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百戲俑

秦始皇陵百戲俑

秦始皇陵百戲俑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1999年3月發行的,地址是秦陵東南部內外城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始皇陵百戲俑
  • 地址:秦陵東南部內外城間
  • 時間:1999年3月
  • 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考古發現,藝術造型,歷史起源,

考古發現

在位於秦陵東南部內外城間,北距石鎧甲坑僅35米的下陳村一農民院落中,考古人員發現紅燒土的線索,1999年3月,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聯合組建的始皇陵考古隊對發現紅燒土的區域進行考古鑽探,確認了這是又一處秦始皇帝陵園的陪葬坑。
1999年5月至6月,考古隊對該陪葬坑進行了試掘,試掘面積為4×17(m)。通過試掘,對該陪葬坑的性質、內涵及建築結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陪葬坑呈東西向長方形,坑體東西長40米,西端寬16米,東端寬12.3米,坑東西兩端各有一斜坡道,坑內有兩道土隔牆三個過洞,坑總面積約800平方米。
1號俑1號俑
發掘工作中,在坑建築棚木層之上出土了一個大銅鼎,銅鼎口徑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銅鼎上腹部飾蟠螭紋,下腹飾三角回紋和雲紋,該鼎造型精美厚重,氣勢磅礴恢宏,紋飾構圖飽滿,線條流暢纖細,是目前在秦陵地區發現體積、重量最大的一件銅鼎。 隨著發掘工作進展,當打破棚木層後,清理棚木下過洞時,在G3過洞底部,又清理出可歸屬為11個不同個體的陶俑。陶俑出土時都已殘破為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殘塊,這些陶俑的發現,與當年發現兵馬俑一樣,讓考古人員感到格外驚喜和興奮。通過對提取的部分陶俑的修復復原,考古工作者發現,他們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兵馬俑截然不同,經過考證和研究,初步認為這批陶俑可能是象徵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它首次讓我們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類制和秦代豐富多彩的雜技藝術及神秘的宮廷娛樂文化。由於該坑也沒有全面發掘,因此其性質也只能暫定為“百戲俑坑”,考古工作者將其編為“K9901”陪葬坑。
2號俑2號俑

藝術造型

從已經修復的幾件陶俑看,其造型與兵馬俑和文官俑均有不同,一種是靜態處理,一種是動態造型。兩種不同的造型當然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2000多年後的今天,當考古人員剝落掉陶俑身上的泥土,陶俑向人們展露真容的那一瞬間,它們栩栩如生的面容好像還有著2000多年前的呼吸,不禁讓人驚嘆。那么,百戲俑都包括哪些陶俑呢?
3號俑3號俑
這批出土的百戲俑,有6尊已經修復,其中3號俑頭部缺失,俑為站立狀,上身裸露,下著短裙,左腳前邁,左臂下垂,左手緊扣於腰帶上,右臂上舉,挺胸鼓肚,儼然是一副舉起千斤鼎得勝後,接受掌聲和歡呼的得意姿態。另外,從同一個坑中還出土了一件大銅鼎,由此推測,扛鼎比賽是受到秦始皇喜愛的一種娛樂項目。
除扛鼎俑外,還有持竿俑。5號俑左臂與軀幹間有一條約10厘米的空隙。據此,專家們推斷該俑左臂內側空隙處應插著一根竿狀物,是百戲中的持竿者。

歷史起源

據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後,不僅把各國諸侯的鐘鼓搬到鹹陽宮中,而且還把六國諸侯宮廷中善於歌舞的藝人當作戰利品集中於鹹陽,演出“百戲”。  百戲起自軍中的講武活動,到戰國末期和秦漢時代也只是宮廷中的娛樂表演節目。據說在漢武帝時,專門在長安舉辦了一次大型的百戲演出,允許官員和長安的市民前往觀看。這樣,百戲逐漸向民間發展。秦之後,百戲雜技節目不斷發展變化,形式日益豐富,吸引力越來越大,最終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表演藝術—雜技。
5號俑5號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