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脈

祁連山脈

祁連山脈,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是中國境內主要山脈之一。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

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

山脈自西北至東南走向,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5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祁連山素有“萬寶山”之稱,蘊藏著種類繁多、品質優良的礦藏,有石棉礦,黃鐵礦、鉻鐵礦及銅、鉛、鋅等多種礦產,八寶山的石棉為國內稀有的“濕紡”原料。祁連山區冷濕氣候,有利於牧草生長,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帶,分布有大片草原、為發展牧業提供了良好場所。

2017年起,中國在祁連山地區開始創建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祁連山脈(祁連山)
  • 別稱:南山
  • 地理位置: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
  • 走向:西北-東南
  • 長度:長800公里
  • 寬度:200~400公里
  • 起點:西起當金山口
  • 終點:東至拉雞山口
  • 主峰: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
  • 最高峰:崗則吾結(團結峰)海拔5808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名稱由來,位置境域,山系構成,地理環境,地質特徵,地貌特徵,氣候特徵,土壤植被,關隘埡口,盆地谷地,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水力資源,生物資源,社會歷史,建置歷史,人口民族,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畜牧業,採礦業,水電,旅遊業,

名稱由來

祁連山,原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嶺(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或稱狹義的“祁連山”。“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歷史上亦曾叫南山,還有雪山、白山等名稱。西漢初年,霍去病西征並征服匈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匈奴民歌所指“祁連山”即此。後泛指甘肅、青海之間一系列在地質或地貌上相聯繫的一系列山脈。

位置境域


祁連山脈的位置祁連山脈的位置
廣義的祁連山,或稱“祁連山脈”,是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地跨天祝、肅南、古浪、涼州、永昌、山丹、民樂、甘州八縣(區)。在青海境內位於柴達木盆地北緣,茶卡—沙珠玉盆地,黃河幹流一線之北,北至省界,西起當金山口,東至青海省界。地理坐標:東經94°10'-103°04',北緯35°50‘-39°19′。地跨海東市、西寧市、海北州大部或全部。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
狹義的祁連山是指祁連山脈最北的一支山嶺(其主峰在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

