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行歌行體徵文作品集

秦中行歌行體徵文作品集

《秦中行歌行體徵文作品集》是由徐耿華主編的文學詩詞集,該集共選編了489人605篇歌行體作品。全書收錄獲獎作品61篇,特邀作品55篇,入圍作品489篇。目的在於匯集佳作並使之流傳於世。該集於2013年5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秦中行歌行體徵文作品集
  • 定價:68.00元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主    編:徐耿華
  • 印    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 總 編 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圖書導讀,基本信息,出版社簡介,

圖書導讀

歌行體是我國詩歌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甫是歌行體的傑出作者,由此也奠定了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是近幾十年來歌行體創作並沒有引起詩壇足夠的重視,有的詩刊拒絕發表歌行體作品,有的大賽不讓歌行體作品參賽。為此,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霍松林教授在陝西省詩詞學會換屆大會的發言中指出:今人寫舊體詩,不必篇篇都是律絕。雄闊的敘事、豐沛的抒情、宏放的議論,承載以篇幅長短不拘的古體,尤其是其中的歌行體,往往更為適宜。
秦中行歌行體徵文作品集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201 1年4月21日,陝西省詩詞學會在西安召開“歌行體詩歌創作座談會”。會議由省詩詞學會會長郝樹茂主持,中共陝西省委原書記、省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張勃興出席並講話。他向全省詩友發出了“大力倡導和積極創作歌行體詩歌”的號召,他說:“當前倡導開展歌行體的創作活動,可以說時機成熟、條件允許,我相信,一定如同開展散曲、賦和竹枝詞創作活動一樣獲得成功。”
在這次座談會上許多專家發言,用他們的理論研究成果來指導創作。如李志慧教授的《歌行溯源及詩體特點》、高益榮教授的《歌行體詩歌的意境創造》、郭芹納教授的《歌行體的平仄及其用韻》、劉衛平副教授的《關於歌行休的句法與章法》等。我們計畫《陝西詩詞》要長期設立“歌行之窗”欄目,發表歌行體作品;並在適當的時候舉行一次歌行體詩歌有獎徵文活動。
這次座談會之後,陝西詩壇學習理論、創作歌行,蔚然成風。2011和2012兩年間,《陝西詩詞》共發表歌行體詩歌作品227篇,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歐陽鶴、梁東、星漢、王亞平、周嘯天、胡迎建等都寄來佳作,以求發表。由此可見陝西的這一舉動已經引起全國詩壇的關注,全國各地的歌行體作者積極參與其中。2012年1月30日,張勃興老書記在生病住院期間致信陝西詩詞界各大組織負責人,他說:“要把歌行體詩歌的研究、創作活動深入開展起來。……建議今年內要像抓曲賦一樣在全省乃至全國開展一次歌行體詩的徵文大賽活動,規模大一些,形式活潑一些。”
為了落實老書記的指示精神,陝西省詩詞學會於2012年3月25日在西安召開了第二次歌行體創作座談會。徐耿華副會長作了主旨發言。這是一次交流經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會議,對以後的創作大有裨益。徐耿華同志的發言稿在《陝西詩詞》上發表後,先後被寧夏詩詞學會的《夏風》、貴州詩詞學會的《貴州詩聯》以及我省的《榆林詩刊》、《寶雞詩刊》轉載。他還到榆林、安康、省電力系統作輔導報告,幫助大家提高創作水平。
7月,為了落實張書記的指示,陝西省詩詞學會聯合省散曲學會、榆林市詩詞學會共同舉辦“秦中衍”歌行體詩歌有獎徵文活動,並得到了中國維克托閥門有限公司、西安西藍天然氣集團股份公司鼎力資助。我們組成了以張勃興、陳再生、鄧理為名譽主任,郝樹茂為主任、郭芹納、李濤、徐耿華、李耀儒、荊雷、王錫金、姬秦安為副主任的組委會;組成了以霍松林教授為主任,星漢、徐耿華為副主任的評審會。8月,我們下發了陝詩發[ 2012]第3號檔案《關於開展“秦中行”歌行體詩歌徵文活動的通知》,望我會會員及廣大詩友以此為契機,認真學習歌行體創作知識,掀起我省歌行體創作的熱潮。同時,我們在《中華詩詞》、《陝西詩詞》、《榆林詩刊》以及“中華詩詞論壇網”上發布了《徵稿啟事》。
徵稿工作歷時五個月,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詩友積極回響和踴躍參與。有位網名叫做“風之歌”的詩友對這次徵文做出了積極的評價,認為是“向詩壇透人了清新的空氣,未來很可能寫入中國的詩歌史”。我們共收到我國境內除青海、西藏外的其他省市區近1000人投稿,總計1300多篇。最遠的兩份稿件來自美國和委內瑞拉。除去不符合徵稿要求的,有800位作者的1032篇作品進入初評。由於我們用紅頭檔案的形式要求我會會員每人至少投稿一篇,因此我省籍作者人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有348人(占總數的43.5010)的作品528篇(占總數的51.2 010)進入初評。在此次徵文組稿中,榆林市詩詞學會、西安鐵路局詩詞研究會寶雞分會、省電力詩詞學會禹門詩社都做到了精心組織,集體投稿,值得表彰。
