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河

禹河

禹河,出自《山海經》,相傳大禹鑿鳥鼠導渭水出山。在渭水流域,從上游源頭的渭源,到中游的天水,再到下游的寶雞,整個渭水流域兩岸許多民眾都將渭河又叫作“禹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禹河
  • 別稱:渭河 渭水
  • 所屬水系:黃河
  • 流經地區:甘肅、陝西
  • 發源地:甘肅渭源
  • 主要支流:牛頭河 葫蘆河等
介紹,關係,

介紹

《山海經》云: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
在甘肅天水、陝西寶雞的渭河兩岸,當地民眾對渭河有一個古老而模糊地稱呼:禹河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對大禹治水,具體到“導渭於鳥鼠同穴山”的探討、研究,不能單純就現在有水無水去考慮,它涉及歷史、文化、自然、心理諸多方面的問題,必須持慎重的態度,不然,就會以“新考”,否定歷史認同,損害渭河文化——黃河文化——中華文化,造成中華民族心理上的負面影響。
渭河與禹河人文

關係

渭水流域人類文明概述
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將華夏大地分為九州,即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而他在雍州治理的最大水患就是渭水,這就是著名的“大禹導渭”。
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又據民間傳說雲,大禹帶當年殺死蚩尤的應龍到渭水源頭鳥鼠同穴山,看到此山絕壁千仞,高聳入雲,山上林木茂密,禽獸出沒,殘害人民。在眾多的天神和好漢中,有位叫伯益的人能懂各種鳥獸的性情和語言,幫助大禹趕走了禽獸。禹按照河伯送給他的治水地圖畫出治水路線,由應龍甩尾在前面開路,開出一條條山溝,使洪水流出。需要堵截的地方,便放上息壤,形成一座座山峰,於是便有了山有了川。由此可見,大禹治理渭水不僅見於古籍記載,也在民間傳說中能夠找到印記,可謂相輔相成。
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古往今來,大禹導渭這一典故所述歷史事實,其發生地被世人定格在渭水之源的渭源縣方圓,筆者認為這有待重新認知。因僅從渭水中下游地區民眾多將渭河叫做“禹河”這一語言習俗來看,大禹治渭水的足跡絕不會僅局限於渭水源頭之地。
《山海經校注》雲:“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晉郭璞注釋:“鳥鼠同穴山,今在隴西首陽縣,渭水出其東,經南安、天水、略陽、扶風、始平、京兆、宏農、華陰縣入河”。渭水從渭源縣發源成河,流經隴西、通渭、武山、秦安、天水、清水,東止於陝西省潼關縣並注入黃河,全長八百多公里,流域面積十三萬多平方公里,除了渭水源頭之地,即渭源縣周邊有“禹河”之名的河流外,整個流域內,只有渭河又被叫做禹河。
渭源縣的禹河,即是今天渭河的三源頭之一禹河。史載:“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今人踏勘,河源有三,均出甘肅渭源縣,中為五竹山清源河,南為鍬峪峽鍬峪河,北為鳥鼠山禹河,三水合注於城東,稱之渭河。”可見,禹河確實存在,是渭水的源頭之一(關於渭河源頭的問題,近年爭議較多,此不贅述)。除了源頭有禹河之水名外,整個渭河流域再無特指的禹河之水。這也只能說明大禹導渭的事實之一確實在渭源發生過。
筆者出生在渭河中游的陝甘兩省交界地帶,在此生活十多年,對此方圓地域民眾對渭河的叫法了解甚祥。在筆者未上國小前,常在渭水邊和夥伴遊玩,大家都將渭河叫做“禹河”,即便身在渭河邊,也不知道渭河才是禹河的“官名”。直到上學後才知道,原來我們日日相伴的“禹河”叫做“渭河”。為此,我還曾給家人糾正錯誤,村前的那條河叫做渭河,不叫禹河。然時至今日,家鄉一帶的民眾,依然固執的將渭河叫做禹河,儘管渭河之名人盡皆知,也依然難改舊俗。
“禹河”之名溯源
在渭水流域,從上游源頭的渭源,到中游的天水,再到下游的寶雞,整個渭水流域兩岸許多民眾都將渭河又叫作“禹河”,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筆者結合自己在渭水河畔十餘年的生活經歷,並通過查閱研究資料、收集民間傳說等,對這一疑問進行了簡單的梳理。
後來筆者在十幾里外的鎮上讀國中,這裡是陝甘兩省民眾較為聚集的地方,隔著一條渭河,說著相似卻又不同的方言,但對渭河的叫法卻出奇的一致,都叫做禹河。後來又得知,寶雞陳倉一帶也將渭河叫做禹河。由此可見,在渭水中下游大片區域,人們將渭河叫做禹河,不是單一的個例,而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
