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是福建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實施學校。學校是中國內地第一所招收台灣學生的中醫藥院校。

福建中醫藥大學創建於1958年8月,原名福建中醫學院,是中國創辦較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201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

截至2019年3月,學校擁有兩個校區,共占地1030畝,各類建築總面積32萬多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8億多元,紙質圖書129萬冊、電子圖書88萬冊;學校設有13個學院(部),2個研究院;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4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21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1.2萬多人,其中研究生1600多人;學校現教職醫護員工(含直屬附屬醫院)3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700多人;有2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18所非直屬附屬醫院、8所臨床醫學院。

基本介紹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7個
  • 主管部門:福建省
  • 學校官網https://www.fjtcm.edu.cn
  • 中文名:福建中醫藥大學
  • 外文名: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簡稱:FJTCM(英文簡稱)
  • 創辦時間:1958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醫藥
  • 屬性省屬重點大學 
    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2015年入選)
  • 現任領導:校長:李燦東
    書記:陳立典 
  • 本科專業:21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 校訓:大醫精誠,止於至善
  • 校歌:福建中醫藥大學校歌
  • 校慶日:每年的11月8日
  • 地址:福建省閩侯縣上街鎮邱陽路1號
  • 院校代碼:10393
  • 主要獎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截至2019年3月)
    省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截至2019年3月)
    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4項(“十二五”以來,截至2019年3月)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篳路藍縷,文革期間,改革開放,辦學條件,師資隊伍,院系概況,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附屬醫院,合作交流,文化傳統,精神文化,形象標識,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篳路藍縷

1953年,根據黨和國家的中醫政策,福建省衛生廳要求全省各級衛生部門積極舉辦中醫進修班,培訓中醫人員,10月6日,福建中醫學院的前身——福州中醫進修學校成立。
1955年11月,該校易名為“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
1958年8月13日,在省中醫進修學校的基礎上,福建省第一所由福建省內興辦的中醫高等學府——福建中醫學院正式成立,學校創辦初期只有6名專職教師,1966年已有專職教師89名。創辦之初,學校由省衛生廳直接領導。
1959年,經批准省人民醫院和省中醫研究所併入福建中醫學院直接領導,從此學校形成了教、醫、研三結合的管理體制。
1962年,福建省人民醫院獨立建院。
學校創辦伊始,即加強校內教學機構的建設,教研組從6個發展到24個;還設有圖書館、醫療室等。至1963年底,學校占地面積為64 .7畝,建築面積18102平方米;建立8個完整的實驗室和動物房、無菌室,儀器設備總值為13.73萬元;擁有圖書資料3萬多冊。並確立了以中醫高等教育為主、多層次教育的方向。先後招收了8屆6年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班、3屆中醫醫療專業專科班,舉辦了3期中醫進修班,3期西醫脫產學習中醫班。教師及科研人員編寫出版的著作有20餘部,發表了一大批學術論文,取得了1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以“內痔核的枯痔丁療法”成果影響最大,獲國家科委頒發的鑑定書。
(以上數據統計時間段:1953.7-1969.夏)

文革期間

1969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小組決定福建中醫學院與福建醫學院、華僑大學醫療系合併成立福建醫科大學,遷址泉州,省中醫研究所同時與福建中醫學院脫鉤。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個體中醫診所停辦。省人民醫院因西醫人員比重日益增大而失去原有中醫院的特點,市人民醫院遷往北峰山區。全校220名教職工(不包括附屬單位),有180名被下放。
1972年成立的福建醫科大學中醫系繼續培養中醫藥人才,薪火相傳,延續著福建中醫學院的使命。
(以上數據統計時間段:1969.夏-1978.秋)

