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角色與心理健康

社會角色與心理健康

《社會角色與心理健康》是200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陶西格//米歇爾//蘇比蒂。

基本介紹

  • 書名:社會角色與心理健康
  • 作者:(美)陶西格//米歇爾//蘇比蒂
  • ISBN:10位[7312020887] 13位[9787312020889]
  • 頁數:197
  • 定價:¥25.00 元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9-1
  • 開本:16開
內容提要,目錄,

內容提要

本書的編者對心理健康社會學家們依照“壓力過程”模式所做的研究工作進行了概括總結。這個模式建立在這樣的理念之上,即人們面臨急性的和慢性的兩種應激源,這兩種應激源都能預示個人的幸福或痛苦程度。書中進一步指出,每個人面對應激源和遭遇不良性應激的機會並不是對等的,相反,接觸應激源的可能性以及應對它們的能力都與社會地位密切相關。
心理產品不和源於何處,都可以看作是不規範的行為和思維模式,或者說是需要控制或限制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因為它們有可能打亂個人和集體的安排。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1章 導論:心理疾患的社會成因及其後果
1.1 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觀點
1.1.1 醫學的模式
1.2 社會學觀點
1.2.1 應激過程的社會學研究之淵源
1.2.2 當前有關應激過程的社會學研究
1.3 作為痛苦成因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
1.4 精神疾患的社會反應
1.4.1 作為心理疾患的偏常行為的認定
1.4.2 公眾態度與專業界定間的關係
1.4.3 把偏常行為當作精神疾患用醫學方法處理
1.4.4 精神醫院和社區保健
1.5 精神病社會學
1.6 術語注釋
1.7 痛苦、偏常行為與精神病
第2章 應激過程與心理疾患
2.1 應激的生物學基礎
2.2 應激的生物一社會基礎
2.3 社會一醫學模式
2.4 社會學模式
2.5 將應激與心理疾患聯繫起來
2.6 小結
第3章 社會地位:社會性別
3.1 社會性別是如何界定的
3.2 社會性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3.3 痛苦的社會地位解釋
3.4 不良性應激的社會角色解釋
3.4.1 擔當角色
3.4.2 履行角色
3.4.3 多角色
3.4.4 角色應激
3.5 小結
第4章 社會地位:社會經濟地位和民族/種族
4.1 社會經濟地位和健康
4.1.1 相關性闡釋
4.1.2 應激源的社會經濟分布
4.1.3 資源的社會經濟分布
4.2 民族/種族與不良性應激
第5章 社會地位:年齡
5.1 應激的年齡軌跡
5.2 年齡、資源與應激
5.2.1 兒童和青少年
5.2.2 青年人
5.2.3 中年人
5.2.4 老年人
5.3 幸福的累積性
5.3.1 優勢的積累
5.3.2 不幸的累積
5.4 小結
第6章 社會地位:社區
6.1 社區範圍的創傷:9·11和其他慘案
6.1.1 創傷的影響
6.1.2 歷史聯接的證據
6.1.3 9·11的後果
6.2 住宅小區環境:慢性應激
第7章 社會角色:配偶、父母
7.1 婚姻、婚姻角色和情感健康
7.2 家庭結構的總體改變是應激的來源之一
7.3 婚姻狀態的轉變
7.4 父母角色在情感健康方面的影響
7.5 性別差異
7.6 小結
第8章 社會角色:工作者
8.1 經濟狀況、勞動力市場和不良性應激
8.1.1 失業的影響
8.1.2 經濟周期和失業
8.1.3 公司規模縮減
8.1.4 經濟轉型與就業變化
8.1.5 工作低技能化
8.1.6 短工
8.2 工作條件與不良性應激
8.2.1 工作要求和選擇餘地(decision latitude)
8.2.2 工作複雜性、同事的支持和工作可靠性
8.2.3 巨觀經濟狀況對工作環境的影響
8.3 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和工作環境
8.3.1 性別的影響
8.3.2 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
8.3.3 種族及民族的影響
8.4 小結
第9章 身份和角色組合
9.1 性別、工作和家庭的組合
9.2 若干非正常例證
9.2.1 單身母親
9.2.2 護理者
9.3 結合身份與角色預測不良性應激
9.4 對於這種討論局限性的一點說明
第10章 為偏常行為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10.1 將偏常行為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10.1.1 社會對偏常行為的反應:社會控制
10.2 為偏常行為及偏常行為者貼上標籤
10.2.1 批評和修正
10.3 家庭對偏常行為的反應
10.4 非家庭成員對偏常行為的反應
10.5 社會地位與貼標籤
10.6 小結
第11章 公眾態度與專業標籤的關係
11.1 公眾態度
11.1.1 被貼標籤後的反應
11.1.2 為什麼會產生消極成見
11.2 專家的標籤
11.2.1 精神障礙的分類
11.2.2 嬰兒期、兒童期或青春期常見的疾病
11.2.3 亢奮症、痴呆症、健忘症和其他認知障礙
11.2.4 麻醉品依賴類
11.2.5 精神分裂症類
11.2.6 情緒障礙類
11.2.7 焦慮症
11.2.8 性障礙和性別障礙,飲食障礙,睡眠障礙,刺激一控制障礙,調節障礙及人格障礙
11.3 DSM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1.4 診斷的客觀性
11.5 小結
第12章 偏常行為與精神疾患的醫學化
12.1 偏常行為和它的控制
12.1.1 作為偏常行為的疾病
12.2 偏常行為的醫學化
12.2.1 醫學化程式
12.2.2 醫學化過程的好處
12.2.3 醫學化的代價
12.3 瘋癲的醫學化
12.4 精神疾惠在一般人群中的普遍性
12.5 精神疾患的社會分布
12.6 偏常行為和生理功能障礙
12.7 小結
第13章 精神疾病的社會反應歷史
13.1 偏常行為定義和社會反應的跨文化研究
13.1.1 通常的解釋
13.1.2 非西方的定義和社會反應
13.2 早期西方文化中的定義及社會反應
13.2.1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
13.2.2 中世紀時代
13.2.3 工業化、啟蒙運動和社會秩序的需要
13.2.4 大型公立醫院的發展
13.3 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解釋
13.3.1 醫院時代的終結
13.3.2 向以社區為基礎的關懷模式轉變
13.4 小結
第14章 社區精神衛生的挑戰
14.1 社區關懷的根基
14.1.1 公立精神病醫院的狀況
14.1.2 精神藥物的有效性
14.1.3 監護人照料的經濟性
14.1.4 一般社區的精神疾患
14.1.5 法定的要求
14.1.6 治療的新哲學取向
14.1.7 非醫院治療
14.2 社區理念
14.3 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特點
14.3.1 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實施
14.3.2 再次關注慢性病患者
14.4 非住院治療和社區精神衛生——痼疾
14.5 精神衛生服務的融資與服務監控的增長
14.6 社區精神衛生的近期趨勢
14.6.1 家庭及社區精神衛生關懷
14.6.2 家庭對精神疾患的反應
14.6.3 家庭負擔
14.7 社區護理的替代形式
第15章 社會學的貢獻
15.1 其他解釋
15.1.1 精神障礙的生物基礎
15.1.2 精神障礙的心理學基礎
15.1.3 心理疾病的社會基礎
15.2 社會學解釋的地位
15.3 心理上的痛苦的社會原因
15.4 精神疾患的社會反應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