山系構成

祁連山脈山系組成示意圖祁連山脈山系組成示意圖
祁連山脈在青海境內東西長870公里,南北寬100-200公里。山峰多在4500-5500米,除主峰崗則吾結海拔5808米為極高山外,多為高山。祁連山脈由一系列北西西—南東東走向的山嶺組成,其間有谷地分開。廣義的祁連山脈中的次級山嶺,從北到南分列布。
習慣上,以玉門市石油河(或白楊河)為界,分為西祁連山、東祁連山兩段。東祁連山有走廊南山、冷龍嶺和其支脈大黃山、馬雅雪山、毛毛山。西北高東南低,一般海拔2000-4500米;相對高差1000-2000米,主脈海拔4000-5000米間,酒泉以南的鏡鐵山海拔5205米。西祁連山有照壁山、陶勒山、陶勒南山:大雪山、疏勒南山、野馬山、野馬南山、黨河南山、吐爾根達坂山和賽什騰山等。南高北低;一般海拔2000-5000米,主脈海拔4500-5000米間,大雪山海拔5483米,位於甘、青省界的團結峰(宰吾結勒)海拔5808米,為青海省內最高點。
走廊南山肅南縣馬蹄寺一帶走廊南山肅南縣馬蹄寺一帶
走廊南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祁連山地質志》將冷龍嶺也劃歸走廊南山。但多數地圖和地理著作則把冷龍嶺單獨劃出,即冷龍嶺和走廊南山並列為祁連山脈的一級山嶺。走廊南山在青海省境內雄踞黑河之北,北至省界;西起豐洛川源頭,東至祁連縣城附近,在青海省境內延伸160公里,寬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4500米之間,最高峰是柴達諾山,海拔4764米。
祁連山脈
冷龍嶺,又叫老龍嶺,在青海境內位於八寶河大通河一線之北,北至青海省界,西起黑河向東延至門源縣以東。在青海省境長280公里,寬30-5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位於青石嘴以北,海拔5254米,4500以上的山峰多發育有現代冰川。冷龍嶺的東南端為烏鞘嶺,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為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線。是中國地形第一與第二級階梯的邊界,是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內流區域和外流區域的分界線點,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處,是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
托來山牛心山托來山牛心山
托來山,蒙古語意“有柴禾的山”。又叫木壘山。還有陶來山、托勒山、討賴山等名稱。托來山位於黑河、八寶河與托來河、大通河上游之間。東起門源縣青石嘴附近,向西延至二指哈拉山口附近。在省境內長350公里,寬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至4500米,最高峰是陰凹槽黑山,海拔4849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發育有少量現代冰川。山嶺西北段較高,是托來山的主體部分,東南段較低叫默勒山,也叫俄博山。
托來南山托來南山
托來南山,又叫巴索拉嶺,還有陶來南山、托勒南山、討賴南山等名稱。托來南山位於疏勒河與托來河之間,西北以疏勒河與大雪山分界,東南以薩拉河上游與默勒山分界。西段是青甘兩省的界山,東段全部在青海省境內。在青海境內長200公里,寬20-25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之間,最高峰是吾德額欽,海拔5294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一般發育有現代冰川。
疏勒南山疏勒南山
疏勒南山最高峰團結峰疏勒南山最高峰團結峰
疏勒南山,位於疏勒河之南,黨河、哈拉湖之北。在青海省東起大通河源,向西延至黨河支流堯勒特溝附近出青海。在青海省綿延350公里,寬30-5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500-5500米。疏勒南山西段在甘肅省境內叫野馬南山,中段和東段在青海境內。中段的最高地段也是祁連山脈隆起的最高地段,5000米以上的山地分布廣闊,55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座,最高峰崗則吾結,曾名團結峰,海拔5808米。東段叫沙果林那穆吉木嶺。中段和東段現代冰川十分發育,較大的雪山有八座。
大通山埡口一帶大通山埡口一帶
大通山,位於布哈河和大通河之間,西在大通河和布哈河源頭地帶與疏勒南山過渡,東以北川河、大通河支流薩拉溝一線與達坂山相接。廣義的大通山包括達坂山,但現代出版的地圖多數把達坂山與大通山並列為祁連山脈的一級山嶺。大通山山體廣闊,平面呈北西西—南東東的棗核形。主嶺在北部,靠近大通河,脈絡尚存,山峰一般在海拔4000-4500米。南部由於青海湖水系和湟水切割,山嶺低緩破碎,脈絡不清,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米左右。大通山長300公里,寬一般50-60公里、山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位於西端,海拔4849米。
達坂山達坂山
達坂山,又叫大坂山或青石嶺。位於湟水與大通河之間,西北起自北川河幹流,東南至大通河下游。在青海省境長近200公里,寬一般40-5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米左右。山體北部較高,主峰脈絡清楚;南部由於湟水支流切割較低緩破碎,最高峰仙密大山海拔4353米。
黨河南山鹽池灣一帶山嶺黨河南山鹽池灣一帶山嶺
黨河南山,蒙古語叫烏蘭達坂,意為“紅色的嶺”。位於黨河與大哈爾騰河之間,西以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分界,東到哈拉湖西南。長250公里,寬一般20-30公里。西段是甘青兩省的界山,東段全部在青海省境內。山嶺東段較高,山峰海拔一般5000米左右,最高峰位於古爾班保,海拔5620米,4800米以上的山峰一般發育有現代冰川。野牛脊山、古爾班保為其東段的次一級山嶺。
土爾根達坂山土爾根達坂山
土爾根達坂山,又叫哈爾根達坂山。廣義的土爾根達坂山包括塔塔陵河與大哈爾騰河之間的廣闊山地,西起蘇乾湖盆地以東,東到烏蘭哈德郭勒源頭。整個山地東西長200公里,中部南北寬達100公里,東、西兩端較窄,東端僅20公里。整個山地被小哈爾騰河、魚卡河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和南支在東部與中支合併。中支是廣義土爾根達坂山的主脈。北支稱察汗鄂博圖嶺,位於大哈爾騰河與小哈爾騰河之間。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10-15公里。山嶺西部較低,東部較高,山峰海拔一般4000-5000米。最高峰位於東部,海拔5249米,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少量現代冰川。中支位於小哈爾騰河與魚卡河之間,是狹義的土爾根達坂山。東西長200公里,西部寬達60公里,東部寬20-3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4500-5500米,中、東部較高,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最高峰果青合通夏哈爾格,位於東部,海拔5592米,也是廣義土爾根達坂山的主峰。5000米以上發育有較大面積的現代冰川。南支稱柴達木山,位於魚卡河與塔塔棱河之間。主要由中生代花崗岩組成的塊狀山地。山峰海拔一般4500-5000米。最高峰是西部的柴旦峰,又叫紅旗峰,呈饅頭狀,海拔5656米,發育有現代冰川。
青海南山
青海南山青海南山
青海南山,因位於青海湖(青海湖曾名青海)之南而得名,又叫庫庫諾爾嶺。位於青海湖、布哈河、哈拉湖之南,沙珠玉盆地、德令哈盆地之北;東從倒淌河與拉脊山分界,西在阿讓郭勒河源頭與土爾根達坂山、黨河南山過渡。青海南山長500公里,寬20-9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500。米,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位於西部的哈爾科山,海拔5139米。整個山地以巴音郭勒河幹流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位於青海湖南岸,東西長300公里,寬20-40公里,山脊脈絡清楚,山峰海拔一般4000-4500米,最高峰為塔漫山,海拔4592米。西段由於水系切割較為破碎,又可分為南北兩支,南支宗務隆山,北支哈爾科山。
宗務隆山,位於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與巴戛柴達木湖盆地、德令哈盆地之間。長200公里,寬30-4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4000一4500米,最高峰位於德令哈西北,海拔5030米。
哈爾科山,位於阿讓郭勒河與哈拉湖之間。山嶺主體位於西北部,東部和南部由於水系切割,脈絡不甚清楚。山峰海拔在5000米左右,最高峰位於西部,海拔5139米。
拉脊山
拉脊山拉脊山
拉脊山(拉雞山),曾稱小積石山或唐述山。位於湟水和黃河幹流之間,西起乾子河口,東到青海省界。長260公里,寬20-4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4500米之間,最高峰野牛山海拔4832米。由於水系切割已形成很多山口。青沙山口、拉脊山口、日月山口均是出入西寧的重要交通要道。拉脊山總體走向北西西—南東東,東段近東西向,是拉脊山的主體,西段近北西—南東向叫日月山。
日月山日月山
日月山,又叫納喇薩喇。古稱赤嶺。位於日月山口與乾子河口之間。長90公里,寬10-2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灣山海拔4455米。日月山自古以來是青海省東西之間的交通要道,西寧至格爾木的公路、鐵路由此通過。
柴達木盆地北緣諸山
柴達木盆地北緣諸山,位於柴達木盆地北緣的賽什騰山、綠梁山、錫鐵山、阿木尼克山、氂牛山總體上均呈北西西-南東東走向,山嶺極為低緩,山脊多不連續,主要由古生代及其更老的岩系構成。它們與祁連山脈的主體為一系列小盆地分隔,在自然地理上已屬柴達木盆地範圍,在地質構造上屬祁連山地槽褶皺系,所以把這些山嶺合稱柴達木盆地北緣諸山,從大的山繫上仍可劃歸祁連山脈。
賽什騰山賽什騰山
賽什騰山,位於蘇乾湖盆地與馬海盆地之間,西起冷湖鎮以東15公里,東至敖勞河谷。長90公里,寬一般20一3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之間。山坡上部陡峭,下部和緩,山脊連續性差,兩端均已形成孤立山峰。最高峰位於東部,海拔4576米。
綠梁山,位於柴達木盆地北部,依克柴達木之南,西起魚卡河谷,東至塔塔棱河谷。長60公里,寬一般1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山坡上部較陡,下部和緩,山脊不連續,多呈獨立的塊狀山地。最高峰位於西段,海拔4111米。
錫鐵山錫鐵山
錫鐵山,位於柴達木盆地北部,巴戛柴達木湖之南。是典型的塊狀山,長寬均在15公里左右。山坡陡峻,山峰海拔4037米。山嶺主要由古老變質岩構成,有多種金屬礦藏。
阿木尼克山阿木尼克山
阿木尼克山,位於北霍布遜湖盆地之北,北與布依坦烏拉山之間有寬約20公里的平坦寬谷分開;西起全集河谷,東到托索湖盆地西緣。長100公里,寬一般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為3000-3500米,山坡和緩,山頂渾圓,山脊不甚連續。最高峰位於山嶺中部偏西,海拔4166米。
氂牛山,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北角,德令哈—希里溝盆地西南。長70公里,一般寬5-1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之間,山脊不甚連續。西段較低叫南山,東段較高是耗牛山的主體,最高峰位於東段,海拔4472米。耗牛山主要由早古生代地層組成,煤的蘊藏較豐富。

