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能源

礦業能源

礦業能源主要是以礦產資源為主要開發對象的能源研究,大部分從自然中獲取,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目前中國的礦業能源十分豐富,礦業也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主要決定部分,所以發展礦業能源,是我們必須要做的的事情。礦產資源是地殼在其長期形成、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是自然界礦物質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經一定地質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質作用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礦業能源
  • 覆蓋範圍: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亞洲東部,非洲,中東等地
  • 發展趨勢:迅速發展,大力扶持
  • 外文名:mining sources
  • 屬性:可再生資源
  • 主要開採地:中東,非洲,中國西部
一、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的礦產資源勘查和礦業開發現狀
  
礦產資源是世界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一些超級大國極力爭奪的對象。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科學技術進步,世界礦產資源和礦業在向可持續發展調整和轉變。許多國家為了保證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礦產品的可持續供應,從20世紀90年代起,紛紛對各自的礦產資源政策進行調整和修改,以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
(一)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如世界石油儲量57%集中在中東地區,天然氣儲量72%集中在中東、東歐及前蘇聯地區,煤探明可采儲量53%集中在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在有色金屬中,銅儲量56%集中在南美的智利、秘魯、墨西哥和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鉛儲量57.5%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中國、美國和哈薩克斯坦;鋅儲量48%分布在澳大利亞、中國和美國;鋁土礦儲量71%分布在幾內亞、巴西、澳大利亞和牙買加。金儲量51%集中在南非、美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銀儲量54%集中在南美的秘魯及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在非金屬中,世界鉀鹽儲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的儲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羅斯。
我們研究了世界23種主要礦產的儲量和儲量基礎,以及本研究涉及的12個國家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百分比。從研究結果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巴西、秘魯的礦產資源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二)礦產勘查
據加拿大世界金屬經濟集團(MEG)各年度報告統計,世界固體礦產勘查投入自1993年以來穩步上升,到1997年達到最高峰52億美元。之後連續5年下降,其中,1998年暴跌29%;1999年下降24%;2000年降幅減緩,下降7%,為26億美元;2001年繼續大幅下滑15.4%,降至22億美元。在2002年下降到歷史最低點19億美元之後,2003年上升了26%,達24億美元。
通過對2003年勘查投資大於10萬美元的917家勘查公司的勘查預算的分析表明,勘查費用區域分布的現狀是:拉丁美洲地區為5.179億美元,占23.6%;加拿大次之,為4.714億美元,占21.5%;非洲位居第三,為3.742億美元,占17.1%;澳大利亞排名第四,為3.393億美元,占15.5%;其它地區(歐洲和獨立國協)為2.444億美元,占11.1%;美國1.534億美元,占7%;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為0.927億美元,占4.2%。
(三)礦業生產
雖然近年來世界經濟低迷不振,局部年份世界礦產品產量有所下降,但總體上是處於上升趨勢。從研究結果看,2002年與1994年相比,世界所有礦產品的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礦產品的生產和礦產資源的擁有程度密切相關。例如中東、俄羅斯和美國2002年石油產量占了世界石油產量的近一半;世界天然氣產量有一多半來自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世界煤炭產量70%以上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南非;世界鐵礦石產量主要來自中國、巴西、澳大利亞,三國產量占世界鐵礦石產量的58%。在有色金屬中,世界銅的礦山產量60%來自智利、美國、澳大利亞、秘魯和俄羅斯;礦山鉛的產量70%來自澳大利亞、中國、美國、秘魯和加拿大;礦山鋅的產量60%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秘魯;鋁土礦產量近70%來自澳大利亞、幾內亞、牙買加和巴西。金和銀產量絕大部分來自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秘魯和加拿大;在非金屬礦中,鉀鹽產量70%以上來自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德國。
