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高級中學

秣陵高級中學

南京市秣陵中學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的老完中,地處江寧區千年古鎮秣陵關。學校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神墩文化的歷史沉澱和開發園區的現代氣息相互交融,使學校在渾厚的文化底蘊中煥發出奮發向上的朝氣。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學校本著“以人為本、重視質量、著眼全面、培養特長”的辦學理念,先後培養出將軍、市長等一大批優秀學子。近年來,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學校先後榮獲市紅旗學校、國家級和省級德育課題研究先進學校、省國防教育先進學校、省科技教育先進單位、區文明單位、區法制教育先進學校、區規範收費學校等榮譽稱號。2004年省內外本科達線十八人,200%完成區教育局下達的本科達線指標,專科以上錄取率76.8%。2005年省內本科達線二十一人,錄取本科十九人,150%完成教育局下達的本科指標,專科以上錄取率79.4%。多名師生在省市區級各種競賽中榮獲一、二等獎;每年師生髮表或獲獎的論文習作達數十篇;校園“浪花”文學社被評為全國百佳校園文學社,編輯出版作文集<浪花之歌>;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國家教育部規劃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理論與實踐深化研究》的研究中被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授予“優秀實驗學校”;學校藝術特長生教學特色顯著,成績斐然,更成為學校辦學的一大亮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秣陵高級中學
  • 地址:江寧區千年古鎮秣陵關
  • 創建於 : 1952年10
  • 別名:江寧縣楊柳初級中學 
學校簡介,學校變遷史,

學校簡介

近年來,百餘名體藝特長生從這裡跨入高等學府的大門;音樂、播音主持專業的特長生培養正逐漸成熟。
圖片圖片
學校擁有全國優秀教師和市區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青年教學標兵、優秀班主任30多名;擁有現代化的實驗室,全新的奔騰電腦室,功能齊全的多媒體室,設備先進的教室,標準的田徑場,信息化的電子備課室。全體教職工敬業愛崗,學校辦學條件日臻完善,教學管理規範合理,辦學效益不斷攀升,各項事業穩步發展。江寧區區域調整給學校發展帶來了更大空間和更強的活力。所有的一切無不為你插上騰飛的翅膀。