地理環境

地質特徵

祁連山為崑崙秦嶺地槽褶皺系的一個典型加里東地槽,褶皺迥返於陸相泥盆系磨拉石建造之前。北祁連山及河西走廊見中、下泥盆統不整合於下古生界(如武威殺木寺)及加里東晚期花崗岩(如九條嶺南馬良溝等)之上;拉脊山見中、下泥盆統不整合於中、上奧陶統之上;南祁連山烏蘭大坂見上泥盆統不整合於下志留統之上,代表祁連山主要於加里東晚期褶皺成山,基本由地槽變為地台發展階段,故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均為地台蓋層沉積。
祁連山的北界為塔里木一阿拉善地台,以大斷裂分界。南界與東崑崙和西秦嶺褶皺系間也為大斷裂所切,兩者沉積地層不同,如中吾農山一青海南山石炭、二疊係為冒地槽沉積,局部夾火山岩,而歐龍布魯克隆起帶寒武一奧陶紀時為地台型砂頁岩碳酸鹽建造,厚700-2000餘米,假整合於上元古界全吉群之上。

地貌特徵

祁連山地區地貌特徵十分複雜且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山地西部深入歐亞大陸腹地。山系南北兩翼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南坡地勢變化相對和緩,北坡陡峭,海拔落差大。此外,山間盆地和縱谷廣泛發育。整個地勢由東向西逐漸抬升。祁連山脈西段由:走廊南山、黑河谷地,托萊山,托萊河谷地,托萊南山、疏勒河谷地,疏勒南山、哈拉湖盆地,黨河南山、喀克吐郭勒谷地,賽什騰山、柴達木山、宗務隆山等一系列山脈與寬谷盆地組成。祁連山脈東段有:冷龍嶺、大通河谷地,大通山、大坂山。在一系列平行山地中,南北兩側和東部相對起伏較大,山間盆地和寬谷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間,谷地較寬,兩側洪、沖積平原或台地發育。疏勒南山以東的北大河、黑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等五河之源所在的寬谷盆地海拔高達4100-4200米。祁連山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高山區現代冰川發育,現代冰川和古冰川作用的地貌類型都較豐富。祁連山區由於多年冰土的下界高程一般為3500-3700米之間,使大多數山地和一些大河的上游都發育著冰緣地貌。在凍土帶以下的地貌作用中,東部以流水作用為主,西部風成作用較為明顯。

氣候特徵

祁連山位於中緯度北溫帶,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它又處於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由於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的特殊影響,使夏季來自東南季風的濕潤氣流得以北進西伸,波及本區;冬季受內蒙古乾冷空氣,西北寒冷氣流的影響,致使本區冬季降溫幅度大,氣溫年較差較大。
多種因素的疊加構成了祁連山林區主要的氣候特徵,即大陸性高寒半濕潤山地氣候。表現為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溫涼濕潤,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本區由淺山地帶向深山地帶,氣溫遞減,雨量遞增,高山寒冷而陰濕,淺山地帶熱而乾燥。隨著山區海拔的升高,各氣候要素髮生有規律自下而上的變化,呈明顯的山地垂直氣候帶。自下而上為:淺山荒漠草原氣候帶、淺山乾草原氣候帶、中山森林草原氣候帶、亞高山灌叢草甸氣候帶、高山冰雪植被氣候帶。
太陽輻射
在林區,隨著海拔的增高,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和塵埃減少,大氣透明度增加,太陽總輻射量加大。該地區4~12月份山上的雲雨比山腳地帶顯著增多,日照時間顯著減少,山區的總輻射,反不如山腳地帶高,因而太陽總輻射和日照年總量山上比山腳少。月總輻射及日照時數最大值均出現在4月。最小月總輻射量出現在太陽高度角較小而日照又較短的2月。同時,光照和幼樹的生長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光照充足的地方一般溫度較高,鬱閉度較小,營養空間較大,有利於幼樹的生長更新。
日照時數
經統計,位於祁連山北坡的西水地面氣象站4~8月份日照時數較長,日照時數差異較小。西水地面氣象站日照時數年內變化表現為夏季最大(502小時)、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353小時),日照時數除受可照時間影響外,它還與天氣狀況有很大的關係,這主要是由於夏季雲量增多,降水較多,抵消了緯度的影響,致使4~8月份日照時數無明顯差異,甚至4月份比7月份還長;進入冬季以後,雖然可照時間相對縮短,但由於受蒙古高壓的控制,氣候嚴寒乾燥,多為晴朗低溫天氣,因而冬季日照時數與夏季日照時數相比變化幅度小。因此,其年內變化又表現出與可照時間變化的不一致性。在北坡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溫度空間,為林木的更新創造了積極因素。
氣溫分布
祁連山區年平均氣溫都在4℃以下,隨著高度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遞減率為0.58℃/100m。山頂的溫度一般低於0℃,常年都有積雪。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低於-11℃,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低於15℃,12月至次年3月,祁連山區大部分地區氣溫都在0℃以下,4~10月最高氣溫在4~15℃之間。祁連山區平均氣溫的空間分布形勢比較穩定,年際變化很小,氣溫最低中心常年位於西段海拔較高的托勒山附近,氣溫的等值線走向與地形廓線基本一致,這說明影響祁連山附近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即海拔高度),地理緯度的影響次之。
降水分布
祁連山區的降水特徵與氣溫不同,不但受海拔高度的影響,而且受所處的緯度、經度,以及地形的坡向和坡度的影響。降水的季節、年際變化都比較大,這主要是由於降水的影響因素較為複雜造成的。祁連山林區是河西走廊降水較多的區域,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降水變率在0.60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總量的89.7%。隨著海拔升高降雨日增加,降水量增多。在祁連山北坡中部降水量總的變化特徵是海拔每升高100米,降水量增加4.3%。隨著海拔升高,亦出現了蒸發量減少,相對濕度增加,絕對濕度下降的趨勢。海拔在3000m以下,降水遞增率呈高峰型;3000~3400m降水遞增緩慢;3400~3600m遞增又呈高峰型。當海拔超過3600米時,由於接近山頂,風速加大,降水量多為固態,降水量出現下降趨勢。試驗區相同海拔高度(3400m)陰坡年均降水量比陽坡高5.21%,陰陽坡降水增減率有明顯差異。
降水量表現出從東向西遞減的變化趨勢,在東部地區形成降水相對集中區,如門源降水量50410毫米,而西部的托勒僅為28314毫米。而年蒸發量則表現為相反的趨勢。由於複雜的地形地貌特徵,氣候也表現出多樣性及垂直變化特徵,山地降水相對高於崗前及河谷地帶。
降水濕度分布
祁連山東側由於受夏季季風的影響降水量最多,如門源站年降水量為519mm,向西北方向逐漸減少,肅北站年降水量只有150mm左右。祁連山區比周圍地形較低的地區降水量要多,如托勒站與酒泉站相距不到100KM,但年降水相差200mm。降水量隨著高度的遞增呈現出“S”型曲線變化的趨勢,有一個降水量的“極大高度”和“極小高度”,“極大高度在1800~2800m之間,“極小高度”在2200~3600m之間,一般是祁連山東南部高度較低,向西北逐漸升高。
由於祁連山地處內陸腹地,不但受東南季風輸送來的暖濕氣流影響,而且還受西風流帶來的大西洋冷濕氣流的影響,在盛夏期間一定程度上還受到翻越青藏高原的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影響,水汽來源較為複雜,加上山區夏季對流性降水的影響,使得祁連山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冬季(12月~2月)降水量較少,月降水量不超過5mm,7月和8月降水量最多,東段月降水量最多可達110mm。
河西走廊西部區主要受西風帶系統的影響,降水較少,變率較小。祁連山東部區主要受西南或東南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量比較大,變率較大。祁連走廊中部區由於高山的阻擋,西風帶系統和東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減小,形成不同於其它區的降水特徵。較大量的降水,較大的濕度,為幼樹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保障。經西水站測定,降水總的變化特徵是海拔每升高100m,年降水量平均遞增4.99%。海拔在3000m以下,降水遞增率呈高峰型;3000~3400m降水遞增緩慢;3400~3600m遞增又呈高峰型;當海拔超過3600m時,降水量遞增緩慢,山頂處呈下降態勢。
蒸發變化規律
祁連山位於青藏、黃土兩大高原和蒙新荒漠的交匯處,受青藏高原氣候和荒漠氣候影響,氣溫高,冷熱劇變,相對濕度低,所以蒸發強烈。經統計,祁連山西水地面氣象站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043.3mm,蒸發年內分配很不均勻,蒸發主要集中在4~9月,占年蒸發量的75.1%,最大月蒸發量出現在6月份,占年蒸發量的14.4%,最小月蒸發量出現在1月份,占年蒸發量的2.4%。

