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解放大橋

福州解放大橋

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線台江倉山兩區,於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橋總長426.92米,橋寬12米,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見證了中國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解放大橋
  • 外文名:Fuzhou Jiefang Bridge
  • 原名:萬壽橋
  •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
  • 橋寬:12米
簡介,歷史裡程,重建工作,歷史作用,

簡介

福州解放大橋,原名萬壽橋位於福建福州市區,跨越閩江,連線台江倉山兩區,於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橋總長426.92米,橋寬12米,由萬壽橋中洲島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解放大橋,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據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載:“萬壽橋,橫跨台江,舊為浮橋,屢修屢壞。宋元佑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學士馬祖常為記,刻‘萬壽橋’三字於右”。
福州解放大橋
“萬壽橋”前身是浮橋,始建於宋元祐八年(1093年),時為知州的王祖道徵集工匠以楞嚴洲為中心,南北各造浮橋1座。北橋江面寬154米,用船20隻,南橋江面寬約785米,用船100隻,以粗大藤纜緊固於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蓋木板,作為橋面,高與沙洲平,寬3.4米,兩旁設有欄桿。兩座橋總長為1000米。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橋口還留有兩個高門。整個建橋工程於宋紹聖元年(1094年)完成。
宋崇寧二年(1103年),楞嚴洲與倉前山之間又出現一個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為3條水道,因之浮橋也相應改建為北、中、南3座。北橋(今小橋橋位)用船16隻,中橋(萬壽橋位)用船73隻,南橋(江南橋位)用橋13隻,共用船102隻。陸游《渡浮橋至南台》詩云:“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由於江闊水急,浮橋無力抵禦風浪的襲擊,時多損壞,兩岸交通經常為之中斷,元代時改建為石橋,即“萬壽橋”。
福州解放大橋
“萬壽橋”於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設工程,它與後建的江南橋合稱為大橋。全長570多米,29孔立28個舟狀石墩,承托石樑。橋上鋪石板,砌以石欄。橋欄石柱雕有形狀各異的石獅。橋南北各建有風雨亭。“萬壽橋”在橋樑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對橋樑基礎採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籠填石為基。先在橋墩處下木籠,然後,在籠內密填石塊為基。“萬壽橋”建成後,歷代都曾對大橋進行修葺。
1930年為適應汽車行馳,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對“萬壽橋”進行全面增高拓寬,改稱“解放大橋”。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歷史裡程

福州解放大橋是為閩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橋,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當時的福州太守王祖道在萬壽寺旁,用120隻木船,架設南北2座浮橋以江中楞岩洲為中點,南橋用船100隻,共長2500尺;北橋用船20隻,共長500尺
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感到浮橋常被風浪衝垮,於是發起募捐,將浮橋改為石墩橋。只用石條疊砌,立於水中,左右無護欄,俗稱"跳墩橋"。於1141年(南宋紹興十一年)建成。
1303年(元朝大德七年),萬壽寺僧王法助得到元成宗鐵木耳的嘉許,募集了數百萬貫資金,奉旨把萬壽橋改建成簡支石樑石板橋。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圍打好木墩,然後在木墩裡面推石頭,再在石頭的基礎上砌橋墩,橋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間疊架兩根1米見方,長9米,重逾40噸的大石樑,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橫鋪。橋上的石欄桿上雕刻著許多各種形態的石獅,橋頭和橋尾還建有亭子,供人休息。
大橋前後建造共花了19年時間,到1322年(元至治二年)才竣工,橋長391米,寬4.5米,共87孔。後人為了紀念萬壽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績,便把這條大橋命名為萬壽橋。這也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築工程。萬壽橋建成後,又在南面建成木石混合結構9孔的“江南橋”,亦稱“倉前橋”,長135米。清乾隆年間,江南橋被水沖毀,也改建為全石橋。
福州解放大橋
1930年,為了適應開通汽車的需要,將萬壽和江南兩橋改為公路橋,在原有橋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橋欄均採用鋼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建。
1949年以後,為了紀念解放軍衝過此橋,追擊南逃國民黨軍隊,將此橋改名為“解放大橋”。1970年,解放大橋採取橋上架橋的形式,加高4米、加寬橋面2米。
1994年,因閩江洪水的衝擊,解放大橋橋墩崩離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開始重建;1996年9月29日竣工。新橋為現代雙曲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聯拱橋,總長565米,寬12米,設定四組桔紅色鋼管弧形空中吊橋,分承橋身的負荷。中洲島以南部分長100米,中洲島旱橋141米,中洲島以北長324米。
2009年6月,解放大橋開始封閉施工,更換吊桿。經過100多天的改造,解放大橋,換上了新吊桿,更牢靠、耐久。