評審工作從2013年1月10日開始。評審們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依照獲獎作品要求以情感人,有時代精神,有詩詞韻味,有歌行體基本特點的四項標準,認真審讀,多次召開評審會議,先後三次投票,終於拿出了獲獎作品的初步方案。交由本次大賽評審會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星漢教授審查、調整。最盾由大賽評審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霍松林教授審查、確認。共評出一等獎2篇,二等獎5篇,三等獎12篇,優秀獎42篇,並向社會公布。
通過詩賽推出一批優秀歌行作品,是大家共同的期望,也是這次活動的重要目的。可喜的是,不少作品,尤其是獲獎作品堪稱佳作。它們大都或具有意境闊大、形象鮮明,或具有韻味雋永、詩句精巧或鋪敘流暢、事跡動人等特色,能於流暢中見變化,在婉轉中求跌宕,於鋪敘中善轉折,其整體韻律、詩句清新尤為突出,大得歌行之妙。
一等獎《抗洪英雄歌》以陝西佛坪縣岳陽鄉黨委書記朱顯發在特大山洪爆發後,帶頭履險抗災,以白己的生命拯救了數十個小學生,譜寫了一曲英雄壯歌的動人故事為題材,充分發揮了歌行體長於鋪敘,善於抒情和轉折跌宕的長處,把這一英雄故事化作歌吟。全詩層次清晰,描敘生動,中心突出,一氣呵注,感嘆相融,動人心懷。另一首一等獎作品《華山行》則與前一首在意境、情思、遣詞上頗多不同而同見匠心。尤其是以“華山”為題的參賽作品無慮二、三十首,而這一首之能秀出群芳更得力於它的立意高遠,營構得當。作品把峭峻險奇,風光無限,陰晴殊壑,林泉相映的華山特景與華山獨有的神話傳說,風土人情,高士逸聞情景交融地結合起來,造成了廣闊深遠,莽莽蒼蒼的氣象。加以在寫法上,頻頻運用了頂針格手法和只以平、人換韻的聲調安排,增強了作品連綿流暢的意緒。
五首二等獎也各具特色,如《中條山抗日陝軍八百壯士殉難歌》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寫出來的悲壯讚歌,反映了抗日戰爭的中條山阻擊戰中,陝軍八百壯士在彈盡糧絕、敵寇蜂擁而來的生死關頭,毅然跳岩投向黃河,譜寫了又一曲英雄壯歌,它立即使我們想起了在此之前寧死不屈的抗聯八女投江,堅守上海的八百壯士,捨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壯士等。陝軍八百壯士殉難正是中華民族英雄主義昀延續和再現。作者採用白描手法鋪敘了出征的急迫,戰鬥的慘烈,最後的絕境到驚天的壯舉,以充滿敬意和深情的筆觸表現了懷念仰止之意。《灞橋柳》則抓住了千百年來與社會生活,人民情思緊密相連的灞橋柳這一特定形象,生髮出今昔變化所引起的感嘆和喜悅。把昔日遊子遠行,征夫戍邊,知交傷別時的傳統折柳活動和今日電訊疾傳,信息靈通,往來方便,折柳已成歷史的情景相對比,見出新世的幸福。末尾以柳枝心語“不辭長作惆悵客,換得人間別恨消”作結。以折柳的有無,灞柳的繁稀折射出時代變化,堪稱小中見大,饒有情趣。《安塞腰鼓》以遐邇聞名的陝北民間藝術為切人點,描繪了陝北特有的風土人情,表現了陝北人民的豪壯性格。作品以宏大的場面,熱烈的氣氛,雄渾的樂舞,磅礴的氣勢,形象生動,意蘊厚重地寫出了黃河、驚雷,虎躍龍騰,忘我投入的安塞腰鼓。《榆林紀行》寓情於景,詩境闊大,頗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意,而在滄桑感嘆中又多樂觀自信之情。《秦嶺太白山放歌》突出了太白山作為秦中第一高峰和脈分南北的獨特地勢,著力描繪了“雄托中天第一峰,肩擔日月貫西東。脈出崑崙連四海,流分漢渭壯雙龍”的偉觀,雖含誇飾手法,卻有如實之感。
各有特色,難以排序是評選中的共同感受。一、二等然的作品固然都具有通體完整,特色明顯的優勢,而其他獎項的作品在整體上或稍遜,在特色則未遑多讓,如三等獎的10首作品中,《夢關中》的生動親切,秦味十足;《觀秦始皇兵馬俑有感》的激昂感慨,情系興亡;《信諾歌》的大愛無垠,至情動人;《黃河壺口瀑布歌》的騰綽澎湃,場面壯偉;《(長恨歌)者長恨歌》的纏綿悱惻,刻畫人微;《秦嶺踏雪歌》的意存高遠,情景相融;《天竺吟留別》的跌宕有致,描繪新穎;《孝女歌》的動人心弦,對比強烈;《將軍槐》的亦物亦人,興寄遙深;《西安城牆歌》的浮想聯翩,意歸憂樂,都備有其感染力,尤其是從歌行體的聲律、韻味來看,以上獲獎作品都是比較出色的,這些佳作的出現,這為次大賽的成功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證。
通過幾年來的努力,特別通過這次“秦中行”歌行大賽,使更多的詩友和詩詞愛好者開始喜歡起這種詩體,多少改變了過去那種歌行體顯然偏少的狀況,也出現了一些佳作包括這次獲獎作品。學歌行,議歌行,寫歌行的風氣正在形成,歌行魅力漸為更多詩友所領略,也為詩壇的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本信息

責任編輯:雨 涵
裝幀設計:* * *
開 本:787×1092mm1/16
字 數:330 千字
印 張:33.00
版 次: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