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是由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提出的動機畢生發展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 外文名: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 類型:理論
  • 提出人:勞拉·卡斯滕森
  • 提出人學校:史丹福大學
  • 提出人身份:心理學家
  • 參考文獻:注意與記憶中的“積極效應”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概述,老年人社交的狹窄化,社交目標的種類,時間知覺對個體社會交往的影響,跨文化研究的結果,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概述

該理論有三個理論預設:
·首先認為社會交往對於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人的社交興趣和社會依戀一直都在演化
·其次認為人本質上是動機性的動物,期待實現的目標指導著人的行為;
·最後認為人有著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標,目標的選擇先於活動。
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影響著對目標進行選擇的評估過程。時間知覺是人動機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對社交目標的選擇與追求。“目標總是存在於時間背景中,目標選擇從根本上來講依賴於時間的知覺” 。該理論宣稱隨著人的生命歷程時間範圍的縮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標的優先性就會發生變化。個體會變得愈加挑剔,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在情緒上有意義的目標和活動。該理論還認為,動機的轉移也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加工。老年人的認知加工表現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對情緒信息尤其是積極信息的注意記憶得較好,偏好積極信息。

老年人社交的狹窄化

因為老年人高度重視情緒和情感的滿足,他們經常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有獎賞價值的、熟悉的社交夥伴相處。這種對社會交往有選擇性的狹窄化,在個體衰老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積極情緒體驗、把情緒風險降至最小。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隨著有生之年前景的縮短,人們會“系統地完善他們的社交網路,以便使可得到的社交夥伴滿足其情感需要”。

社交目標的種類

該理論還關注個體在動機指引下的目標類型。社交目標按其功能分為兩種:一種是與知識相關的社交目標,目的是獲取知識、規劃職業、建立新的社交關係以及其他在將來會有所回報的努力付出。另一種是與情緒相關的社交目標,目的是調控情緒、追求與社交夥伴交往情緒上的滿足以及追求其他當前就能獲益的目標。

時間知覺對個體社會交往的影響

如果人們認為他們的未來沒有限制,往往會關注指向未來/與知識有關的目標,但如果他們覺得時間將要耗盡,他們的關注一般會轉向指向與情緒有關的目標。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所以他們會追求旨在獲取信息的、指向未來的目標,這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生活。年輕人持有這樣的社交目標,會追求包括各種各樣社交夥伴的、相對更大的社交網路。然而,當人們變老,未來顯得越來越有限,他們的目標大概更多地指向現在而不是未來,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緒滿足。這就是老年人放棄一般的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他們的目標指向社會交往的質量而非數量。的確,該理論預測任何人只要認為自己的未來不長遠,就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少數幾個親密好友相處,而不是把時間用來和各種各樣的普通朋友交往——這正是年輕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所剩時日無多時人際交往的情形。該理論的研究通常會比較不同年齡組(即年輕人與老年人),但社交目標優先性的轉變是個逐漸的過程,早在成年早期就開始了。更重要的是,該理論聲稱社交目標的轉移並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與衰老有關的時間觀念的變化所引起。

跨文化研究的結果

研究者發現在不同的樣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也更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