二、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礦業開發特點
(一)美國、日本、俄羅斯——資源消費大國
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工業化程度高的已開發國家,以及俄羅斯這個經濟轉軌型國家(也有稱之為開發中國家),他們的共同特徵是礦產資源消耗大。從2002年石油消費看,美國石油消費量為8.94億噸,日本2.43億噸,俄羅斯1.23億噸,這三個國家石油消費量之和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35.8%。再從鋼鐵來看,2002年日本鋼產量10725萬噸,消費鐵礦石12909萬噸;美國鋼產量9159萬噸,消費鐵礦石6395萬噸;俄羅斯鋼產量5978萬噸,主要用於自己生產的鐵礦石8430萬噸。如此巨大的礦產消費量,除了俄羅斯可以基本依靠自己的資源外,美國和日本則大量依靠進口。2002年美國生產鐵礦石5150萬噸,進口鐵礦石1250萬噸;日本鐵礦石全部依靠進口,進口量12909萬噸。這類國家不僅重視開發利用本國的礦產資源,而且著眼於全球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美國和日本。
(二)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出口驅動型礦業大國
這類國家礦產資源豐富,礦產品產量大,出口量多,礦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加拿大的銀、銦、鉀鹽和硫儲量居世界第一、鎳、鎢、鈮、鈾、鎘、硒、鉛鋅等也居重要地位,生產的礦產品很大一部分用於出口。2001年礦業產值544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78%。
澳大利亞的鈾、鉛鋅、鉭、鎘的儲量居世界第一,其它如鉍、鋯、鉿、煤炭、鈦鐵礦、鋁土礦、金、金剛石、鐵礦石、銀和稀土等也占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亞不僅是世界上許多重要礦產的最大生產國,而且也是氧化鋁、煤炭、鈦鐵礦、鐵礦石、精煉鉛、獨居石、金紅石和鋯石的首位出口國。2001年澳大利亞礦業產值約為4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
南非的金、鉑族金屬元素、鉻、錳、釩、鈦的儲量居世界第一,鋯石、蛭石、磷酸鹽、螢石、金剛石、鉛鋅、鎳、銻、石棉等也具有重要地位。南非不僅紅柱石、鉻鐵礦、金、鉑族金屬元素、釩、蛭石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同時也是世界銻、錳、鈦和鋯的重要供應國。2001年南非礦業產值78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
(三)巴西、智利、印度、哈薩克斯坦、蒙古——礦業開發潛力巨大的開發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
巴西、智利、秘魯、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和蒙古、哈薩克斯坦等經濟轉軌型國家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尤其是前4個國家,礦業生產在其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於社會發展相對比較落後,其礦業開發的潛力還很大,是國際上礦業開發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
巴西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鐵礦、鋁土礦、錳礦、寶石、鈮鉭、金、錫和高嶺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拉丁美洲,巴西是最大的礦產品生產國,尤其是鐵礦石、鋁土礦,2002年其產量分別達到2.4億噸和1319萬噸,其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3%。
智利被譽為“銅礦之國”,是世界最大的銅生產國和出口國。除了銅之外,其它礦產如金、銀、鉬、錸也具有一定優勢。智利還是一個多鹽湖的國家,鋰儲量居世界第一,硼礦儲量居世界第六。在過去幾年,僅智利國家銅公司的產值就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4%。
秘魯盛產有色金屬和貴金屬,其中最主要的是銅、鉛鋅、銀、鉬和錫。2001年礦業產值59.8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2%。
印度在亞洲來說是一個資源大國,擁有豐富的鐵礦、鋁土礦、煤炭、白雲岩、石膏、灰岩和雲母等,是世界塊雲母和片雲母的最大生產國,其鉻鐵礦、煤炭、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鐵礦石、鋁土礦和錳礦產量居世界第六。2001年印度礦業產值5950.9億盧比(130.3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6%。
蒙古的經濟雖然以畜牧業為主,但多年來礦業在蒙古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1年礦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7%。蒙古礦產資源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礦產是螢石和銅礦,其次還有金,蒙古所生產的銅精礦和螢石精礦幾乎全部用於出口。
哈薩克斯坦是一個經濟轉軌國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鉻鐵礦、鐵礦、鋁土礦、鉛鋅等也有相當大的儲量。2001年哈薩克斯坦礦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9%。
三、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礦業政策主要特點
(一)以美國和日本等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
