室,西名少室”。《述征記》也記載有:“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山下各有石屋也”。區內有中嶽廟、少林寺等名勝古蹟,系河南省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嵩山山脈,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延伸於登封與伊川、偃師、鞏縣、滎陽、密縣之間。自西向東依次有萬安山、安坡山、馬鞍山、擋陽山、玉寨山、嵩山和五指嶺等。山脈各段地貌特徵差別很大。
嵩山山脈的西段,主要在偃師和伊川交界地帶,東段主要位於鞏縣、滎陽和密縣境內。東、西兩段的山勢都比較低緩,海拔400~900米,大部分相對高度500~600米,屬深低山類型,部分山地相對高度250~450米,屬淺低山類型。嵩山山脈的中段山地,則主要分布在登封縣附近,有72個已命名的山峰,各主要山峰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個別山峰超過1500米,屬中山類型。
嵩山古稱太室山,最高峰海拔1494米。玉寨山,又叫少室山,位於嵩山的西南,主峰海拔高達1512米。五指嶺在嵩山的東北,主峰海拔高度為1215米。山地群山聳峙,峰高谷深,起伏很大,相對高度多在600~700米以上。嵩山以南為東西向延伸的登封盆地,海拔300~400米左右。從山麓望嵩,山體顯得挺拔高峻,雄偉壯麗。
嵩山山脈山勢一般呈南陡北緩的單面山形態或單斜山嶺。山地北坡是15~20°左右的坡面,而南坡坡度常達50~60°以上,有不少地方近於直立,形成高達500~600米的陡坡和峭壁。玉寨諸峰東側有一條南北延伸約4公里的懸崖,比嵩山更加險峻。山脊常成鋸齒狀或線性,也有尖錐狀山峰,山脊兩側常為陡坡或峭壁。山體的風化剝蝕、重力崩坍、坡面沖刷和溝谷侵蝕均很強烈。一些深切溝谷東西向延伸,反映其受東西向斷層的影響。南北斷裂在地貌上也有明顯顯示,一些南北向山嶺和山間V形峽谷和深谷,即是受南北向斷裂侵蝕下切造成的。沿峽谷常常發育有暫時性的瀑布或跌水。如著名的有盧崖瀑布、龍潭溝瀑布等。溝谷中常滿布礫石,形成了乾石河。山凹處的倒石錐和山麓巨大的滾石,到處可見。地形上,嵩山主體屬於中山,具有壯年期中山地貌形態特徵。
該區是中國古老的變質岩系出露的典型地區之一。構成嵩山主體部分的岩石主要是太古界登封雜岩和下元古界嵩山群的淺變質石英岩等。登封群岩性易風化,地形上常形成較平緩的低山和丘陵。十里舖附近的少林河就是流經登封雜岩之上的U型谷。在嵩山中部出露的嵩山石英岩,由於堅硬和節理髮育,地形上常構成巍峨高聳的山嶺,多懸崖峭壁,是中嶽嵩山主峰之所在。
古地貌遺蹟的夷平面在嵩山地區有所保存,可以劃分出四級夷平面:第一級夷平面,海拔約1400~1500米,相當於嵩山和玉寨山主峰的峰頂面。第二級夷平面,海拔約1100~1200米,嵩山東部的跑馬嶺和五指嶺可作為代表。第三級夷平面,海拔約700~900米,相當於低山峰頂。第四級夷平面,海拔約400~500米,相對高度約40~60米左右,相當于山前丘陵的丘頂面,蠍子山、石站山和登封城西的萬羊崗等丘陵可作為代表。
在嵩山、玉寨山等中山外圍,分布有面積較廣的低山,其海拔高度約600~1000米,切割深度200~300米左右。老母洞、大塔寺一帶就是海拔700米左右的低山。近山麓地帶分布著平緩的山前丘陵,一般海拔約400~500米,如登封城至十里舖一帶就廣泛分布有這類平緩的丘陵。
嵩山山脈北部丘陵,有基岩丘陵、薄層黃土覆蓋的丘陵和黃土丘陵三種。基岩丘陵和薄層黃土覆蓋的丘陵,均受流水強烈的侵蝕切割,沖溝發育,形態破碎,土層較薄,部分的全部基岩裸露;集中分布於該區東部密縣、滎陽、鞏縣和登封等縣境內;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變化較大,有相對高度100~180米的高丘陵,有相對高度為60~80米的低丘陵。黃土丘陵主要分布於嵩山山地的西側和南側邊緣。

箕山山脈

箕山西起伊川、汝陽和汝州市交界地段,沿汝州市北部邊緣向東延伸,至禹縣、郟縣的西部邊緣。山脈略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構成汝河、潁河間的分水嶺。由於眾多支流的侵蝕切割,山體較為破碎,山勢也比較低緩。其中在臨汝縣境內的中段山脊較高,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如老婆寨1063.7米,密臘山1049米,大紅寨1150.6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屬於淺低山類型。大部分山地區海拔500~1000米,相對高度在500米以上,屬深低山類型。深低山外圍,淺低山呈帶狀連續分布,海拔400~900米,相對高度200~500米。箕山山脈主要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山嶺狹窄,斷層構造地貌較明顯,多為單面山,北坡較緩,坡高20°左右,南坡陡,30~50°,沖溝發育,主溝多為南北向,呈V形。
丘陵集中分布在箕山山脈東南部和西南部。東南部丘陵絕大部分是石質丘陵,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120~200米,屬高丘陵類型。一部分相對高度在80米左右,為低丘陵,其上沖溝發育。西南部丘陵絕大部分是黃土丘陵,地表物質主要是晚更新世洪、坡積黃土,海拔300~500米,沖溝大部分呈U型,深40~60米。

其他山脈

此外,在潁河、雙洎河間,還有呈西北—東南展布的一條孤立山體,主脊海拔600~800米,如蒼萃山海拔792.1米,火煤山海拔722米,石牛山海拔627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