將“渭河”稱“禹河”,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可能存在的歷史淵源。
一是世人對大禹導渭功績的傳頌擴大化。渭水綿延數百公里,兩岸民眾對大禹治水的事跡愈傳愈遠,以至為了紀念大禹將渭水源頭之一的那條小河命名為“禹河”。隨著其功績被歷代傳頌發揚,又將整條渭河叫做禹河,以示傳承和紀念。
二是大禹導渭並非僅在渭水源頭一帶。大禹在治水過程中,足跡可能踏遍了渭水所向八百多公里的地方,他是幫助整個渭水流域的百姓解決了洪水泛濫的災難。
三是大禹導渭團隊後裔為之。如果治理九州江河,僅憑大禹一個人神指一揮就能解決,從現實角度來看,未免太過戲劇化。所以要治理九州江河,還得靠眾人之力,除了百姓之外,還得有以大禹為首的“智囊團”。在“導渭”期間,大禹發揮著決策的作用,但具體操作必得由其團隊共同進行。一時間,大禹的導渭團隊遍布整個渭水流域,全憑大禹號令而為之。當水患平息後,大禹之名自然遍及整個流域,百姓稱頌理所當然,“禹河”之名便或因此而來。又或者,大禹團隊的成員治水結束後,多原地駐紮生活世代為家,他們便將大禹奉為先祖,將自己曾經治理過的渭河尊為禹河,也合情合理。
對“大禹導渭”的重新認知
對於“大禹導渭”這個詞,有學者認為應該是特指“導”渭水之源,正所謂“治水疏源”,但如果僅是疏源,恐怕是治不住渭水千百年的泛濫之災。所以,筆者認為,大禹導渭不應該僅局限地理解為治理渭水源頭,而應該是整條渭水。諸如歷代治理黃河一樣,治黃工程不是局限於某一地,而是在黃河幹流的多地。
這跟渭河流域諸多地方民眾將渭河叫做禹河一樣,在渭河流域上中下三段都可找到與此相印證的例子。例如,渭源縣有禹河,是為渭水三源頭之一;隴西與武山等地民眾亦將渭河叫做禹河;麥積區三新陽地區有“導流山”;麥積區東部三岔與寶雞陳倉一帶,即渭水峽谷主道的民眾將渭水叫做禹河,等等,這足以證明大禹治渭水的足跡遍及整個渭水流域,而不是僅限於渭水源頭之地。
與禹河相關的其他稱謂辨析
整個渭河流域都有將渭河叫做“yu”河的叫法。但至於此“yu”究竟是“禹”、“於”還是“峪”,就眾說紛紜,且難有可靠之述了。筆者作為初探者,本著邊學習、邊探究的原則,對這一問題略作辨析。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渭河流域民眾所說之“yu”河,是為方言。在此基礎上,先論“於河說”。
所謂“於河”,就是說水是混濁的,類似於清水河,即水是清澈的。將渭河叫做於河,看起來與渭水是渾濁的這一實際情況相符,但據筆者調查,本地人多將混濁讀作“chou”,即粘稠。若按這種思路,渭河兩岸百姓應將渭河叫做“chou河”才是,而非“yu”河了。
其二“峪河說”。峪,山谷也。所謂峪河,就是說在山谷中的河流。整條渭河綿延八百多公里,確實在一條基本東西走向的大山谷里流淌,且渭河的大小支流也多從南北兩岸的山林溝谷中流出,也算得上是諸多“峪河”。例如,鹹陽市西北淳化縣有清峪河與冶峪河。但結合地方方言來分析,渭水流域的民眾是否又將山谷讀作峪呢?雖然這一點筆者沒有可靠的調查數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峪”在渭水流域民眾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有限。一般情況下,民眾多將山谷讀作“溝里”,而非峪。
此外,對於將整條渭水河道稱作“峪”,筆者認為亦有不妥。八百多公里的渭河,其河道是不規則的,有寬有窄,有些河段可稱之為山谷,即峪,有些河段則未必能稱之為峪。比如,渭水峽道就可稱之為峪,因為此段渭河在隴山與秦嶺相夾之中,河道狹窄,且兩岸崇山峻岭,是名副其實的山谷峪;但在渭水下游的八百里秦川,是否還能將河道稱之為山谷,這也有待商榷。
關於“禹河說”,前文論述較多,此在不再累述,只做部分補充。
渭水流域作為華夏文明的多源中心之一,人類活動頻繁不斷,大地灣遺址就是最有力的佐證。大禹所處堯舜時代,正是渭水流域農耕文明發展和擴散的初期,整個渭水流域當是文明擴散的關鍵期。
大禹作為當時的統治者代表,其名當被四方民眾所知曉,加上其偉大功績,禹之名不論在何處都被傳稱作禹,因此將渭河稱作禹河,與方言相通。且禹字作為古漢字,其產生演變要遠早於其他漢字。
時至當下,渭河之名被世人熟知,禹河之稱卻越來越模糊。一條古老的河流,孕育了燦爛的文明,或許,它的名字愈是模糊,才愈是證明它擁有多么久遠的光輝歲月。對於“禹河”是否為渭河的古名,或者到底是“禹河”、“峪河”還是“於河”等,筆者所作分析自有不全,甚至不科學之處,但面對這一現實存在的文化現象,筆者堅持“面對問題,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進行合理的推測”的思路,對這一問題做以簡要論述,以期對渭河文明探究更全面、更可靠、更科學的研究成果提供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