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殿

祝融殿

祝融殿,佛教著名廟宇。在湖南省衡山祝融峰上。又名老聖殿。相傳上古祝融氏葬於此峰。該殿建於明代萬曆年問(1573—1620),時名開元祠,內祀祝融火神,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曰殿,光緒七年(1881)重修,殿字以石牆鐵瓦建成,後因年久失修被廢;現僅留遺址。原為衡山道教廟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祝融殿
  • 地理位置:湖南省衡山祝融峰
  • 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區域面積:527平方米
  • 批准時間:1983年10月
歷史,維修歷史,

歷史

祝融峰頂祝融殿,祀古為祝融君,故名。隋以前既有建築,據唐李沖昭《南嶽小錄》載為司天霍王廟,後廟遷山下為南嶽大廟前身,此處叫老聖帝殿,亦稱天尺庵,是建在祝融峰絕頂上一塊巨大岩石上的一座宮殿。因其地處高寒,風雨霜雪侵襲,廟累修累毀,後廢。明萬曆二年(1574),巡按湖廣按察使李式又在此處建開元祠。據說他先日登山,夜遇雨。翌晨欲觀日出,忽然霽雲開。自認為這是天意天心,即以韓愈開雲自況,因出資並飭所屬衡山縣在峰巔建祠,作為紀念,祠曰“開雲”,後又廢。清乾隆16年(1751)於其廢址上奉旨重建,石牆鐵瓦,祀古祝融君,額曰“祝融殿”。殿頂上覆蓋2尺長、1尺寬,重30多斤的特製鐵瓦。絕大部分為清代鑄造,還有數十塊為宋朝保留下來的。覆蓋鐵瓦,為的是宮殿“罡分不能動搖,冰雪不可凍裂”。民國21年(1932),何鍵捐資重修。《衡山縣誌》載:“祝融峰老聖帝殿建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長期失修,牆傾棟朽,經荒台荒;和尚只得另築茅蓬居側化緣。何公捐資修後,石牆鐵瓦,廟貌一新,荒蕪小徑亦改成1.5米寬的石磴大道,並補栽了風景林”。建國前有惟德和德廣和尚在祝融殿當家,此時祝融殿屬上封寺管理,其香火經濟是上封寺主要收入。祝融殿的僧人是上封寺派遣,僧人齋飯由上封寺派人送。1950年2月,上封寺火燒後,慧洲住持上封寺,負責上封寺和祝融峰的日常事務到1955年。1956年至1964年,由大月法師負責祝融峰和上封寺日常事務。此間有僧人慧源、普渡、明映被派往祝融殿主事。1982年南嶽管理局籌資翻新,仍沿舊名。現在南嶽佛教協會管理。
祝融殿
殿內介紹
走進宮殿,殿裡面正中供奉的就是人稱“有求必應”的祝融火神了。因為這祝融火神在宋朝時被封為南嶽司天昭聖帝,故民間又稱其為南嶽聖帝。歷朝歷代許多皇帝都來這兒朝拜祭祀聖帝,祈求“以為社稷,而福生靈”。在聖帝後面供奉的是南嶽開山祖師慧思和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和雷神等神仙。

維修歷史

祝融殿位於海拔1290米的祝融峰頂。唐李沖昭《南嶽小錄》記:祝融峰頂“有祝融廟基”,隋代,在廟基上建天尺庵。明萬曆三年(1575)改建飼宇,額“真君詞”;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後易名機融殿;光緒、民國年間復有修尊,得以保存。新中國成立後,1963、1981和1983年進行了3次大的維修。殿宇坐北朝南,木石結構,建築面積527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山門、正殿、後殿。山門為四柱三樓式石牌坊,山門與正殿間為天井,左右有廊與殿宇連相。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蓋鐵瓦;正殿內把南嶽聖帝(即視融君)塑像,旁列“六部”尚書、二執金吾。後殿安雷神、慧思塑像,慧思傳為南嶽佛教開山祖師。附近有望日台、望月台,四周崖壁,鑲有唐代以來數十處崖刻,供遊人香客登臨拜謁。1983年10月,祝融殿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