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明溪滴水岩

福建明溪滴水岩

名玉虛洞,在明溪縣城東北3公里處,為石灰岩溶洞。該洞有明洞和暗洞,暗洞最底層稱來風洞,又稱飛龍洞。盛夏佇立洞口,涼風拂面,沁人心脾,暑氣盡釋。洞內石竹、石筍犬牙交錯,且有流水涓涓的地下暗河。明洞則有仙源洞和桃花洞。仙源洞由來風洞往右拾級登高20餘米處,是滴水岩主體之上洞,寬闊的穴廊洞口有3根碩大天然石柱,分左天柱、中天柱、右天柱。由仙源洞穿過夾在峻峭兩壁間而搖搖欲墜的大黿石,沿著10多級的石階可下到滴水岩主體之下洞——桃花洞。該洞似天然禮堂,洞高20餘米,可容數百人。四周洞壁鐘乳累累,似竹似筍,似魚似鶴,千姿百態。民國時期,該洞曾一度作為紅軍戰地醫院。1982年後,滴水岩修葺一新,洞內裝設彩燈,岩前有花園,岩後有石林拱圍,成為明溪縣旅遊勝地,是三明市“十佳風景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虛洞
  • 地理位置:明溪縣城東北3公里處
地理位置摘要,滴水岩由來,特色,歷史,

地理位置摘要

又名玉虛洞,在明溪縣城東北3公里處,為石灰岩溶洞。該洞有明洞和暗洞,暗洞最底層稱來風洞,又稱飛龍洞。盛夏佇立洞口,涼風拂面,沁人心脾,暑氣盡釋。洞內石竹、石筍犬牙交錯,且有流水涓涓的地下暗河。明洞則有仙源洞和桃花洞。仙源洞由來風洞往右拾級登高20餘米處,是滴水岩主體之上洞,寬闊的穴廊洞口有3根碩大天然石柱,分左天柱、中天柱、右天柱。由仙源洞穿過夾在峻峭兩壁間而搖搖欲墜的大黿石,沿著10多級的石階可下到滴水岩主體之下洞——桃花洞。該洞似天然禮堂,洞高20餘米,可容數百人。四周洞壁鐘乳累累,似竹似筍,似魚似鶴,千姿百態。民國時期,該洞曾一度作為紅軍戰地醫院。1982年後,滴水岩修葺一新,洞內裝設彩燈,岩前有花園,岩後有石林拱圍,成為明溪縣旅遊勝地,是三明市“十佳風景區”之一。
圖片圖片

滴水岩由來

傳說古時洞內龍蛇作祟,被玉虛仙翁鎮服,故名;因宏闊高爽的明洞頂端終年滴水,又稱“滴水岩”。

特色

玉虛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石色如白玉黃蠟。洞分明洞、暗洞。明洞明亮不燥,怪石嵯峨;暗洞陰暗不潮,洞穴深幽。洞前有明代人所撰“玉虛洞天”、“玉虛仙侗”和“玉宇天漿”等題刻。
明洞前為觀音殿,面積約100平方米,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支撐,內有天泉、“斗獅”、龜石、“蜂窩”、步月台等10多個景觀;後為桃花洞,可容千人,石色晶瑩斑斕,有仙橋、佛頭岩、祥雲岩、隱鵲岩、晃石、躍鯉石等景觀,其中“天鼓”和“虛鳴竅”最妙,用蘆掃輕拍,即發出巨響,經久不絕。
暗洞因地因景安裝各色彩燈照明投影,內有鎮鯉石、“龜蛇入洞”、一線天、沉溪、天河、“仙人床”、“洞底日月”等景致。洞內外有宋以來摩崖石刻近百處,還殘留著40多個碑座。洞內全部遊程只要20分鐘,是難得的景觀集約型岩洞。
圖片圖片

歷史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所編《天下名山遊記》,收有寫福建山水的遊記8篇,其中《游滴水岩記》是明代文學家、有“後七子”之稱的宗臣的作品。宗在文中稱:“此岩之奇,天奇之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