改革開放

1976年,福建省委作出恢復福建中醫學院的決定,並成立籌備領導小組。經國務院批准福建中醫學院正式復辦。
1978年3月,福建省委決定在福州 環城區 洪山鎮 樹兜 五四北路 新建校舍;11月8日,福建中醫學院舉行掛牌儀式與開學典禮,當年秋季招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178人;復辦初期,只設1個綜合辦公室,到1979年5、6月間才逐步架構起各部門工作框架。
1980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福州吉祥山中醫學院舊址籌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並於同年底成立附屬醫院籌備處;7月1日,省政府決定附屬醫院復名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正式掛牌。
1985年,學校開始發展研究生教育。
1988年至1997年,學校共獲省廳級以上課題212項;1998年至2008年,該校共中標課題1446項,其中國家級課題35項,省部級課題303項,廳局級課題613項,校級課題495項;1978年至1987年間,學校共有 82 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的嘉獎(國家和部、委級獎的有20項,華東地區和省、市級的有62項);1998年至2008年,該校成果獲獎162項,其中國家級行業獎18項,省部級50項,廳局級13項,其他獎項81項;1977 年至 2008年,學校醫教研人員單獨或參編,並正式出版的著作有 258部,並編寫了一批教材;1978 年至 2008 年,學校教研人員在醫學雜誌上公開發表了1萬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館側面圖書館側面
1994年,學校共設中醫系、骨傷系、針灸推拿系、中藥系和現代醫學部、公共基礎部,有4個本科專業、4個專科專業、5個碩士點。教職工其中中級職稱250多名。
2002年,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
2003年,成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05年7月,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2006年5月,學校專門成立陳可冀中西醫結合發展基金,資助省內外中西醫結合研究項目。
2007年9月3日,組建了福建中醫學院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同年,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再次獲得“優秀”成績。
2008年,學校再次被列入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同意福建中醫學院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通知》,學校正式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
2015年4月,福建中醫藥大學入選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
2016年,學校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康復物理治療(PT)和作業治療(OT)分別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世界作業治療聯盟(WFOT)國際教育標準認證。
2018年,入選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學入選福建省A類高峰學科,中藥學、護理學、藥學入選福建省高原學科,臨床醫學、管理學入選福建省套用型學科。
2019年7月,學校入選福建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據2017年1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醫護員工(含四所直屬附屬醫院)3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500多人;擁有一批國家和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全國優秀教師等,其中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7個。
自強樓自強樓
國家級教學團隊:中醫康復教學團隊、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中醫康復教學團隊、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骨傷學科教學團隊、方劑學科教學團隊、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團隊、針灸學教學團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團隊

院系概況

據2017年1月學校信息顯示,學校設有13個學院(部),開辦19個本科專業(不包括專業方向)。
院系專業
學院設定專業設定
中醫學院
中醫學、中醫學(“5+3”一體化)
中西醫結合學院
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醫學影像技術
藥學院
中藥學、藥學、藥物製劑、製藥工程、市場行銷、食品科學與工程
骨傷學院
中醫骨傷、中醫骨傷(七年制本碩連讀)、中西醫臨床(骨傷科學方向)、臨床醫學
針灸學院
七年制中醫學(針灸推拿學班)、針灸推拿學、針灸推拿學(中醫美容班)、醫學實驗技術(美容技術方向)
人文與管理學院
公共事業管理(衛生管理方向、醫事法律方向、健康保險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方向)、中醫學(臨床心理學方向)
護理學院
護理學
康復醫學院
康復治療學(物理治療方向、作業治療方向、康復醫學方向(閩台合作辦學))
體育部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
研究生院
·
海外教育學院
·
成人教育學院
·

教學建設

2002年和2007年,學校先後兩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2010年12月,中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試點認證;2016年,物理治療學(PT)和作業治療學(OT)兩個培養方向分別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世界作業治療聯盟(WFOT)的認證。
名師苑名師苑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項國家級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項目、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92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在近兩屆教學成果評選中獲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
國家級特色專業:中醫學、針灸推拿學、護理學、中西醫臨床醫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經絡俞血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醫師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中醫健康理念、經絡養生一點通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康復護理學、中醫診斷學、中醫骨傷科學基礎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中醫學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藥學實驗教學中心、中西醫臨床技能實踐教學中心、中西醫結合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中西醫護理技能實踐教學中心、康復實踐教學中心

學科建設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4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0個、福建省重點學科7個、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2個。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藥學、中藥學、護理學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中醫學、中藥學、藥學、護理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西醫結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學、中醫文獻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護理學、針灸學、中藥化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經學、中醫急診學、中醫養生學、推拿學、中藥分析學、臨床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心理學、中醫預防醫學
福建省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護理學、康復醫學、臨床醫學、藥學、中藥學、中醫學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康復醫學方向)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2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8個國家(局級)三級科研實驗室,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8個省級各類重點實驗室、基地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南丁格爾雕塑南丁格爾雕塑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閩台中藥分子生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中醫骨傷及運動康復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中醫康復研究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康復、中醫健康狀態辨識 等
國家(局級)三級科研實驗室:病理生理學實驗室、針灸生理實驗室、骨重建生物力學實驗室、中醫康復技術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藥藥理(細胞結構與功能)實驗室、中藥、細胞生物學實驗室
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康復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中醫健康管理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成果