它們強調的是國內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全球資源的控制和開發,礦產資源的戰略儲備和資源的循環使用。
1.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美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其礦業政策在不斷調整。礦業開發由單純鼓勵開發的“自由進入”政策轉變為鼓勵資源保護、控制開發速度的租借政策;從單純考慮土地的礦產價值轉變為全面考慮土地利用的綜合價值。俄羅斯聯邦的地下資源法明確規定地下資源要合理利用和保護。根據這一要求,改組和完善國家管理機關,制定和完善國家資源合理利用的規範,實行資源保護的許可證制度,限制或停止無效的資源消耗型生產,儘量推行資源節約型的工藝,對違反資源合理利用及保護政策的,實行限制、暫停或終止地下資源的使用權。
2.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有些地區為了環境保護,取消了所有的或幾乎所有的礦產開發活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居於壓倒一切的地位,不允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礦業開發活動。
3.著眼於全球的礦產資源
全球化的礦產資源政策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現階段礦產資源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美國和英國的一些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的資源市場。如美國鋁業公司(Alcoa)在經過多年的全球併購擴張以後,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其氧化錳、電解鋁產量和鋁材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年銷售收入200多億美元。大型跨國公司、石油公司一直立足於全球油氣資源,如殼牌公司在世界45個國家進行勘探開發,在其中28個國家有油氣生產活動;埃克森公司在30多個國家開展勘探開發和生產活動;美國美孚(Mobil)公司的勘探開發活動遍布5大洲的34個國家;雪佛龍公司涉足20多個國家的油氣勘探開發。
4.資源的戰略儲備政策
已開發國家普遍實行礦產品儲備制度。美國儲備的品種有25類80種,儲備目標是在國家緊急時期可供3個月國內需要的數量;法國儲備銅、鉛鋅、鎳、鈷、鉻、鎢、鉬、鋯、汞等,儲備目標是按本國月平均消費量計可供使用2個月的數量;德國儲備鉻、錳、釩、鈷、藍石棉等,儲備目標是供本國消費1年的用量;日本儲備鎳、鉻、鎢、鉬、鈷、錳、釩等,儲備目標是國內消費60日的用量。除了這些品種以外,各國還有戰略石油儲備制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除了礦產品儲備制度以外,還有礦產資源戰略基地儲備制度。
5.資源的循環使用
資源的循環使用成為已開發國家礦產資源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廢鋼鐵、廢雜金屬大量回爐外,現在已經延伸到了一切可循環使用的資源。為了促進資源的循環使用,許多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例如,日本2001年頒布了“指定家用器具法”,本著生產者責任延伸,消費者付費的原則,製造商要使冰櫃和洗衣機的再循環率達到50%,電視機達到55%,空調達到60%,零售商負責電器的回收和運輸,消費者支付再循環稅。通過這些法律法規,不僅使資源得到了再利用,而且減輕了環境壓力。
(二)以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等為代表的礦業大國
它們是出口驅動型的國家,鼓勵礦產品出口,取得最大的效益是其礦產資源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這些國家努力降低礦產品與金屬產品的關稅,以消除不利於礦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關稅障礙,利用現有貿易補償及解決爭端的機制來消除或修正妨礙貿易的不合理標準,擴大諸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能夠保護和刺激國際投資的多邊貿易規則框架,達成關於避免雙重徵稅保護外國投資的協定等。通過這些措施,力爭實現更多的出口,以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
這些礦業大國現在已經普遍認識到礦業開發活動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管理好礦山環境,協調好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是礦業政策中的頭等大事。為此,如加拿大、澳大利亞近年來出台了許多有關礦山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採取了許多措施,降低礦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三)以巴西、智利、哈薩克斯坦和蒙古等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
它們目前面臨最迫切的是,在礦產勘查和開發中吸引更多的外資和國內私人資本,以振興本國礦業。為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些國家紛紛修改或調整了不適應新形勢的礦業政策。
