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情

社會風情

《社會風情》內容簡介:“成長書系·新經典閱讀”的基本理念是“在成長中閱讀,在閱讀中成長”,使孩子們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吸收精神養料,完成“精神方面的成長”。本套讀本圍繞“成長”的主題,按照自我、人生、社會、自然、科學和文化藝術等六大領域分為六冊,每冊書又以人文主題分為八個單元。本套讀本的讀者定位是中學生,編寫的意圖是注重經典的啟蒙教育,在閱讀新經典的過程中,去品味和思考,拓展視野,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對未來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讀書對於人,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讀書的過程,既是對人生、社會和自然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同時又是認識、反省、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過程。對於孩子們來說,讀書能夠使他們思考,能夠使他們的心靈更純淨,能夠給他們以美的薰陶和享受。讀書是孩子們非凡的創造力產生的源泉,是進入精神殿堂的階梯。 本書為“成長書系·新經典閱讀”之一,在每篇文章中,設定四個助讀板塊:引讀、語言積累、品味感悟和文間筆痕。在助讀板塊的設計中,強調三個回歸:回歸讀書、回歸文本、回歸思考。力圖讓孩子們既能夠讀進去,又能夠悟出來。

基本介紹

  • 書名:社會風情
  •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32
  • 品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作者:劉華
  • 出版日期:2006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00589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社會風情》為"成長書系·新經典閱讀"之一,在每篇文章中,設定四個助讀板塊:引讀、語言積累、品味感悟和文間筆痕。在助讀板塊的設計中,強調三個回歸:回歸讀書、回歸文本、回歸思考。力圖讓孩子們既能夠讀進去,又能夠悟出來。
讀書對於人,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讀書的過程,既是對人生、社會和自然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同時又是認識、反省、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過程。對於孩子們來說,讀書能夠使他們思考,能夠使他們的心靈更純淨,能夠給他們以美的薰陶和享受。讀書是孩子們非凡的創造力產生的源泉,是進入精神殿堂的階梯。

圖書目錄

第一單元 故里鄉情
鄉魂 馮驥才
老家 孫犁
回家 季羨林
故鄉情 茹志鵑
八月的故鄉——你好 郭保林
鄉愁 葉靈鳳

第二單元 土地情結
鄉土情結 柯靈
故鄉的野菜 周作人
北國的安逸 張煒
藕與蓴菜 葉聖陶
父親的新年 傅東華
鄉村 [俄國] 屠格涅夫

第三單元 都市勝景
城市的日落 羅強烈
我愛燕園 宗璞
秋訪圓明園 趙金光
五月的青島 老舍
夜宿泉州 郭風
曼哈頓街頭夜景 丁玲

第四單元 社會風情
瀾滄江邊的蝴蝶會 馮牧
一墨烏鎮 彭學明
京城門聯 肖復興
從大柵欄到老舍茶館 吳歡章
車廂社會 豐子愷
赤腳的孩子 [保加利亞] 斯米爾寧斯基

第五單元 節日民俗
臘八粥 冰心
過年 舒立
西皮流水 高洪波
一個人的中秋 大衛
清明的土 楊蘇杭
想起當年鬧紅火 介子平

第六單元 萬家燈火
送禮 梁實秋
友情 林海音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張潔
父親的收藏 張新軍
低著頭的鞋匠 徐津
母親的鮮花 董其中

第七單元 兩岸鄉愁
愁鄉石 張曉風
失根的蘭花 陳之藩
玉蘭酥 琦君
回家 隆振彪
鄉愁詩人與運河 馮光輝
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劉墉

第八單元 記憶歷史
夜讀中國 章永順
紅頭繩兒 王鼎鈞
我經歷的“最後一課” 王火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 曹靖華
杜甫在秦州的訊息 欣梓
成吉思汗的草原 洪燭

文摘

引讀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所謂“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每一個遊子無不對
故鄉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愛之越深,思之越切,魂牽夢繞,日久彌深。《老家》正是這樣一篇懷鄉的散文。在故鄉,不僅有養育他的家鄉老屋,有根脈相連的父老鄉親,有淳樸誠信的民風民俗,更有真善美的記憶。記憶中老家的河流、風沙、屋頂、炊煙、做飯的人……這一切都讓作者感到親切與幸福。
作者以不斷的夢境和悠悠的回憶,來化解思鄉而又不想再回去這種內心
世界的矛盾。通過內心潛意識的;中突來表現思鄉之情,寫得真實可信,富有感染力。“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透露出濃烈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作者追求人性本真,也希望自己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老家
孫犁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總是不自由;請假不準,或是路途遙遠。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或者是遇見雨水,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於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倒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
口氣,翻一個身。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已經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
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裡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麼意思。
前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在和這位女人不
睦之後。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採過,柴禾也拾過。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親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緒很壞,不久就回來了。
現在,夢中思念故鄉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實在說
不清楚。
我是從十二歲,離開故鄉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
的窠巢,遊子的歸宿。中年以後,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戰亂,行居無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了。
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
不斷的夢境。
那裡的河流,確已經幹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
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前不久,我寫信給一
位青年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願因為寫文章,得罪鄉里。遇有此等情節,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幾間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
支書家裡,吃了一頓餃子。關於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看來,他對這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訴我:現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幾間破房,
留在那裡,實在太不協調了。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誌,證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戶。人們路過
那裡,看到那破房,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
1986年8月20日,晨起作。悶熱,小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