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簡稱:禮中或禮賢會或RCC)是香港的一間中學,位於九龍九龍塘禧福道30號,旁為浸會大學道及喇沙利道,鄰近九龍仔的九龍仔公園以及浸會大學學生宿舍舊生樓,校舍後面為格仔山。現任校長為黃謂儒先生,校監為陳啟元長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 簡稱:禮中或禮賢會或RCC
  • 創辦時間:1973
  • 所屬地區:香港
宗旨,建校歷史,重大事件,校舍設施,交通,校內趣事,

宗旨

1. 教育是上帝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要本著基督精神,以愛心、熱誠、忍耐去教導學生。
2. 以全人教育為目標,培養學生靈、德、智、體、群、美六育。
3. 以學生為本,尊重他們的獨特性,並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
4. 培養學生公民意識,使他們勇於承擔責任,回饋社會,服務人群。

建校歷史

禮賢會在港興辦中學之議,在戰後即有會友在禮賢總會提倡。1950年總議會決議在般含道84號至86號開辦禮賢中學,但其後有感該址不宜興建一所理想中學。迨至1959年區議會通過向政府申請領地,又值陳翼堅區牧於1961年訪問德國,週遊至十三教區(宣傳建校計畫),終獲德國萊茵省教區、及西非利亞省教區資助開辦經費。於1961年正式向政府申請領地建校,由於政府數次更改撥地、補助則例修訂、物價上漲諸因素,屢與政府交涉,致建校計畫受到阻延。
1967年蒙簡乃傑教育司蒞臨慈雲山禮賢會學校視察。對辦學之熱誠及貢獻,極為讚許,遂協助由“受助中學”之申請改為“津貼中學”。同時又獲教育司署學校發展組官長指導協助,建校計畫,始得踏入康莊大道。1968年三月乃正式獲得政府當局通知撥地。區會為加強建委會組織,選出陳翼堅區牧、張景文牧師、李華成牧師、古愛華牧師、曾華葆牧師、麥天方長老、張經源長老、劉偉民長老、汪樹勛長老、陳翼希長老、周祥霖長老、林炳輝長老、彭學高長老、梁恩培長老、胡熙德長老、區天賜教師、黎家駒執事等十七人為建校委員。陳翼堅區牧、張景文牧師、張經源長老、彭學高長老、梁恩培長老為註冊校董。另聘廖學人先生為則師;德記公司承辦建築。校舍校則在是年11月12日獲批准;11月18日接收九龍禧福道5219地段校址;1969年七月十五日舉行動土禮;十二月二十六日興建上蓋。由於工程進行順利,旋獲教育司批准於1969年九月借用九龍堂禮賢學校先開中一四班,使中學提前開學。其後因建築工程費增加與及後山斜坡建築困難,工程乃於1970年停頓,幾經交涉,後得烈顯倫大律師協助改聘馬海則師,於1972年十月復工至1973年九月竣工遷入新校開課。
禮賢會中學籌建雖經不少阻障困難,但教會兄姊均在信心中仰望上帝;在行動中熱心奉獻。教會為達成建校目標,除德國萊茵教區、西非利亞教區,多次捐款共達五十餘萬港元;與及區會撥款六十餘萬外,籌委會亦於1967年六月三十日發起捐募運動,分向各堂會友捐募,共得三萬八千餘元。區會青年部為回響區會籌募禮賢中學運動,亦於1969年十月二十四日在大會堂舉行聯合詩班音樂籌款會,是次籌款收入港幣二萬八千餘元。中學落成之際有九龍堂會友趙葉雅宜女士為其先父葉觀炎先生奉獻三萬五千元作為紀念,故校內五樓有一特別課室命名為葉觀炎室。區董彭方信真執事於1975年捐款十萬元作為已故彭學高長老紀念奉獻。彭學高長老乃禮賢會中學之建委及校董,在中學籌建事工上貢獻良多。
禮賢會中學全部建築費共四百九十餘萬元,其中三百七十餘萬元由香港政府津貼,是以禮賢會中學落成為社會承擔教育服務,實有賴香港政府之信任與協助及教會兄姊熱心支持所致。中學於1978年二月二十六日舉行開幕奉獻感恩崇拜,由德國禮賢會監督辛德納(Rev. Peter Sanders)主持典禮,立石以為紀念。

重大事件

1990年:為紀念已逝的彭學高長老,將原名為“禮賢會中學”改為“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1993年:全校師生為校內所有課室安裝冷氣而舉行步行籌款活動。
1994年:落實擴建計畫,建成現今北面新翼。
2004年:主要任教物理科之謝川樂(謝春袋)主任及中文科之冼林秀芳老師在結業禮上宣布榮休,而謝川樂(謝春袋)主任致辭時,在座學生更報以非常熱烈的掌聲及歡呼。
2006年:在校教學經驗資深的容小慧副校長在結業禮時宣布她榮休的訊息。

校舍設施

全校有29間標準課室。圖書館、音樂室、電腦室、視覺藝術室、綜合科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學生活動中心及多媒體教學中心,以及以圓形作形狀的禮堂。另外還有駐守在校的堂會禮中堂,以及為答謝葉觀炎先生對建校之捐款而設的葉觀炎室。

交通

此校之交通問題一直為人垢病,公共運輸方面,只有九巴208號及小巴29號駛經喇沙利道及浸會大學道,及九巴103號駛經禧福道,但103號由於並不駛經大部份學生的家,故並不多學生依賴此巴士線。至於208號車費偏貴(港幣,由紅磡車站至禧福道),而且行車時間長,要先入油麻地,經旺角再由太子道東駛入九龍塘,需時約42分鐘,住在旺角的學生,若果乘捷運再步行,車費只需港幣,全程只需約20分鐘。小巴29號在上學時間又要跟附近中學的學生分享座位,故大部份學生均選擇由九龍塘捷運站步行回校,需時十五分鐘。步行路線由九龍塘捷運站轉入窩打老道南行,至禧福道交界轉左,直行至尾。由於窩打老道一段附近少有高樓大廈,學生步行回校後,尤於烈日當空下,無不汗流浹背。 為解決此問題,學校特意成立一專利巴士線,由九龍塘捷運站行駛至校園,每程三元,每天均有很多學生和老師乘坐,同學們均稱呼這條巴士線為校車。亦有三五成群的學生選擇四至五個人坐計程車回校,總車費由十五至二十五元不等,平均每人只需三至五元,方便快捷經濟實惠,但由於車費偏低,亦少有回程客,計程車司機均找藉口拒載,或於上學時間避開不駛經九龍塘捷運站。

校內趣事

在外人眼中,禮堂外形經常被喻為漢堡包。
在啟德機場未搬遷前,學校經常被噪音污染,老師們表示有聲嘶力竭的感覺,故此學校的課室都設有雙重隔音玻璃。
未有冷氣機前,老師常說邊教學邊流汗。
對初來的新生說,這間學校交通很不方便。
這校之簡稱並不像其他學校,並不是"彭學高","彭中","PHK",而是"禮賢會","禮中","RCC",這是由於歷史因素。而至今亦沒有人覺得有需要去改變稱呼方法。
2006年至2007學年度段考期間,對面的九龍塘消防局開啟,以致同學經常聽錯鐘聲;同時九龍塘消防局亦都聽錯校園鐘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