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智力

社會智力

社會智力是指個體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他將智力分為抽象智力、具體智力和社會智力三種,認為政治、銷售人員應有較高的社會智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智力
  • 外文名:Social intelligence
  • 學科:社會心理學
  • 本質: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 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
簡介,主要內容,理論背景,理論發展,關係分析,

簡介

人們在獲得知識(學習)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所具有的心理特性即為智力,主要指認知反應的特性,如抽象思維能力、有效地處理環境、快速而成功地適應新情況的能力等。智力往往通過各種心理活動和適應行為表現出來,依據這些不同的能力,可將智力分為抽象智力、機械智力和社會智力三大類。智力的高低用智商表示。

主要內容

社會智力主要指個體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來自社會知識、涉世經驗的積累,表現為對人際關係的感受、協調和處理能力。包括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技能。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他將智力分為抽象智力、具體智力和社會智力三種,認為政治、銷售人員應有較高的社會智力。

理論背景

人們在不同的人生任務時期需要的專門技能,這在不同的時期是不同的。對於社會智力的界定,心理學上還沒有完全的定義,定義的角度很多。但是從現今的認識,社會智力總體包括兩方面:社會的認知力與社會的行為能力。社會的認知力可以理解為對社會事實的正確認識角度,社會的行為能力。從另一個角度,社會智力可以理解為:了解自己與對了解周圍環境(包括你周圍的人,你周圍的事物等等)的能力。

理論發展

對社會智力概念的確定,主要包括以下兩個角度:
(1)指人類智力活動能力之一,1926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Thomdike,E.L.)提出。他把人類智力活動分為三類:一是社會智力,即了解他人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二是具體智力,亦稱機械智力,即了解事物、套用機械技術和科學能力;三是抽象智力,即了解和套用文字或數學符號的能力。他認為政治人員、銷售人員應有較高的社會智力,技術人員應有較高的機械智力,教師、文人和科學家應有較高的抽象能力。
(2)指人的情緒智慧型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H.,1983,1993)提出多元智力論,其中包括以言語為主題的智力、空間操作智力、社會智力(類似於情緒智慧型,如人際智力和自知智力)。1990年美國心理學家沙洛維(Salovey,P.)和梅耶(Mayer,J.D.)首次提出情緒智慧型概念,他們把它界定為人評價、表達、調節和運用情緒的能力。1993年他們又把情緒智慧型界定為社會智力的一種類型,即區分與調節自己與他人情緒以及運用情緒信息去引導思考的能力。1995年高爾曼(Goleman,D.)把情緒智慧型視為“生活智慧”,即日常生活中自知、自控、熱情、堅持、社交技巧和自我激勵的能力。社會智力強調智力與社會生活的聯繫,重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但因社會智力與其他智力難以區分,並把它視為單獨的智力似乎缺乏可靠性,更不易於量化,故持異議者認為用情緒智慧型取代社會智力或許更有意義。

關係分析

社會智力與溝通能力存在一定的關係。
(1)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必須以溝通能力為基礎。社會智力是與他人建立有效聯繫的能力,社會智力是以適應他人和社會為核心的,著力點是個體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及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是與人際技能聯繫在一起的。在社會智力中,洞察別人心理,察言觀色的能力使個體能根據他人的心理狀態和言行表現適時的採取合適的溝通策略,為與他人建立有效聯繫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持還依賴於有效的溝通。人們通過溝通傳遞信息、觀點、思想和情感,增進個體間的相互了解,從而與他人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2)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使有效溝通易於達成。不同的環境存在不同的行為規範和操作準則,不同的環境要求個體表現出符合需要的言行舉止。能夠較快的適應新環境的個體,在新環境中,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了解環境中的社會規範;能根據周圍環境條件的變化快速的掌握環境中的行為準則並調整自身行為,因而表現出很強的環境適應性,使其容易與他人達成有效的溝通。而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個體,在環境條件改變時,不能敏感的覺察自己和他人在環境中的行為狀態,不能理解對方在溝通中傳遞的信息,其行為往往表現得茫然失措,影響有效溝通的進行。
(3)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進行有效溝通的保障。溝通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進行的。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越強,有效溝通的進行就越有保障。能適應社會生存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個體了解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範及與不同個體溝通的各種優良策略。具有較高社會生存能力的個體,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能積極調整自身行為以適應社會生存的需要並針對不同的交往個體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表現出較強的溝通能力;熱衷於參加社會活動的個體,與社會人員的接觸廣泛,與他人的溝通頻繁。在不斷的與他人接觸溝通的實踐中,個人的溝通能力不斷得到鍛鍊和提升。
(4)自我認識與自我反省的能力是進行有效溝通的基點。溝通是人與人之間觀點、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傳遞。良好的溝通能力除了需要充分了解對方的心理和需要,還要求個體能清楚的定位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個體要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明確與他人溝通時所要達到的目標並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客觀審視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在溝通實踐中不斷調整策略和行為以更好的進行有效溝通和實現溝通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