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二首

《秋日二首》是唐太宗李世民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寫出壯麗輝煌的秋日景象,筆力遒勁,神思飛揚,對仗精工,堪稱佳作。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日二首
其一
菊散金風起,荷疏玉露圓。
將秋數行雁,離夏幾林蟬。
雲凝愁半嶺,霞碎纈高天。
還似成都望,直見峨眉前。
其二
爽氣澄蘭沼,秋風動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叢金。
日岫高低影,雲空點綴陰。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娛心。

白話譯文

其一
深秋時節,菊花隨風飄落,荷花凋謝,稀疏的荷葉上只留下圓圓的露珠。秋天將要過去,寒冷的冬天即將到來,幾行大雁開始南飛,夏天激昂的蟬鳴也幾乎聽不到了。遠方的雲纏繞在半山間,秋風吹散的晚霞,點綴在天邊。遠遠的看過去,希望看到成都的模樣,但是跳入映入眼帘的卻是巍峨的峨眉山。
其二
秋高氣爽,秋風中飄來陣陣桂花的香氣。霜露潤在石頭之上如美玉一般,滿地的菊花瓣像是鋪了一地的黃金。忽然間,太陽就落在了山後,天空中布滿了烏雲。遠山已經看不清楚了,且在腳下的清石泉水尋找樂趣。

作品鑑賞

這組詩的第二首較為著名。此詩首聯“爽氣澄蘭沼,秋風動桂林”,用偷春格(釋惠洪云:“破題已引韻的對,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撐開秋空點題,而以高秋的“爽氣”輕籠曾在陽春時令吐發幽香的“蘭沼”,並用一“澄”字表示“蘭沼”已進入“潦水盡而寒潭清”的季節,暗示時令的推移;接著明用“秋風”點題,妙在不寫秋風凋傷物華的蕭森氣象,而以之搖盪於“桂林”之間,芬芳四溢,與蘭沼後先相映,各領風光。這裡是以明暗虛實互動映襯的手法傳出妙趣:“蘭沼”是虛,暗逗“桂林”之實;“爽氣”是實,明示“蘭沼”之虛,風光流轉,景物宜人,領略“春秋多佳日”的風情。
頷聯“露凝千片玉,菊散一叢金”,承上聯的時令推移,拈出秋日特有的景象,美化秋之環境。玉露、金菊,本是尋常景物,慣為文人藉以發抒凋零憔悴之感,世民卻用擒縱放卷的藝術手腕,化腐朽為神奇。此中妙在“凝”、“散”兩詩眼的斡旋作用。“露”是無具體形態的大景,經過“凝”字一收縮,變成了“千片玉”。這比“白露為霜”(《詩經·秦風·蒹葭》)要精緻而生動得多。“菊”是有形、色、香的小景。經過“散”字一擴展,變為“一叢金”。如此一收一放,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氣勢。這一聯寫秋日景象,壯麗輝煌,一掃前人“悲秋”氣息。
頸聯“日岫高低影,雲空點綴陰”,運用特寫鏡頭,攝取一瞬間的奇景,美化了秋空,與上聯相聯繫,構成了一幅秋趣圖。“日岫”句,是遠近高低峰巒受日光斜照影調移動的現象;“雲空”句,是疏雲篩動日影,或點點飛移,或連成片段,點綴渲染的動態。這聯寫動景,包容量極大:不僅日影雲蹤運轉作態,而且相互映襯,生髮出秋興的生機。後代詩人摹擬者甚多,王維的“白雲移翠影”(《林園即事》)、“赤日團平陸”(《冬日遊覽》),即從此詩境生出。大凡為詩,寫靜景易,寫動景難,而此種動景又皆為人之所習見而不能道出,世民信手拈出,既見筆力,又顯神思。
末聯“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娛心”,總束全詩,明示作意,表現了高尚的人格與詩格。“望”是全詩共有的:前六句是可望之景,末二句抒發不可望之感。“蓬瀛”,推展至仙境;“不可望”,立即收回到現實,為下句留餘地:“泉石”即上文所寫的山川勝景;“且娛心”即甘娛心於眼前的泉石,而不馳鶩於虛無的神仙世界。這一聯收得渾厚含蓄,實則批判古代帝王的浮華,宣言自己的求實精神。
這首五律,完全合律,而四聯皆對仗精工,實前無古人,後啟來學,唐代新興體制的律詩的初基,於焉奠定,陸游初春書懷》中云:“清泉冷浸疏梅芯,共領人間第一香。”若移此以論詩,則李世民詩可謂唐代詩苑中的第一香。《全唐詩·太宗小傳》所謂“……至於天文秀髮,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良非虛譽。

作者簡介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被譽為“千古一帝”。在位二十三年(627—649),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後人稱他在貞觀(627—649)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樹,在詩歌創作上也頗有成就,今存詩九十餘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