土壤植被

祁連山東部有山地棕鈣土、山地栗鈣土、山地草原土、山地灰褐土、山地草甸土,局部有高山荒漠石質土和高山冰沼土。西部除山地灰褐土外,上述其它土壤都有分布。
祁連山區植被垂直分布祁連山區植被垂直分布
祁連山區植被較好,有許多天然牧場。自海拔2000m向上,植被垂直帶分別為荒漠草原帶(海拔2000~2300m)、草原帶(2300~2600m)、森林草原帶(2600~3200m)、灌叢草原帶(3200~3700m)、草甸草原帶(3700~4100m)和冰雪帶(>4100m)。其中森林草原帶和灌叢草原帶是祁連山的水源涵養林,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等河流發源於此,是河西走廊綠洲的主要水源。祁連山區的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其周圍植被的好壞,從而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
祁連山脈
森林分布多呈片狀散布,有明顯的坡向性,有:溫帶落葉闊葉林,分布於東部的大通河下游、湟水谷地海拔2100-2900米的山地陰坡、半陰坡及溝谷地帶。建群種主要有山楊、白樺、紅樺等。可與油松、青杄(海拔2300-2600)、青海雲杉(海拔2600-2900)形成針闊葉林混交林。溫帶常綠針葉林,主要分布於東部地區的連城及互助北山一帶海拔2000-2600米的山地陰坡或半陰坡。以油松為群落建群種,有時有山楊、白樺等混生。寒溫帶針葉林,廣泛分布於祁連山東部地區海拔2500-3200米的山地陰坡,西至北大河,集中於祁連山北坡的肅南、天祝、張掖、武威、山丹和中部的祁連、大通河地區及湟水谷地等地。林木類型以青海支杉為主要建群種。多以純林狀態存在。青杄林分布於大通河下游地區海拔2000-2700米的土地陰坡。介於油松林與青海雲杉要之間。此外,大通河谷地、祁連等地海拔2300-3500米的山地半陰坡或陰坡還分布有適應半乾旱、寒冷氣候的祁連圓柏林。
祁連山低海拔地區的灌叢植被祁連山低海拔地區的灌叢植被
灌叢:溫性灌叢,主要分布於東部地區大通河谷及湟水谷地海拔2100-2800米的山地陽坡、半陰坡或林緣。主要構成灌木有鮮黃小檗、匙葉小檗、隴塞忍冬、沙棘、薔薇、蒙古繡線菊等。寒性灌叢,高寒常綠革葉灌叢分布於互助北山及甘肅皇城以東海拔2800-3400米的山地陰坡,集中於互助北山及甘肅冷龍嶺的金強河一帶。以頭花杜鵑、百里香杜鵑為建群種。高寒落葉灌叢,主要分布於石油河以東海拔2900-3900米的山地陰坡及溝谷地帶。以毛枝山居柳、鬼箭錦雞兒、金露梅三種植物共同構成優勢種,在不同地段、地形及海拔高度上,其數量比例有所不同。高原河谷灌叢,主要分布於祁連山中部地區的高海拔乾旱河谷,集中在黑河、白楊河、布哈河、大通河等河流海拔3200-3600米的灘地。呈條帶狀或斑塊狀。主要優勢種有具鱗水柏枝、肋果沙棘、西北沼委陵菜等。
祁連山東部的溫性草原祁連山東部的溫性草原
草原:溫性草原,主要分布於祁連山北坡海拔1900-2600米的山前乾旱山坡以及祁連山東部、中部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如大通河、湟水海拔2800米以下的河谷地區、青海湖湖盆地區(海拔3200-3400)等。主要優勢種有長芒草、短花針茅、西北針茅、芨芨草、蒿等。在湟水谷地海拔2300以下地段有祁連山北坡山前海拔1800-2100米的荒漠與草原交叉地段可出現短花針茅荒漠化草原。高寒草原,分布於祁連山地區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海拔3200-4000米的山地陽坡及山間谷地。以此紫花針茅為優勢種。
祁連山區哈拉湖盆地中的荒漠植被祁連山區哈拉湖盆地中的荒漠植被
荒漠:在祁連山地區西北部的哈拉湖一帶形成極端寒冷乾旱中心,發育有墊狀駝絨茅高寒荒漠。
祁連山上的草甸植被祁連山上的草甸植被
草甸:高寒草甸,廣泛分布於海拔3100-4100米的山地、灘地和寬谷。優勢種以嵩草屬為主,如高山嵩草、矮嵩草、嵩草、線葉嵩草等。沼澤草甸,主要分布於祁連山地區海拔2100-4100米的濕地生境中。集中分布於大通河中上游地區青海湖地區的河源滯水灘地、湖濱地帶、河流兩側窪地,主要優勢種有西藏嵩草、華扁穗草等。
高寒流石坡植被:海拔最高的植被類型。主要分布於祁連山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體頂部。可隨寒凍風化的流石灘呈舌狀延伸到高寒草甸帶內,群落組成以墊狀植物及菊科高山植物為常見。
祁連山植被的東西水平變化規律十分明顯,由東向西隨氣候的乾旱化,植被類型及其種類組成也表現為整體的規律性變化趨勢。垂直變化規律表現也十分突出。

