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足

祭足(? ─ 前682年“祭”音“債”,zhai第四聲),,又稱祭仲中國春秋時代鄭國政治家及謀略家。
與祭足有關的最早記載是在鄭莊公元年 (前743年)。當時鄭莊公把京封予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祭足勸阻,認為封邑過大,容易使共叔段養成實力發動叛亂。但因為封地要求是由鄭莊公的母親武姜提出,莊公沒有聽從祭足的建議,又稱“多行不義必自斃”,暗示共叔段不悔改的話不會有好結果,勸祭足不必擔憂。後來共叔段在前722年發動叛亂,以失敗告終。
前720年,周平王駕崩,繼任的周桓王有意任用虢公以分薄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命祭足領軍入王畿,收割地和成周。鄭自此與周室不和。
前718年,祭足與原繁、泄駕領軍擊敗衛國燕國的聯軍。
前707年,周桓王討伐鄭莊公,是為繻葛之戰。周王在戰役中敗北,且被祝聃射傷。祭足在夜間奉莊公之命到軍營探望周王。
評價  祭足以智慮過人稱著。在子亹被殺後,人們普遍讚揚稱疾不行的祭足有先見之明。
“被脅立庶”是關於祭足的最大爭議之一。《春秋公羊傳》讚揚祭足的決定既讓國家免受宋國侵伐,又保全了鄭昭公的性命,使其後來能回國復位;而《春秋穀梁傳》則指責祭足貪生怕死。司馬遷在《史記》指祭足在宋莊公的威脅下立鄭厲公,間接導致鄭國其後內亂頻仍、國力衰落。
我覺得祭足有一點像諸葛亮,乖乖輔佐,不篡位,幾易其主,本是為臣之過;不離不棄,又是為臣之道。這兩點祭足都沾邊。
祭足作為鄭國重臣,在春秋初期的鄭國歷史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既有大功,又有大過。鄭莊公死後鄭國的內亂,主要責任並不在祭足,而是當時列國間形勢所使然。《漢書·古今人表》把他列在九品中的“中中”,確實非常恰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