  • 成果概況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先後有549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的獎勵,其中國家級科研成果獎12項;“十二五”以來,學校共承擔科研課題236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71項,省部級項目472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45項。特別是在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97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上取得突破。
  • 重大專項
一、“福建省道地藥材雷公藤、太子參、澤瀉的新藥研發” 該校陳立典教授主持研究的“福建省道地藥材雷公藤、太子參、澤瀉的新藥研發”獲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資助(2009YZ0001),該專題總投資經費1200萬元。
二、“肝臟重大疾病新藥的研發” 由該校洪振豐教授主持研究的 “肝臟重大疾病新藥的研發” 獲科技廳2010年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資助(2010YZ0001)。該專題總投資1100萬元。
  • 國家科技成果獎勵
序號成果名稱授獎名稱獲獎時間獲獎人
1
賁門癌的吞水音圖診斷儀
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1987年
朱雲瑞、陳荔香
2
血液循環動力脈圖檢測技術與脈圖儀研究
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1991年
陳東漢、蔡光東
3
三尖杉酯類生物鹼的合成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82年
王永鏗
4
杉木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劃分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89年
梁一池
5
馬尾松種源變異和種源區劃分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0年
梁一池
6
側柏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區劃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3年
梁一池
7
經絡感傳與經絡實質研究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胡翔龍、吳寶華
8
三尖杉屬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藥理、藥化和臨床研究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藥物二室
9
慢性氣管炎中西醫結合的研究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林求誠、莊子長
10
杜鵑類藥物治療慢性氣管炎的研究(滿山白)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鄭興中
11
枯痔療法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陳民藩
12
循環驟停8分鐘以上15例復甦成功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趙競成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底,該校圖書館紙質資源總量達116.4萬冊;各類學術電子資源容量達45.1TB。在長期的建設中形成了閩台中醫藥文化文獻特色館藏,支持了學校閩台特色研究。收藏線裝古籍圖書1950種,總計11277冊(其中醫學類古籍圖書約1600種,8800冊),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福建古代著名醫家陳修園、宋慈、楊士瀛、鄭奮揚等各類著述94種,370冊;福建地域特色文獻12種,390餘冊。
  • 學術期刊
《康復學報》
《康復學報》是由福建中醫藥大學、科學出版社(北京)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學術刊物,刊物主要報導內容包括康復醫學領域有關臨床、科研、教學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介紹康復醫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與康復醫學密切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等。
《福建中醫藥》
《福建中醫藥》(雙月刊)創刊於1956年,由福建省中醫藥學會、福建中醫藥大學主辦,該刊先後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全國中心核心期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附屬醫院

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其中附屬康復醫院成為中國國內首家通過國際康復質量認證委員會(CARF)認證的康復專科醫院;有16所非直屬附屬醫院,58所教學醫院,50所實(見)習醫院,滿足了不同層次臨床教學需要。有康復、肛腸、脾胃、外科等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7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專病。校本部設立國醫堂醫院,為社會提供服務。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直屬附屬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第三臨床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

合作交流

學校是內地第一所招收台灣學生的中醫藥院校,據2017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各類在校海外學生近300名,其中多數為台灣學生;先後舉辦了11屆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形成了博士、碩士、本科、專科、短期進修等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對台教育格局。學校還與美國、澳大利亞、德國、馬來西亞、瑞典、芬蘭、丹麥、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醫療機構、學術團體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 校訓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大醫精誠、止於至善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精”指熟練的專業技能,“誠”指高尚的道德品質,惟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者方能稱為“大醫”。
“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正是大學精神之所在。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激勵全校師生醫護員工緊緊圍繞“精誠”二字不懈努力,直至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既體現了學校培養德才兼備中醫藥人才的特點,又突出了學校孜孜以求、不斷進步的辦學理念。

形象標識

  • 校標
1、標誌體現地緣文化特點。標誌主體由抽象化字母“F”“J”和太極圖組合變化構成。“F”“J”各為“福”“建”漢語拼音的首位字母,突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地域特徵。太極圖陰陽合抱的造型是傳統中醫的象徵性標誌,它體現了中醫陰陽和諧的理念。
2、標誌寓示中醫院校使命。標誌主體似診脈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秉承中醫傳統,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標誌又似扶攜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傳道、授業、解惑,帶領莘莘學子走進中醫的學術殿堂;標誌又似傳播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肩負弘揚祖國醫學的重任,向世界傳播中醫藥知識。
3、標誌突出辦學理念特色。標誌主體形成浪花造型,展示了福建中醫藥大學獨特的地域優勢,努力為海內外學術交流作出積極貢獻;躍動的浪花還體現福建中醫藥大學不斷推陳出新,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外向型中醫藥大學。
4、標誌展現古今融合內涵。標誌主體運用傳統的赭紅色,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與旗山校區的建築用色相吻合;同時標誌富有時代氣息,暗喻學校是一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高等院校。
5、1958年為學校的創立時間。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陳立典
校長、黨委副書記:李燦東
黨委副書記: 黃子傑林羽
紀委書記:葉虹
副校長:劉獻祥陶靜、陳列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