關隘埡口

扁都口扁都口
扁都口,祁連山被南北長約27公里的峽谷東西劈開,形成了著名的扁都峽,古稱“大斗拔谷”。峽谷南通河湟、北達甘涼,兩山對峙、峭壁摩天,一水中流,波浪洶湧,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峽谷北端為扁都口。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部過扁都口直搗單于王老巢,使匈奴遠走西域隱於漠北,遂置河西四郡,移民屯田,開發邊疆,開闢了有名的絲綢之路。隋朝時煬帝六月出扁都口峽谷召開西域“萬國大會”,天公作祟、六月飛雪,隨行愛妃身染重疾,長眠於此,今所見“娘娘墳”既是當年煬帝愛妃之墓。1949年9月,王震將軍率領數萬大軍經青海過扁都口至河西,一舉擊潰倉皇逃遁的馬步芳部,解放河西,挺近新疆。歷史上,法顯和尚、玄奘、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無數戍邊將士、大德高僧、商賈駝隊、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寫下了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邊塞詩篇。2012年,民樂縣建扁都口景區,並於2014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景陽嶺埡口景陽嶺埡口
景陽嶺埡口,景陽嶺是祁連縣和門源縣的分界線,也是祁連山草原與門源農業種植區的分水嶺。
拉脊山口拉脊山口
拉脊山口,又稱拉雞山(埡)口,位於青海省貴德縣海拔3820米處,是通往日月山、青海南山牧業區的通道之一,青海省道101線及西久公路經此。
日月山口日月山口
青沙山口、日月山口、
當金山口當金山口
當金山口
達坂山口
祁連山脈
烏鞘嶺山口,烏鞘嶺東望隴東,西驅河西,北通沙漠,南臨祁連。自古以來,烏鞘嶺為河西走廊的東大門和咽喉地,古絲綢之路的天然關隘和軍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蘭新鐵路、甘新公路(312國道)、連霍高速都從烏鞘嶺穿山而過。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衛青、霍去病西征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左宗棠收復新疆,王震兵團進疆屯墾戍邊,都曾經過烏鞘嶺。

盆地谷地

祁連山地中的寬谷盆地是組成祁連山脈的地理要素。
團結峰下哈拉湖盆地團結峰下哈拉湖盆地
西段有:黑河谷地(祁連縣西部托勒河和走廊南山之間,黑河發源於此,上游流經此地),托萊河谷地(祁連縣西部托勒山和托勒南山之間,北大河上游討賴河在此),疏勒河谷地(德令哈市托勒南山、疏勒南山之間,疏勒河上游經此),哈拉湖盆地(德令哈市北部疏勒南山之南,哈拉湖在此),喀克吐郭勒谷地,肅北盆地(或稱肅北盆地,肅北縣境內野馬南山、黨河南山之間,為黨河上游谷地)
大通河谷地間的門源縣大通河谷地間的門源縣
東段有:大通河谷地(門源縣境內冷龍嶺、達板山之間,大通河上游經此),布哈河谷地(天峻縣境內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間,青海湖及支流布哈河在此)、湟水谷地(西寧、海東市境內達板山、拉脊山之間,湟水在此)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徑流湖泊
穿行在祁連山正義峽中的黑河穿行在祁連山正義峽中的黑河
祁連山水系呈輻射-格狀分布。輻射中心位於北緯38°20′,東經99°,由此沿冷龍嶺至毛毛山一線,再沿大通山、日月山至青海南山東段一線為內外流域分界線,此線東南側的黃河支流有莊浪河大通河湟水,屬外流水系;西北側的石羊河黑河托來河疏勒河黨河,屬河西走廊內陸水系;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屬柴達木的內陸水系;還有青海湖哈拉湖兩獨立的內陸水系。河流流量年際變化較小,而季節變化和日變化較大。祁連山脈東部的烏鞘嶺、冷龍嶺、日月山一線是中國西北地區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此線以東的莊浪河大通河湟水皆匯入黃河,此線以西的河流皆為內流河。
冰川
祁連山儲水以冰川為主,冰川融水出流形成祁連山水系。根據中國科學院原冰川凍土研究所的統計, 祁連山共有冰川 3306條,面積達2060. 0平方公里左右, 約占中國冰川總面積56500.0平方公里的3. 7%。 現代冰川下限, 北坡為4100.0~4300. 0m , 南坡4300.0~4500. m, 且西部較東部高200.0 ~300. 0m。 冰川總儲水量約為1145.0 億立方米(青海省地理志記為1320億立方米), 大體相當於河西地區年徑流量的15倍, 冰雪融水主要補給山北的河西走廊和山南的大通河。冰川沿山脊成羽狀分布 其分布特徵是:東經99°以東的走廊南山、 冷龍嶺, 降水條件較好, 冰川數量多、規模小, 多數是懸冰川和冰斗冰川;東經 99°以西地區冷儲大, 冰川數量少但規模大, 多數是山谷冰川, 有大雪山、 斑賽爾山 索珠連峰、疏勒南山、 土爾根達板山和黨河南山5個較大的冰川區。 山系內最長的山脈一走廊南山冰川數目數最多, 最高的山脈一疏勒南山冰川面積最大。
祁連山最大的山谷冰川-老虎溝12號冰川祁連山最大的山谷冰川-老虎溝12號冰川
最大的冰川是大雪山的老虎溝 12 號冰川和土爾根達坡的敦德冰川。 老虎溝 12 號冰川屬山谷冰川類型, 長 10.1公里, 面積為 21.9平方公里,冰儲量達 2.6立方公里, 折水量約 22.0 億立方米。敦德冰川跨甘肅、 青海兩省之間, 為兩省共有, 屬 平頂冰川類型, 面積 57.1平方公里, 長度 6.2公里, 冰儲量4. 3km3, 折水量約 36.0 億立方米冰川的平均厚度為 50米, 最大厚度在老虎溝 12 號冰川為 120.0米。
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部陶賴山北坡、距嘉峪關市約116公里的“七一”冰川,則屬冰斗山谷冰川,全長 30.5公里。 該冰川的冰舌部海拔 4302米,冰峰海拔 5145米,冰川面積約 5平方公里。 冰層平均厚度為78米左右,最厚處達 120米,年儲水量約為 1.6 億立方米,融水量 70萬- 80萬立方米,成為一個大固體淡水水庫。“七一”冰川系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學家和原蘇聯專家於1958 年 7 月 1 日發現,並以登上冰川的日期命名的。 它的被發現,標誌著中國冰川研究的起步,所以有著特殊的地位。
祁連山各山脈冰川特徵
山脈冰川面積/km2冰川平均面積/km2最大冰川面積/km2
冷龍嶺
64. 8
0.5
3.2
走廊南山
307. 7
0.4
7.0
托來山
10. 1
0. 3
3.5
托來南山
90.0
0.4
3.5
大雪山
159.5
0. 8
21. 9
疏勒南山
471. 4
1. 1
19. 1
黨河南山
160. 1
0. 7
7.2
察汗鄂博圖嶺
15.9
0.6
4.5
土爾根達圾
274. 7
1. 3
57. 1

