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田構造

礦田構造(structure of ore field), 在礦田範圍內,控制礦床形成和礦化分布的地質構造因素的總和。礦田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礦床組成,控制每個礦床的構造性質不盡相同。礦床構造是礦田構造的組成部分,是指在礦床範圍內,決定礦體的空間分布及其形狀產狀的地質構造因素。在上述概念中,既包括構造形跡和岩石組構的控礦特徵,又包括控礦構造的形成機制和發展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礦田構造
  • 外文名: structure of ore field 
  • 組成:控制礦床形成和礦化分布
  • 對象:形跡和岩石
特點,作用,重要性,多方面,發展階段,礦前構造,成礦期構造,成礦後構造,

特點

1、礦田構造中的主體——控礦構造是含礦的,或是曾有含礦流體通過的。它們都接受過礦質及成礦流體的利用或改造(含礦流體與構造發生相互作用),是“物化”了的構造。
2、在含礦流體的作用下,可誘導出一部分新的構造型式,如氣化流體的沸騰、隱蔽爆發等產生新的角礫岩和水力破裂構造。
3、礦田構造活動的多期次性突出。
4、礦田構造是整個礦田地質作用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用

重要性

構造對礦床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控制成礦的動力、礦液通道、礦石堆積場地,因而影響礦體的形態和產狀,又是在礦體形成後,決定礦體是否改造變形以及保存狀況的基本因素。因此,研究礦田構造,無論在新區找尋未知礦床,還是在已知礦床外圍或深部,找尋隱伏礦床,均有實際意義。研究礦田構造,還有助於了解形成礦床的地質作用。礦田構造學是礦床地質學的重要分支,又是礦山地質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多方面

導礦構造 配礦構造和容礦構造  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作用是多方面的。成礦物質通過流體的運動而遷移和富集,流體運動卻要藉助於構造通道。根據構造在礦液流動和礦質堆積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將控礦構造劃分為導礦構造、配礦構造和容礦構造(圖1)。導礦構造是指運送含礦流體介質(包括岩漿、熱液和潛入地下的大氣降水等) 進入礦化地帶的構造通道。常見的導礦構造是區域性斷裂(包括深斷裂)。在大型褶皺發育地區,一些陡傾的透水性強的岩層或岩系也可以作為礦液運移的主要通道。導礦構造本身一般不產有礦床,礦床的賦存位置取決於配礦構造和容礦構造。配礦構造是連線導礦構造與容礦構造的中間性構造環節。與導礦構造連線的斷裂或透水性岩層,常是將礦液運入礦田範圍的配礦構造。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控礦構造是多級別的和互相交錯的,因而在某些成礦地帶不易區別導礦構造和配礦構造。在這種情況下,可將二者統稱為運礦構造,也有的統稱為導礦構造。容礦構造是礦體賦存的構造,它直接控制礦體的形態、產狀,並在某些情況下影響礦體的內部結構特點。容礦構造是礦田構造研究的重要內容,是礦床構造研究的主要對象。
礦田構造礦田構造
礦床構造類型
按容礦構造性質大體可分為 7種類型:①褶皺構造,如褶曲層間剝離構造中的礦體,褶曲轉折端的礦體,背斜傾伏端的礦體以及底辟褶皺中的礦體;②斷裂構造,如斷裂分支處的礦體,斷裂彎曲部位的礦體,兩組或兩組以上斷裂交叉處的礦體(圖2);③裂隙構造,如單一裂隙中的礦體,複合裂隙中的礦體,羽狀裂隙中的礦體,網狀裂隙帶中的礦體;④侵入岩體構造,如岩體原生裂隙中的礦體,岩體接觸帶中的礦體,圍岩捕虜體中的礦體(圖3);⑤火山構造,如火山頸中的礦體,火山穹隆中的礦體,爆發角礫岩筒中礦體,環狀、錐狀和放射性裂隙中礦體;⑥層狀及層控構造,如有利岩層中的礦體,不透水禁止層之下的礦體,斷裂與有利岩層交接處的礦體,不整合與假整合面中的礦體,岩溶洞穴中的礦體,碳酸鹽岩礁相中的礦體;⑦複合構造,斷裂交切背斜處的礦體,岩體接觸帶與有利岩層交接處的礦體,斷裂裂隙與岩體交接處的礦體,斷裂裂隙與有利岩層交錯處的礦體等。
礦田構造礦田構造

發展階段

礦床的形成和構造控礦作用一般都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根據構造與成礦作用的時間先後關係,可劃分為成礦前構造,成礦期構造和成礦後構造。

礦前構造

成礦前構造是指成礦作用發生以前已經存在的構造要素,它是控制礦田、礦床和礦體的空間位置和產出特徵的基本因素。對於沉積礦床來講,成礦前構造主要指控制含礦盆地的性質、範圍和邊界條件的斷裂構造。對內生礦床來說,成礦前構造種類繁多,包括前面提到的褶皺、斷裂、裂隙、劈理、片理、侵入岩體構造、火山構造和重力構造等。
礦田構造礦田構造

成礦期構造

成礦期構造是成礦作用過程中發生的構造活動。一個礦床的形成需經過漫長的過程,常表現為多階段性。成礦期構造也常具階段性,這在氣化熱液礦床中表現明顯。成礦期構造的多次活動,影響礦液呈脈動式運動,礦石沉澱具有斷續性質,造成礦體內部結構的複雜性。當多階段的礦化反覆地發生在同一斷裂裂隙中時,礦質特別富集,可形成富礦體。因此,研究成礦期構造對於認識礦床形成過程以及找礦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沉積礦床來講,同生構造直接影響礦石的堆積。例如,在一些沉積赤鐵礦床中,同生褶皺的發育,促使向斜中形成較厚的礦層,而在背斜部位礦層就較薄。對於內生礦床,成礦期的褶皺作用往往不明顯,而斷裂裂隙構造則是主要的。辨別成礦期斷裂構造的主要標誌有:①在同一礦體內有不同階段的礦石的交錯現象,或存在多種礦石結構構造;②高溫礦物組合與低溫礦物組合重疊產出;③早階段的礦石破碎並被晚階段礦石所膠結(角礫狀構造等);④存在對稱條帶構造(近脈壁礦物生成早,向中心則晚)。

成礦後構造

成礦後構造是指在成礦作用結束以後發生的構造活動。成礦後構造作用於已形成的礦體,可使其改造、變形甚至破壞,這就增加了找礦、勘探採礦工作的困難。例如,成礦後的褶皺構造可使沉積礦床和沉積變質礦床的礦體形態、產狀發生明顯變化。成礦後斷裂構造使礦體被錯斷或被搓碎(圖4)。受錯動或破碎的礦體在近地表或露出地表時,還易遭受風化作用。因此,研究成礦後構造的性質、強度和運動方向對找礦和採礦工作是很有意義的。辨別成礦後斷裂的主要標誌有:①錯斷礦體的斷層泥中常有被搓碎的礦石碎塊;②被錯動的礦體內可見斷層滑動鏡面、斷層泥或擦痕;③礦體的錯動部分和裂隙發育部位表生氧化現象(如含鐵硫化物的褐鐵礦化,含銅礦物的孔雀石化等)比較明顯,或充填有自地下水中沉澱出的礦物(如石膏脈等);④切穿礦體的岩牆所充填的斷裂裂隙應為成礦後斷裂裂隙。
礦田構造礦田構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