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泰山刻石

秦二世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碑》、《泰山刻石殘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刻,現藏泰安岱廟東御座院內。刻石殘高115厘米,殘寬53厘米。現存碑文4行,前行4字,後3行各2字,為丞相李斯篆書鐫刻而成的秦二世詔書。據記載,泰山刻石原系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登泰山時所立。四面環刻,前三面為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第四面為加刻的二世東行郡縣時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均為李斯篆書鐫刻。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皇帝東封泰山,兗州太守拓本以獻,計40餘字,僅拓一面。大觀年間(1107—1110)汶陽劉歧至泰山頂玉女池旁,見碑四面有字,拓得223字。此後,碑不知何時毀佚。至明嘉靖年間,北平許氏搜得斷石,置於泰山碧霞祠東廡,僅存4行29字。清乾隆五年(1740年)毀於火。嘉慶二十年(1815年)蔣因培於玉女池發現殘石二片,僅存10字,遂嵌置山頂東嶽廟西室。道光十二年(1832年)牆廢圮,即移置山下道院,後又移置現址。宣統二年(1910年)羅正鈞主持作亭保護。秦二世詔書殘石,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古的文字石刻之一。字形工整,筆劃圓健,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標準字型——“小篆”。元代郝經《太平頂讀秦碑》詩讚其“拳如釵股直如箸,屈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痴。”魯迅謂其“質而能壯,實漢晉碑銘所從出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