礦產資源

各時代地層大致分布及賦存有關礦產如下:中晚元古界分布於北祁連和中祁連等地,賦存有金、銅、鉛鋅、鐵、鎢、錳等礦產;寒武系分布於北祁連,賦存的礦產有銅鉛鋅、金、磷、釩、鈾等礦產;奧陶系主要分布於北中南祁連,賦存的礦產有銅、鉛鋅、金;志留系分布於南北祁連 ,賦存的礦產有銅、金、鐵、鉛鋅;泥盆系分布於北祁連(下部為陸相),賦存的礦產有金、鉛鋅、汞;石炭系分布於北中南祁連,賦存的礦產有煤、金、鐵、鉛鋅;二疊系在南北祁連,賦存礦產有金、鐵、煤; 三疊系主要分布於南北祁連,賦存礦產有金、汞、銻;侏羅系在祁連山有分布,賦存的礦產有煤、石油;白堊系在祁連山有較廣泛分布,賦存的礦產有煤、石油;新生界在祁連山分布廣泛,賦存的礦產有石膏、鹽類、砂金礦等。
油氣主要分布在祁連山西段托來山北的玉門油區。
銘鐵礦主要分布在祁連山西段,其中肅北縣大道爾吉礦床儲量為155.6 萬噸,已發現礦床(點) 10餘處,獨立礦床探明儲量的僅方山口大型礦床1處,探明儲量125. 86萬噸。錳礦主要分布在北祁連山中西段。
祁連山地區的鉛鋅礦仍有相當的資源潛力。祁連山地區銻礦、金礦資源還很有潛力。
青海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銜接部位,區內地質構造複雜,成礦地質作用多樣,全省主要成礦區(帶)由北向南劃分為:祁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成礦區、東崑崙成礦帶、“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北段成礦帶等。其中祁連成礦帶以有色金屬、石棉、煤為主;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以貴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為主。地處柴達木盆地的茫崖石棉礦,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石棉礦床,已查明儲量為3823.9萬噸,居全國首位,占國內總儲量的41.75%,所產石棉的質量好,以中短棉為主,可紡性強,其產品暢銷國內外。海北祁連縣所產的石棉具有特殊的“濕紡”性能,可同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馳名中外。
鹽湖資源:屬於祁連山區的主要大中型鹽湖有:西部冷湖地區的東台吉乃爾、西台吉乃爾,德令哈地區的大柴旦、大浪灘等。

森林資源

祁連山通常以玉門市石油河(一說白楊河)以西為西祁連山,是廣袤的寒漠草原區i以東為東祁連山,為森林草原區。東西長達千餘公里。
據1980年的統計,甘肅境內祁連山林區林地面積46.38萬公頃,林蓄積資源祁連山林區為1251.85萬立方米;各林齡組面積和蓄積資源,祁連山林區面積為11.78萬公頃,蓄積量為1149.19萬立方米。祁連山甘肅省界內的森林,間斷分布在石油河以東諸河流上游區。包括連城、將軍埠、古城、華隆、夏瑪、十八里、.哈溪、上方寺、祁連(南岔河)、西營河、東大河、大黃山、大河口(大野口)、祁連(大都麻)、西水、寺大隆:康樂、隆昌河、祁豐等19個林場管轄區。森林樹種、森林類型及其分布狀況比較單純。建群樹種有青海、雲杉、祁連圓柏,局部有青杄、油松、楊(3種)、樺(3種)。伴生和散生樹種有榆、柳、芳香柏。
祁連山南部青海省境內的森林資源是青海省最多的地區,林地面積占全省(309.66萬公頃(4644.9萬畝))的39.2%,為121.39萬公頃(1820.8萬畝)。祁連山系森林主要分布在祁連山中段、冷龍嶺東段、達坂山東段和拉脊山。隸屬於祁連山林區,大通河林區,湟水林區、柴達木林區,黃河下段林區。森林類型主要有青海雲杉林、祁連圓柏林、青桿林、油松林、白樺林、紅樺林、糙皮樺林、山楊林、冬瓜楊林等。

草場資源

祁連山南麓祁連縣境內草場祁連山南麓祁連縣境內草場
海北州有遼闊的天然牧場,畜牧業較發達。共有天然草場面積397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7.73%,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3492萬畝,占草場面積的87.92%,冬春草場1740萬畝、夏季草場1752萬畝。草場計五大類(高寒乾草原草場、山地乾草原草場、草原荒漠草場、高寒草甸草場、附帶草場),高寒草甸草場類是全州草場的精華,面積3026.53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76.2%。平均每畝產鮮草143.05公斤。

水力資源

海北州蘊藏有極為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水年流量58.2億立方米,人均流量20600立方米。海拔最大高差3000米,水流湍急,自然落差大。外流水系和內陸水系水電理論蘊藏約148.3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水電裝機容量近73萬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49.20%。

生物資源

海北州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深山峽谷和林海棲息的珍禽異獸有:鹿、麝、豹、熊、猞猁、野牛、野驢、旱獺、黃羊、盤羊、岩羊、藍馬雞、雪雞、天鵝、魚鷗、棕頭鷗、斑頭雁、鸕鶿等30餘種。馳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每年春末有數萬隻候鳥上島繁衍生息、傳宗接代,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中藥資源豐富,不僅種類多,而且儲量大。已被採集利用的有:鹿茸、大黃、冬青、秦艽、紅景天、白芍、枸杞子、冬蟲夏草、雪蓮、手掌參、柴胡、黃芪、黨參、羌活、麻黃、沙棘等300餘種。祁連縣的“黃蘑菇”,門源縣的“人參果”等譽滿全國。