重建工作

解放大橋在萬壽橋的基礎上,於1995年重建。壽命預期為15年的承重構件104根吊桿已有腐蝕疲勞的跡象,2009年6月,解放大橋開始封閉施工,更換吊桿。經過100多天的改造,解放大橋,換上了新吊桿,更牢靠、耐久。福州市橋樑所所長劉昌飛介紹:整個施工過程工更換104根吊桿,使用的是全封閉擠壓鉚成品吊桿,多層防護,安全性更高;對原大橋病害做徹底加固維修;在關鍵節點安裝探頭檢測儀器,大橋受力情況反映在桿線上,提供大橋可靠數據,為以後的科學養護提供了有效保障。
福州解放大橋
解放大橋本次維修是解放後第一次大維修,採用的是最新的工藝,至少可確保大橋安全可靠15年。劉昌飛說:更新的吊桿工藝是國內最先進的,確保15年以上沒問題,新吊桿用鋼絞線替換原來的平行鋼絲索;擠壓鉚直距更小,內外共4道防腐措施,多層防護,是國產專利。安全係數更高。
福州解放大橋
除更換主要承重構件吊桿外,施工方同時對橫樑、橋面、人行道等進行了維護,原先橋上4組橙藍色鋼管弧形空中吊橋,橋拱改漆乳白色,顯得清新、淡雅,像一道白色長虹,寓意深刻。大橋塗成白色,就象一塊色板,寓意進一步解放思想,海西建設的宏偉藍圖,福州將大展宏圖。
施工隊克服了種種困難,經過100多天夜以繼日的改造,解放大橋比原定時間提早了5天開放,喜迎60年國慶到來。
劉昌飛表示:克服技術上困難,想方設法趕在國慶節前通車,更換吊桿可是精細活;戰勝自然災害,颱風“莫拉克”嚴重影響工期,工人們硬是夜以繼日搶回被耽擱的時間,而且還提前了;與海事部門協調,科學合理的安排好工序,使閩江北港航行與施工互不影響。舊貌換新顏的解放大橋,不僅更漂亮,而且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大橋在60年國慶時候改造好,象徵著海西建設蓬勃發展,早日實現。
福州解放大橋

歷史作用

解放大橋作為福州的一個標誌和重要的交通樞紐,新中國成立前便對百姓生活和城區的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連線南北交通的孔道,連線著閩南地區,它改變了人們只能擺渡過江的出行方式,方便了閩南地區百姓同福州百姓的來往,加強了福州同其他地區的聯繫。同時,由於福州城區的發展是自北向南推進的,因此解放大橋作為連線南北交通的唯一橋樑,其重要作用一直延續到現今。
曾參與解放大橋設計的福州市規劃設計院的劉總工介紹說,福州市加強了對這座充滿歷史積澱的橋樑的維護和翻修。“1994年,因閩江洪水的衝擊,解放大橋橋墩崩離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開始重建,1996年9月竣工。”改建後的解放大橋使用鋼筋混凝土澆砌橋墩和橋面,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在橋的兩側設定了四組鋼管弧形的空中吊橋,分承了橋身的負荷。新橋新氣象,橘紅色的吊橋橫跨於閩江之上,似長虹臥波,為福州又添一道亮麗的風景。解放大橋上車水馬龍,昔日一片荒地的中洲島也已成為福州的特色商貿城之一。隨著福州市政建設的發展,橫跨閩江的橋樑也已由僅此一座增加到如今的6座。
“在榕城人懷舊的情結中,解放大橋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存在是無可替代的,它銘刻了古今福州的歷史記憶,見證了福州每一個歷史性的發展腳步。”福州民俗專家方柄桂表示。而60年來,解放大橋既為福州市民的現代生活提供著幫助,也在泱泱閩水之抗訴說著福州人的歷史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