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書院

禮賢書院

禮賢書院位於青島,前名德華神學校,於1901年,由德國魏瑪傳教會(AEPM,中文名稱:同善會)傳教士衛禮賢[德文名:Richard Wilhelm ,中文名也作尉禮賢]創辦。1903年,學校遷於上海路,正式命名為禮賢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賢書院
  • 外文名:Deutsch Wilhelm Schule
  • 創辦時間:1903年
  • 所屬地區:上海路
  • 主要院系:德文科、工程科、製圖科
  • 繼承院校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九中
簡介,歷史沿革,創立禮賢書院,禮賢書院的發展,辦學歷史回顧,解放前的歷史,解放後的歷史,

簡介

中文名:禮賢書院、禮賢甲種商業學校、青島私立禮賢中學、禮賢中學校、青島禮賢土木工程專科學校
德文名:Deutsch Wilhelm Schule、Hoehere Knab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

歷史沿革

創立禮賢書院

德國魏瑪傳教會(AEPM,中文名稱:同善會)傳教士衛禮賢[德文名:Richard Wilhelm ,中文名也作尉禮賢]是繼德國牧師華之安來青島傳教的。德國占領膠澳之後,出於長期霸占目的,於1898年8月成立了所謂的教育委員會。第二年在東鎮和李村成立蒙養學堂。1901年,在附近較大的農村成立蒙養學堂26處。衛禮賢毛遂自薦,提議辦一所師範學堂,為蒙養學堂培養師資,頗得德國殖民當局讚賞。隨後在膠州路因陋就簡辦起了德華神學校(禮賢書院前身),招收二三十名學生,衛禮賢夫婦自任德文教師,經費由同善會負擔。1903年,學校遷於上海路,正是命名為禮賢書院。
1900年,衛禮賢在膠州街(今膠州路)他的寓所開辦了一所學校,命名為禮賢書院。他創辦這所學校的目的是想在青島辦一所師範學校,他期望著這裡的學子學成之後,可以分配到青島的各個鄉村去,為所有的“蒙養學堂”做教師。初創的禮賢書院只收中國學生,首屆學生只有20餘人。次年春天在教堂旁建起校舍,有講堂和宿舍各一所。1903年又在大鮑島東山(今上海路)建新校舍。
1902年底,山東巡撫周馥到膠澳訪問,德國膠澳總督歡迎並設宴款待周馥,小說《官場現形記》有一回就寫了周馥的這次膠澳之行。周馥參觀禮賢書院後,授予該校派學生參加山東大學堂考試的資格。
1903年新校舍建成,有教學樓、實驗室,從德國運來了中學理化試驗器材、地圖、動植物標本。另有宿舍和餐廳,宿舍兩人一間。學制為初級部3年,高級部4年。衛禮賢自任學校監督和德文教師,又聘請了貢生傅蘭升教中文,蓬萊文會館的朱寶琛教數學。訊息一傳出,全市學子無不為這種區別於中國私塾的新式學校而翹首。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禮賢書院是早期的新型學堂,也是青島最早的一所新式學堂。在這裡,青島人第一次聽到了“數學”這個名詞,由此引發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大討論,也使這家學校名聲大噪。早期的禮賢書院畢業人數雖不多,但有一些名人出自該校,比如王獻唐,曾是山東省圖書館館長,著名史學家、考古學家、目錄學家,其墓在青島浮山康有為墓旁。校內藏書樓藏有國學典籍及外文圖書共約三萬冊,更難能可貴的是,圖書能供全體教職員和學生借閱,是我國最早的現代圖書館之一。書院更是名師薈萃,1900年到1914年期間,先後在禮賢書院任教的國學教師中有前清進士2人、舉人5人(其中即墨籍舉人張顯超、黃澤萼、張紹價三位在校並稱“即墨三舉人”)、貢生2人,並一度由勞乃宣任校長。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禮賢書院第一屆畢業生譚玉峰被選為優貢,學校因此更加名聲大振。同一年,山東巡撫楊士驤因衛禮賢辦學有功,向清廷奏請封賞,清延諭旨賞衛禮賢四品頂戴,使他從此進入了中國宮廷的紅牆之內。在首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衛禮賢就穿著這套官衣官靴。這一年,學校開始招收當時全國30個省份的學生,大部分是當時政界要員、商家、學人和從事製造業老闆的子弟,因而使該校在全國聲名鵲起。一年年培養出的莘莘學子,為日後德華大學的成立和中國的旅歐留學奠定了基礎。
衛禮賢曾向德國當局建議在青島辦一所大學,德國與清政府採納了這一意見,1906年在青島開辦了青島特別高等學校(亦稱德華大學)。1914年該校遷往上海,與同濟醫學專科學校合併為同濟大學。德華大學舊址在今鐵路分局、鐵路醫院、鐵路電氣段、廣播電台原址和朝城路國小一帶。 有人指出:“衛禮賢在青島辦教育,與德帝國主義統治者的根本目的有一定區別。曾培養出一批新式知識分子,既向中國介紹了西方,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

