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五尺道

秦五尺道

秦五尺道,指在四川省出土的歷史文物,是秦朝時連線雲貴與蜀的重要商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五尺道
  • 出土地點:四川省
  • 館藏地點:武德鄉
  • 所屬年代:秦
  • 起止:蜀南(今四川宜賓)到滇池
  • 意義:雲貴與蜀的重要商道
歷史,現狀,文物價值,

歷史

秦五尺道:2010年由國度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電視台連合布局的“五尺道—石門道—鹽道”考古探險觀察團隊由成都動身,將展開為時15天的考古觀察與探險之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傳授高大倫任觀察團團長,觀察團成員都是天下考古專家學者。
五尺道與秦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靈渠、直道、馳道並稱秦朝七大工程,起於僰道(今宜賓),終於今雲南曲靖,顛末的地區山高水險,昔人有“盤蛇七曲”、“氣與天通”的形容。但是,據史布告錄,秦漢之際,五尺道已然商旅絡繹,巴蜀因此殷富,交易業務物緊張包括笮馬、僰僮、髦牛等。隋唐在其底子上重修並擴建為石門道。唐宋時期,石門道緩緩成為四川與雲貴兩省茶馬通商、轉運的緊張通道。清代開放鹽禁,五尺道與石門道的故道又成為四川井鹽轉輸雲南的通道,再度鬱勃臨時。
早在秦漢時期,通過五尺道與安南道(昆明—越南)的銜接,以及五尺道延伸線(到祥雲)與博南道的銜接,從成都出發東可通越南、西可達緬甸,以致可以不絕遠至即日的印度、阿富汗。這便是著名的陸上南邊絲綢之路。

現狀

“我們這裡到處都看得到五尺古道遺蹟,過去四川的挑夫、背夫挑背鹽巴、布匹都要經過武德歇腳駐棧房,第二天又起身朝雲南去,雲南的馬幫又馱山貨到四川。所以武德是過去挑夫、背夫、馬幫的必經之地。”70多歲的農民書畫家曾述堯老先生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5月28日,記者隨四川宜賓市考古專家深入筠連鄉鎮進行古道考察時,在武德鄉新發現了一段保留較為完好的秦五尺道遺蹟,這是繼4月21日由國家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待等組織的 “五尺道—石門道—鹽道”考古探險考察團赴筠連考察秦五尺道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段新發現的秦五尺道位於筠連縣武德鄉中華村三組,當地人稱麼店子附近,經測量,該古道長約200多米,寬2米至1.6米左右,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長約50多米,寬為1.6米,為標準的秦五尺道寬度,且路面整齊,損傷較小,歷經滄桑歲月的洗禮,它依然堅固如初。據路過的當地村民,現年85歲的劉漢文介紹說,這段路在他小時候就經常看到馬幫、挑幫在這條古道通過,馱鹽巴的,挑山貨非常鬧熱,這裡馬店四五十家,商貿十分繁榮。
秦五尺道
據考察,該鄉尚有多處古道、古橋、古廟遺址。在古道岩壁上的一些地方,依然還能看到明顯的人工開鑿痕跡。在該鄉一寺廟內還發現了一枚石質公平秤,該秤砣重約80斤,秤砣正反面分別寫著“張永福站”“公義較準”的字樣,據初步考證,該石質秤砣是明清時期四川與雲南商貿公平交易的見證,它也是筠連古代商業發達和筠商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文物價值

早在秦漢時期,通過五尺道與安南道(昆明—越南)的銜接,以及五尺道延伸線(到祥雲)與博南道的銜接,從成都出發東可通越南、西可達緬甸,以致可以不絕遠至即日的印度、阿富汗。這便是著名的陸上南邊絲綢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