學校變遷史

秣陵中學創建於1952年10月,初創時借用龍都楊柳村朱氏莊園上課,故稱“江寧縣楊柳初級中學”。當時招收初一兩個班100名學生,並從江寧縣初級中學調撥初二一個班43名學生,校長由江寧縣教育科長嚴克群兼任,共有教職工15名。開辦不久任培源調入學校任教導主任,同時江寧縣政府決定選擇秣陵關橋北戲台舊址籌建新校,並派學校總務主任王鑑非到秣陵關負責籌建。1953年4月陳木齋調入學校任校長,同年8月學校搬遷到秣陵關,定校名為“江寧縣秣陵關初級中學”。由於社會需要,原初二43名學生學校搬遷時提前畢業。1953年暑假招收初一4個班近200名學生。當時的祿口、秣陵、陶吳等國小、國中補習班調整合併到秣陵關中學,故初二有4個班約180名學生。學校除初建的校舍外,還徵購和租賃了許多民房,作為學生和老師的宿舍。
圖片圖片
到1955年學校占地面積逐步擴大到近百畝,有大操場、小操場、有池塘。用毛竹構建了草棚大禮堂,編織了竹籬笆圍牆。並在校內大興土木,建設包括教室、宿舍、實驗室等設施,為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陳木齋校長的領導下,組織開展了學科小組、文娛體育、勞動建校、勤工儉學等一系列活動。文娛活動轟轟烈烈,周末有晚會,有定期文娛表演;課外活動,球場上師生共打籃球,熱鬧非凡;操場上文體活動生龍活虎,舞蹈翩翩,歌聲飛揚。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呈現在校園。建校時橋北戲台拆除後,地面坑坑窪窪,遍地碎磚破瓦,經過兩年的勞動建校填平了地面,用磚鋪築了四通八達的校園道路,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綠化、美化、香化了學校。在勤工儉學方面,開闢了養豬場、養雞場和蔬菜種植基地,這些養殖種植的收穫全部用於改善師生生活。
以教學為中心始終是任培源主任的主導思想,他嚴格要求自己,嚴謹治教。他十分強調教師的師德建設和表率作用,並嚴格予以要求。他對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嚴格的組織紀律”的培養和造就緊緊抓住不放。他組織教室開展一些列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教學成果非常顯著。1955年、1956年兩屆畢業生絕大多數考取了普通高中和中專學校,1956年還為江寧縣中、溧水縣中、句容師範免試保送了21名優秀畢業生。
1956年任培源被任命為副校長,1957年陳木齋調秦淮中學任校長,他雖然離開了秣陵中學,但他為秣陵中學全面發展、校容校貌建設、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做出了貢獻,為秣陵中學的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1958年曾設高中班,改校名為“江寧縣秣陵關中學”。裴全報調入學校任支部書記兼校長。裴校長是革命幹部,他發揚了我黨的優良傳統,工作艱苦樸素,深入民眾,寬厚待人,並放手讓任培源副校長大膽工作。任培源是一位有才幹的教育工作者,他組織和領導教師繼續深入地開展了教育研究,卓有成效地探討了“中國小教材銜接問題”、“開展智力,培養能力”諸多方面的問題,並親自參加教學實踐。在學科小組、文體活動、勤儉辦學、勤工儉學等方面,以裴校長為首的領導,繼承和發揚了陳木齋校長教育理念,在辦學治校中勇於實踐,善於研究,不斷創新,逐步摸索了一套艱苦奮鬥,嚴謹治校,實事求是,遵循教育規律的農村辦學經驗。從1958年——1965年,這個時期的成果是輝煌的。“三好”學生逐年增多,最多的一年占全校學生總數的26.85%。1959年南京市統一考試,高、國中成績均獲得全市第二名。1960年全校種植面積達28畝,蔬菜產量高達772481公斤,飼養家禽6111隻,養豬112頭,養魚5000尾。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市場蔬菜、魚肉供不應求,而學校師生生活自給有餘,並支援了副食品市場的供應。由於平時持之以恆地抓體育活動,因此,體育成績也十分突出,在省、市、地區、縣運動會上學生宋益柱破全國少年男子60米記錄,魯步山平全國少年男子60米記錄。少年男子鉛球破鎮江地區記錄,男子跳遠第一名,女子跳遠第二名 ,女子4×100米接力賽均破縣記錄。因為各方面成績優異,經南京教育主管部門考核驗收,被評為“南京市紅旗學校”、“江蘇省教育先進單位”,任校長出席了省、市文教群英會,《新華日報》報導了秣陵中學。兄弟學校、國際友人經常到校參觀。這個時期的秣陵中學是南京市教育戰線上的佼佼者,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教師遭迫害,教學秩序混亂,“三風”被破壞,教學質量無從談起。土地面積逐步縮小,大操場被侵占蓋政府辦公樓和大會堂,周邊民眾侵占蓋民房,最後學校占地面積僅有36畝。學校改名為“江寧縣秣陵中學”。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學校教學秩序比較穩定,教學質量提升很快,高考升學率最高的一年達到了67.56%(期中大部分是高中、中專)。從1985年開始學校領導更替頻繁,優秀教師先後調出充實重點中學,教師素質下降。編制缺額,生源素質不高,教學質量下降,徘徊不前。
儘管秣陵中學屬於非重點高中,但各任領導任做了大量的工作,辦學條件得到了徹底的改善。就其教學質量而言,在全區同類型學校屬於中上等。學校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先進教育單位”、“江蘇省優秀家長學校”、“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先進學校”、“南京市國防教育先進集體”、“江寧縣文明單位”。學校團委多次被評為市、縣(區)“紅旗團委”,游鈞老師被評為“南京市勞動模範”,周芷祥老師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
2000年江寧縣劃入南京市區,學校易名為“南京市秣陵中學”。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在藝術教育上有了顯著的成績,八年來共考取本科65名,專科123名(其中大部分是美術專業)。2006年王小林調入學校任校長,他全面分析了秣陵中學興盛時期辦學經驗和特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對在新形勢下的辦學目標,辦學理念和“三風”建設帶領一班人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確定辦學目標是:以人為本,重視質量,培養特長,看眼全面;“三風”建設是:校風:文明團結求實創新;教風:嚴情實活;學風:文明求實勤奮進取。為此,王小林校長帶領一班人深入教學第一線,深入師生生活的管理第一線。抓住機遇開展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道德規範教師師德規範教育,鼓勵師生頑強拼搏,為把秣陵中學辦出新特色作出新貢獻。在學校管理上開展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相結合。領導晝夜輪流值班,白天深入課堂了解教學情況,夜間深入宿舍,指導和支持管理員嚴格執行作息制度。有力克服學生夜間外出的惡習,使學校管理步入正軌。由於學校秩序謹然,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2007年高考升學率71%,2008年高考升學率84%,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讚譽。由此不懈努力,一個有新特色的秣陵中學一定會悄然而生。
秣陵中學建校半個多世紀以來,飽經滄桑,在50多年的發展中,前輩們的閃光思想和敬業精神為秣陵中學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幾代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為社會哺育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中有學界名流金德華(清華大學教授);詹世富(河海大學教授);於本友(南理工大學教授),有醫學專家任振振(在美國);有商界精英王寶富(在美國);有高級將領王良旺(空軍副司令員、中將);有政界領袖談太玉(國家體育局裝備處處長);張連發(原南京市副市長)還有一批科技精英,體育健兒祖國衛士,以及奮鬥在全國各條戰線上的優秀分子。五十春秋花香四海,萬千學子業狀九州,足涉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