禮賢書院的發展

初創的禮賢書院只收中國學生,首屆學生只有20餘人。次年春天在教堂旁建起校舍,有講堂和宿舍各一所。1903年又在大鮑島東山(今上海路)建新校舍。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禮賢書院是早期的新型學堂。1903年,小鮑島東山(今上海路)新校舍落成,有講堂、宿舍數10間,招收學生60餘人,增設高級德文班,其餘學科採取清政府欽定高等學堂章程授課。衛禮賢提出“有教無類,一視同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1905年添設女學,始稱“禮賢女學”,用他夫人的名字命名該校為美懿書院,後改稱淑範女學校[今山東省青島市第七中學]。該校實行德國學制。系青島第一所招收女生的中學。1910年女校因學生人數增加遷入武定路校舍。1911年學校興建教學大樓一幢,作為第一、第三教室和物理、化學實驗室。1913年在東院建藏書樓,藏書3萬餘冊,是我國最早的現代化圖書館之一;創立尊孔文社會 ,學生增至200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由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出面辦學。1919年由青島巨商周輯三和總商會捐助年經費,改為禮賢甲種商業學校,學制3年。該校在外語教學中確定以英文為主,把德文定為特別科。1923年該校復改為禮賢中學 。1931年,應社會需要,添設高級工程科[系青島理工大學前身]。1935年添設高級德文科和初級製圖科。該校在抗日戰爭前夕是青島私立學校中規模最大、教育水平最高的一所中學。抗日戰爭開始曾停課一年。1938年11月,學校恢復了高中,後又恢復了國中。
禮賢書院的校舍全景禮賢書院的校舍全景
禮賢書院的課堂禮賢書院的課堂
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該校並改為“山東省青島市第九中學”。是全國中學百年老校之一。

辦學歷史回顧

解放前的歷史

1900年5月,德國新教傳教士衛禮賢在膠州街(今膠州路)開辦了一所學校,稱之為“德華神學校”
(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後來,該校得到德國基督教組織“同善會”的資助,定名為禮賢書院。1901年6月20日,禮賢書院開學,學制為七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初創的禮賢書院只收中國學生,首屆學生只有21人。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禮賢書院是早期知名的新型學堂之一。禮賢書院德文全名為:Hoehere Knab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普通福音新教傳教協會高等男童學校)。
1903年,禮賢書院正式移至小鮑島東山(今上海路),有講堂、宿舍數十間,招收學生近70人,增設德文高級班,其餘按清政府欽定高等學堂課程授課。
1905年尉禮賢又開辦了兩所女子學校,以其妻之名命名的美懿書院(禮賢書院女生部)和淑範女子中學(位於武定路)。1912年兩校合併為淑範女子學校,並遷至武定路27號新校舍。美懿書院德文全名為:Maedch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普通福音新教傳教協會女童學校)
1919年改稱禮賢甲種商業學校。學制三年。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正式命名為禮賢中學校,由清學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書法家劉廷琛題匾,另一面題“禮門義路”。這一年衛禮賢去北京任德國駐華使館顧問、北京大學教授。
1923年改名為禮賢中學,設初高中,下設高級國小。
1924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註冊“青島私立禮賢中學”,學制為四二制。
1928年向南京教育部以“私立禮賢中學”備案,學制改為三三制。
1931年禮賢中學開設高級工程科,後稱土木工程科。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三年,相當於中等專業學校。工程科課程除國語、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外,還開有房屋工程學、測量學、力學、機械原理、工程繪圖等課程。
1935年又設高級德文科及初級製圖科。高中設普科、工程科、德文科。與同濟大學簽訂教育協定,優秀畢業生直接升入同濟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工程科招收兩個班,報考生源踴躍,又培育出眾多人才,禮賢中學向教育部申報,呈請成立青島禮賢土木工程專科學校(大專),原禮賢中學作為附屬中學。國民黨政權在解放戰爭中節節失敗,政府風雨飄搖,無暇顧及教育事業,未予備案。

解放後的歷史

1952年10月,青島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禮賢中學,更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1978年 山東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省重點中學。
1989年 加掛“青島外語學校”校牌。
1998年 開辦日語班,學制3年。
2000年 學校不再設國中部。
2004年 成為首批國中畢業優秀生推薦直升錄取試點學校。
2005年 評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
2008年 青島九中與青島十一中合併,原十一中改為九中南校區。
2010年 中共青島九中黨總支改為中共青島九中黨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