社會歷史

建置歷史

祁連山西南部為青海省海北州。早在3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在西漢時期,今海北州為西羌故地。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設定西海郡。兩漢時,有名的胡羌道和羌中道已經形成,成為絲綢之路的輔道。胡羌道穿越今門源縣和今祁連縣,東晉法顯和尚西行求經,即經此道。隋煬帝西征吐谷渾時,由湟水谷地西行,沿長寧谷西北行,越達坂山,經門源、祁連,穿大斗拔谷(今扁都溝),到達張掖。羌中道穿越今海晏、剛察縣,南朝僧人曇無竭,北魏僧人宋雲等,都由此道入西域轉往天竺。南北朝和隋朝時,今海北州為鮮卑族、吐谷渾所據。唐代,屬吐蕃王朝管轄。宋朝時,為角廝囉地方政權轄區。元代,歸宣政院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末,為蒙古族麥力乾的遊牧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前,為厄魯特蒙古各部的遊牧地。雍正三年,門源設立大通衛,屬西寧府轄治。乾隆九年(1744年),移大通衛於大通縣城關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衛為縣,門源為大通縣屬地。民國6年(1917年),海晏屬湟源縣和都蘭理事轄治。民國18年(1929年)設定門源縣。剛察為都蘭理事轄區,由青海省轄治。民國26年(1937年)設海晏設治局。剛察為省政府直轄。民國28年(1939年)由門源縣析置祁連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海晏設縣。1953年成立祁連縣、剛察縣。1953年年底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區為自治州。州府駐地原在門源縣浩門鎮,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搬遷至海晏縣西海鎮(原國營221廠),海拔3100米,距西寧104公里。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早在春秋、魏晉時期就有先民居住,西晉已設縣,之後歷朝都在這裡設鎮置縣。民國25年(即1937年)設肅北設定局,1950年7月22日解放,7月29日正式建立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古屬三危地。戰國秦漢為月氏、烏孫等部落駐牧。今阿克塞縣的當金山以北地區,漢屬西域都護府,三國、西晉時隸屬西域長史府,東晉時先後為前涼、前秦、後涼等所轄;北魏時當金山以北屬西戎校尉府,以南屬吐谷渾;隋分屬鄯善郡、西海郡、敦煌郡;唐時屬沙州;宋時為西夏所轄;元屬沙州路;明設安定衛,今阿克塞縣境大部分歸其所轄。清初屬沙州衛,後改敦煌縣,屬安西直隸州。1929年青海建省時,當金山以南歸青海,以北屬甘肅敦煌縣。1936年至1939年間,新疆阿勒泰、巴里坤等地的哈薩克族大批離新,向東遷徙,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199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
民樂縣,西漢置氐池縣,治今縣,屬張掖郡。北魏廢縣。1913年析張掖縣置東樂縣,駐東樂,先後屬河西道、甘涼道。1927年直屬甘肅省。1933年改民樂縣,移治洪水堡即今址。1949年屬張掖專區。1950年屬武威專區,1955年復屬張掖專區。1958年撤銷,併入山丹縣。1961年復民樂縣,仍屬張掖專區。1969年屬張掖地區,2001年屬張掖市。
涼州區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撤銷縣級武威市設立涼州區。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闢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 、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別為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分署所在地,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縣。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武威縣改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為涼州區。
以“永昌”命名的行政區域建制最早見於元至元十五年(1278),當時稱“永昌路”。明置永昌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為永昌縣,取“永遠昌盛”意而名之。商周時為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時為月氏諸族牧地。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逐走月氏,遂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兵河西,逾焉支山,擊敗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後為打通西域,隔絕南羌與匈奴,又將二郡分為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縣地分屬武威郡和張掖郡。永昌縣境先後置鸞鳥縣、番禾、驪靬、顯美縣、焉支、新鄣,後屢經興廢,番禾郡、縣存續至唐。後置雄州、天寶縣、永州。元置永昌府、永昌路,永昌之名自此始。明置永昌衛,清改永昌衛為永昌縣而延續。
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祝縣)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夏至漢初先後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天祝縣境,夏、商、周時屬雍州,為戎、羌駐牧之地。秦朝,為月氏地。漢初,被匈奴所據;漢始歸中央政府管轄五代始,先後為吐蕃折逋氏家族、西夏統治,清設莊浪茶馬理番同知,管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國二十五年(1936)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為名設天祝鄉,屬永登縣;解放後,成立永登縣天祝區、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10月22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日,更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

人口民族

海北州是多民族地區。2013年底,共有25個民族,總人口292617人。總人口在8000人以上的民族有:漢族98455人,占總人口的33.65%;回族95083人,占總人口的32.49%;藏族72766人,占總人口的24.87%;蒙古族15560人,占總人口的5.32%;土族8958人,占總人口的3.06%;其他民族1795人。全州總人口中,藏族分布最廣。回族主要分布在門源縣和祁連縣。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祁連縣、海晏縣、門源縣。土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門源縣。撒拉族人口的90%分布在祁連縣。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段的南北兩側,周邊與1個國家,3個省區,8個縣市接壤,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甘肅省唯一的邊境縣。全縣總面積6.93萬平方公里,約占甘肅省總面積的14%,總人口1.18萬人,轄2鎮2鄉26個村委會,是甘肅省人均 占有面積最大的縣份之一。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是甘肅省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有哈薩克、漢、回、蒙、維吾爾、撒拉等12個民族9229人。全縣轄2鄉1鎮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4萬人,戶籍人口9046人。其中,哈薩克族323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6%,是全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有裕固、漢、藏、蒙古等18個民族,總人口3.88萬人,其中裕固族10533人,占總人口的27.1%,藏族10108人,占總人口的26%,是國務院確定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縣份之一,
2017年底 民樂縣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2.53萬人涼州區,聚居著漢、藏、回、蒙等38個民族,總人口103.82萬人,永昌縣 轄6鎮4鄉,10社區,111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7439平方公里,總人口25.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5萬人。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幅員面積為7149平方公里,下轄9鎮10鄉;戶籍人口為21.52萬人,共有28個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

生態保護

為保護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國家於1988年成立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地跨天祝、肅南、古浪、涼州、永昌、山丹、民樂、甘州八縣(區)。下設22個保護站,155個護林站(點),3個木材檢查站,1個森林公安局,21個森林公安派出所,全區共有林業職工1466人。區劃面積272.2萬公頃,林業用地60.7萬公頃,分布有高等植物1044種、陸棲脊椎動物229種,森林覆蓋率21.3%,境內有冰川2194條、儲量615億立方米,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每年涵養調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72.6億立方米水源。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確定試點建立祁連山國家公園,主要職責為保護祁連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公園總面積5.02萬平方公里。其中,甘肅省片區面積3.44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8.5%,涉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永昌縣、天祝藏族自治縣、涼州區等7縣(區),包括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祝三峽國家森林公園馬蹄寺省級森林公園、冰溝河省級森林公園等保護地和中農發山丹馬場、甘肅農墾集團。青海省境內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占國家公園總面積的31.5%,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祁連縣,海西州天峻縣、德令哈市,共有17個鄉鎮60個村4.1萬人。包括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其中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36.55萬公頃,緩衝區面積17.51 萬公頃,實驗區面積 26.17 萬公頃。仙米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9.98萬公頃,黑河源國家濕地公園面積 6.43萬公頃。

經濟發展

2018年,肅北縣國民生產總值實現14.1億元,財政收入3.49億元,牧農民收入24951元。2017年,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6299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8370萬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101萬元,下降45.0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866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097元和248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9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560元。肅南縣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1.01億元,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709萬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7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2元。民樂縣,2017年 ,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1.13億元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2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362元,2017年,涼州區實現生產總值275.79億元,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31.9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3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00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05元。永昌縣3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6億元,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15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67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76元。

