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是中唐詩人李德裕因事歸返家鄉趙郡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抒寫詩人懷戀鄉土,感慨宦途漂泊,透露了遭受排斥的怨憤心情,一氣呵成,格律高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德裕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日登郡樓1望贊皇山2感而成詠
昔人懷井邑3,為有掛冠4期。
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5移。
越吟6因病感,潘鬢7入愁悲。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郡樓:指滑州城樓。
  2. 贊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元和郡縣誌》卷十七《趙州·贊皇縣》:“贊皇山,縣東南二十六里。”
  3. 井邑:鄉邑,故里。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4. 掛冠:謂辭官。東漢逢萌見政局混亂,辭職歸家,“解冠掛東都城門”而去。見《後漢書·逢萌傳》。
  5. 泛梗:漂浮的桃梗。
  6. 越吟:春秋越國人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國,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見《史記·張儀列傳》。後用喻思鄉之情。
  7. 潘鬢:西晉詩人潘岳,三十二歲鬢髮就開始斑白,作《秋興賦》以感懷。見《秋興賦》序。後以指中年鬢髮初白。
  8. 北指邯(hán)鄲(dān)道,應無歸去期:從滑州(今河南滑縣)歸故鄉贊皇,經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言歸鄉無期。

白話譯文

過去那些離鄉求仕的人,他們也時常懷念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最終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後辭官榮歸故里。
嘆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雖然暫得返鄉,卻不能久留,還要為仕途而繼續奔逐。
我年來多病,常常產生思鄉之情;鬢髮發白,但未曾建功立業,愈發感到失意。
馬上又要離開故鄉,這一去歸鄉無期,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壯志實現,功成名就。

創作背景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作於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詩人任滑州刺史時。當時詩人登樓遠眺故鄉之贊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抒寫自己飄泊宦遊,功業未就的悲嘆。“掛冠”,本指指辭官,但這裡的掛冠當指致仕返鄉,此據上下詩意可知。後二句筆鋒一轉,感嘆自己的仕宦未遇。詩人以飛轉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樹梗自喻,抒寫飄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越吟”“潘鬢”來說明自己年來多病,經常引起思鄉之情;鬢髮早斑,功業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邯鄲,戰國時為趙國都城,而李德裕的家鄉趙郡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郡地,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趙郡的道路。從“應無歸去期”這句看,作者當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功成名就,榮歸故里。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開頭二句為立論的大前提,作者認為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都是在功業成就之後。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遊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

名家點評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二:一氣直下,以行文之法成詩,小家數不解辦此。
·於慶元《唐詩三百首續選》:格律高邁。

作者簡介

李德裕(787—849年),字文饒,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幼有壯志,苦心向學,精《漢書》、《左氏拳秋》。歷任翰林學士、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左僕射,並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和武宗開成五年(840年)兩度為相,使晚唐內憂外患的局面得到了暫時安定。著有《會昌一品集》《左岸書城》《次柳氏舊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