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感

社會安全感是人們對社會安全與否的認識的整體的反映,它是由社會中個體的安全感來體現的,安全感是反映社會治安狀況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衡量社會運行機制和人們生活安定程度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安全感
  • 標誌:反映社會治安狀況的重要標誌
  • 衡量:社會運行機制和人們生活安定程度
  • 類別:心理現象
  • 反映:人們對社會安全與否的認識
  • 體現:由社會中個體的安全感來體現
簡介,影響因素,民眾建議,

簡介

安全感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的一項重要課題。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五種基本需求的塔形層次圖。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於層次圖的底層,是實現人類更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在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時,潛意識裡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認為安全的需要是人類最重要的需要,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國對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但有三點是一致的:"第一,認為安全感是一種主觀感受,而非客觀實體;第二,其感受的客體是社會治安秩序與公共安全的現狀;第三,其感受的主體應是稱作為'公眾'的一定範圍的居民民眾,而不是某一居民個體。" 在我國,關於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決定開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動的有關檔案中,第一次提出要將人民民眾普遍具有安全感作為社會治安根本好轉的標誌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眾安全感指標研究與評價"的課題,這一課題在"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指標體系"的編制過程中,把"公眾安全感指標研究與評價"作為其三個子課題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大面積的安全感調查,深入了解了公眾安全感狀況;1998年,中國公安大學的"中國居民社會安全感調查"發現居民社會安全感不容樂觀,主要受社會治安狀況影響;2002年華東師範大學等人的"上海市重點大學學生心理安全感的調查分析",發現上海市重點大學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歸屬感、適應不良性上普遍表現出較為良好的狀況,但在尊重感的獲得上表現出普遍不足和顯著差異。

影響因素

(一)流動人口
在問到“影響我區社會治安的原因”時,63.6%的人選擇了“流動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貧富差距過大” 和“對犯罪打擊力度不夠”也是影響社會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別為16.6%和10.1%。
(二)盜竊搶劫和寵物傷害
在眾多影響民眾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盜竊搶劫”所占比重為36.2%,居首位;“寵物傷害”次之,占21.1%。
(三)在眾多影響民眾安全感的因素中“網路安全”也成為對大眾心理構成影響的因素。
(四)公民的社會安全感還來自於政府對於公民各項福利待遇的重視程度。例如老有所養,當一位公民時刻害怕到老年無法生存時,那么他就對這個社會沒有安全感;病有所醫,大病無錢治療,社會不及時的伸出援助之手時,那么此時的社會安全感也無從談起,等等。所以說,政府對於整個社會的福利重視程度也從一定方面決定了公民的社會安全感。
(五)政府賦予公民權利的多少也會影響公民的社會安全感,當公民得不到應有的權利時,公民會感覺被社會拋棄,不相信、不贊成、不支持政府的所作所為,那時的安全感更是天方夜譚。

民眾建議

1、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
調查結果顯示:63.6%的戶認為流動人口太多嚴重影響了社會治安,“外來人口潛在危險”也是僅次於“盜竊搶劫”和“寵物傷害”的另一大因素。所以被訪者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
2、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
調查結果顯示:53.6%的戶所在小區未實行封閉式管理或沒有專人值班,主要集中在花鄉、南苑鄉、右安門街道、南苑街道及東鐵營街道。不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小區,出入人員混雜,影響民眾安全感。所以,被訪者建議實行小區封閉式管理或者設有專人值班。
3、加強法治道德宣傳教育
從調查結果看,寵物傷害是影響民眾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損壞公共設施、遇到危險不能互相幫助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民眾的安全感。所以,被訪者建議通過各種形式的法治道德宣傳,提高民眾素質,自覺管好寵物,保護公共設施,維護社區環境。
4、增加執法部門警力
調查顯示,三成多的被訪者在社區內從未見過民警,1/3的人在社區內偶爾見到民警。調查中,被訪者建議關部門應增加警力,增加巡邏次數,保證居民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