畜牧業

畜牧業是祁連山地區的主要產業。特別是南麓的海西州各縣、甘肅肅北、肅南、阿克塞、天祝等縣,大都是純牧業縣。祁連縣畜牧業:2015年全縣共有草原1764萬畝,有藏系羊、氂牛、阿柔馬等各類牲畜160萬頭只匹,年產牛羊肉10000餘噸、祁連大白毛1300餘噸。門源縣境內各類草場面積686.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583萬畝,存欄各類牲畜56萬頭只,畜牧業在全縣大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中占到近50%,是省州現代高效畜牧業示範基地和牛羊育肥販運基地。剛察縣是青海省環湖重點牧業大縣之一,可利用草場6546.04平方公里,2015年存欄牲畜102.02萬頭(只、匹)。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地域遼闊,是甘肅省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全縣共有天然草場467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4189萬畝,占草原面積的89.5%。主要飼養的家畜有絨山羊、高山細毛羊、氂牛、馬、駱駝等,各類牲畜25萬多頭(只)。年產絨毛近50萬公斤,肉類125萬公斤,畜產品以駱駝絨、山羊絨享有盛名。
2017年,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年末大牲畜存欄數5390頭,下降8.08%,年末大牲畜出欄數2629頭,增長78.72%;年末羊存欄數12.83萬隻,下降22.02%,年末羊出欄數13.99萬隻,增長13.28%。全縣肉類總產量2362.33噸,增長17.13%;絨毛產量187.98噸,下降20.50%
肅南縣擁有各類草原2677.55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2091.9萬畝,現飼養各類牲畜116.72萬頭(只),其中自主培育的甘肅高山細毛羊飼養量達66.21萬隻,年出欄各類牲畜64萬多頭(只),出欄率在50%以上,畜牧業收入約占農牧民收入的65%以上,是甘肅省牛羊產業大縣和全省優質高山細毛羊基地。
2017年民樂縣,全縣全年大牲畜合計63055頭匹,其中役畜19930頭匹,仔畜8284頭匹。年末豬存欄13.37萬頭,年末羊存欄27.88萬隻,年末雞(鴨.鵝)存欄49.74萬隻。全年豬、牛、羊出欄分別為15.74萬頭、0.81萬頭、17.36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5295噸,牛奶產量11402噸,綿羊毛產量541噸。2017年永昌縣畜牧業實現增加值3.06億元,

採礦業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鐵、鎢、鉻、銅、金、鉛鋅、菱鎂礦、石英岩、蛇紋石、紅柱石、煤礦等30多個礦種300多處礦點。其中北山地區的煤年產量40多萬噸。南山地區的七十二道沙金溝在省內外馳名。南山地區的鷹咀山金礦,黃金年產量達1.5萬兩。大道爾吉鉻礦為全國第三大鉻礦。豐富的鐵礦資源吸引著眾多客商。
2017年肅南縣完成原煤5.08萬噸,銅金屬含量15766.4金屬噸,鐵礦石965.5萬噸,石灰石398.6萬噸,鎢精粉2458.95噸。
礦產資源品種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螢石、矽石、花崗石、地熱水等。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5種,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崗岩等非金屬資源在西北占據優勢。除煤的開採規模較大,有一定的歷史,其餘均屬近幾年發現。我區煤炭資源初步探明儲藏量約8400萬噸,其中設計可開採儲量約為1700萬噸,年開採量近幾年均為30萬噸左右,開採回採率為82%,實際回採率為70%,煤炭主要有無煙煤和有煙煤。

水電

祁連山南麓大通河上的小水電站祁連山南麓大通河上的小水電站
祁連縣境內,黑河、八寶河、托勒河源頭,年徑流量23.2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6.77萬千瓦,現已開發水電2.2萬千瓦。門源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56萬千瓦,2015年已建成水電站21座,裝機容量19千瓦;在建水電站8座,裝機容量19.6千瓦。
祁連山西段北麓張掖的龍首二級電站祁連山西段北麓張掖的龍首二級電站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截止2018年共有水電站42座,總裝機容量113.94萬千瓦,涉及武威、金昌、張掖3市的天祝、涼州、永昌、山丹、肅南和甘州6縣區。按流域分,黃河(大通河、金強河)流域4座,裝機容量6萬千瓦;石羊河流域21座,裝機容量19.87萬千瓦;黑河流域17座,裝機容量88.07萬千瓦。按建設性質分,33座已建成,9座正在建設。按開發方式分,龍首一級、皇城水庫、西營水庫銀溪、馬場一號等4座為壩後式水電站,寶瓶河、龍首二級、小孤山、冰溝一級、討賴河三道灣等5座為混合式水電站,其餘33座為引水式水電站(引大小水池、引大菜子溝、馬場二號3座為渠道電站)。
肅北縣縣境內有黨河、榆林河、疏勒河、石油河四條常年河流,年徑流量14.5億立方,水能資源蘊藏量達26萬千瓦。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設水電站5座,年發電量將達到6000萬度。21世紀初,永昌縣 建成小水電站21座,農村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9.28萬千瓦,

旅遊業

祁連山南麓門原縣百里油菜花海景區祁連山南麓門原縣百里油菜花海景區
海晏縣境內有青海湖沙島、金銀灘草原、原子城、西海古郡等景點。門源縣西部是祁連山金牧場和環湖地區海拔最高的崗什卡雪峰,中部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百里油菜花海,東部是仙米國家森林公園,其間還有卡約、辛店文化遺址。百里油菜花海先後榮獲“中國最美油菜花海”、“全球十大絕美花海”等稱號,門源縣成功入選“中國最美的10佳鄉村(小鎮)”。祁連縣境內有:祁連山草原、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祁連風光”、中國百座避暑名山--牛心山、黑河大峽谷、亞洲最大的半野生鹿馴養基地、阿咪東索、八一冰川、卓爾山等旅遊景點。剛察縣的旅遊資源有:青海湖、聞名遐邇的鳥島、普氏原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祭海台、五世達賴泉、仙女灣景區、湟魚家園景區、舍布齊岩畫等景觀。肅北縣1988年經省政府批准開闢了哈什哈爾國際狩獵場,常年接待國外客人前來狩獵。
肅南縣境內旅遊資源富集,既有雪山冰川、大漠戈壁、草原森林、河流瀑布、幽谷深澗、丹霞地貌等自然資源,又有久遠的歷史文化遺蹟、獨特的裕固族民族風情、瑰麗的石窟壁畫藝術、多樣的宗教文化,各類景觀資源高度複合,現已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7個,先後榮獲“最具民俗風情的生態旅遊大縣”“中國綠色名縣”“省級縣域旅遊產業示範縣”等榮譽稱號,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確定為“中國民俗文化攝影基地”,是全省4個生態旅遊示範縣之一,榮獲全國避暑休閒百佳縣、2017最美中國榜旅遊目的地、特色魅力旅遊城市等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