如巴西,礦業是該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為了扭轉礦業發展緩慢的局面,政府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礦業法調整、取消礦業項目中關於外資股權的限制,鼓勵外資進入巴西礦業,鼓勵個體採礦及推行礦業部門私有化。1995年巴西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允許私營部門進入採礦業、石油勘查、天然氣銷售等領域。這一政策變化結束了巴西政府對石油天然氣工業40年的壟斷。礦業部門對外國投資的限制也於1995年8月取消,允許外國公司以合資、合作或獨資的各種形式開採巴西的礦產資源,外國資本依法註冊為巴西法人,則在法律和稅收上享受同巴西公司同樣的待遇。1995年通過的特許權法律為巴西私營部門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以此增強巴西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並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吸引國內和國外的投資。
再如秘魯,從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開始重新執行吸引外資發展礦業的政策,到80年代末,外國在秘魯礦業部門的投資占外國在秘魯總投資額的50%以上。1992年政府頒布了新的礦業法,1996年頒布了新的礦業地籍管理條例。秘魯政府頒布的新法律被認為是南美洲最令人鼓舞的法律,它保證能較快地獲得礦權,明確礦權是一種可轉讓的財產權,礦權人有廣泛自由安排投資的數額和時間,對是否投資可自主決定。秘魯政府在礦業部門推行私有化。
印度政府於1993年頒布了新的國家礦業政策,並於1994年和1999年兩次對1957年制定的“礦山和礦產開發管理法”進行了修改。印度新的礦業政策突出的幾個方面是:①原先只允許國營部門開發的鐵礦、錳礦、鉻鐵礦、硫、金、金剛石、銅、鉛鋅、鉬、鎢、鎳和鉑族金屬等13種礦產向私營部門開放;②鼓勵外國資本投資印度的礦業公司;③計畫引進外國技術,外國公司可參與高價值和稀有礦產的勘探開發。隨著“礦山和礦產開發管理法”的修訂,勘查許可證和採礦許可證的期限延長了,擴大了邦政府的權利,需要印度中央政府同意才授予開採權的礦產減少到11種。踏勘許可證持有者有獲得勘探許可證的優先權,勘探許可證持有者有獲得採礦許可證的優先權,採礦租地可以轉讓。
蒙古政府為了改善礦業投資環境,於1997年對礦業法進行了修改,努力從法律法規方面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國投資者。新礦法對1994年制定的礦業法進行了重大調整,這些調整包括:勘查許可證允許在指定地區進行各種類型的勘探工作,並授予探礦權人對其所發現的任何礦床的採礦權,許可證可作為持有者的財產進行轉讓,所有礦產的權利金從原來的12.5%降至2.5%;放寬採礦許可證的有效期和延長期。新礦業法簡化了審批程式,縮短了礦業權的審批時間,並規定對於勘探許可證申請的審批決定應當在10日內作出,對於採礦許可證申請的審批決定應當在20日內作出。在修改的礦業法中,對所有國籍的投資人都給予平等的權利,允許外資獲得100%的所有權,而且不限制收益和紅利匯出國外。
哈薩克斯坦自1993年以來私有化進程明顯加快,於1999年出台了新的“地下資源法和地下資源利用法”,以取代1996年頒布的“地下資源法和地下資源利用法”。新法主要包括三項修改:①把授予地下資源使用權許可證和簽訂契約的雙軌制改為以與哈薩克斯坦投資委員會簽訂契約為主的單軌制,即僅依據與哈薩克斯坦投資委員會簽訂的契約就可以進行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②對礦權轉讓加入詳細的條款和指南;③事先可不經哈薩克斯坦投資委員會同意便可以對礦權進行抵押,但需要在哈薩克斯坦投資委員會登記。
這些國家礦業政策的調整和外國投資法的修改,為其礦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發展礦業的前景和意義
礦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國家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與一般製造業不同,礦業的發展有著自身獨特的規律。中國礦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截至2007年底,我國礦業總產值達8555.9億元,約合1200億美元,在全球僅次於美國。但是總量的提高並不代表中國已經成為礦業強國,中國與真正意義上的礦業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從中國國情出發保障礦產資源供應 從人均礦產資源占有來看,中國的礦產資源儲量十分匱乏,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世界工廠”的現狀,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卻要求中國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資源。長期來看,這種局面必然會降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甚至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因而,這樣的局面必須扭轉,也就是說,為保證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必須正確認識自身的稟賦條件,從國情出發建立礦產資源保障體系,保障礦產資源的供應。
第一,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礦業發展的中心任務礦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低。這是由礦業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礦產資源的屬性和當前世界礦業的供需形勢共同決定的。在目前我國礦業發展戰略不明晰、礦業市場較為混亂的背景下,我國礦業普遍流行的探采結合、以采代探、只採不探的礦業開發模式是我國資源利用率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不通過大規模勘探完全掌握一個礦體的賦存形態,就不可能整體規劃採礦作業,這本來是礦業生產的常識,但由於缺乏相應的長期激勵和約束機制,短期利益導向下的各類開發主體往往在地下資源賦存狀態不明的情況下進行掠奪式開採。重建礦業微觀基礎,整頓礦業市場秩序,建立整套礦業企業長期發展的機制,形成集約型礦業發展模式,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條件。
第二,相當一段時期里,中國應當降低而不是增加礦產資源的自給率當前居主流地位並主導中國礦業發展方向的一種觀點,主張保障中國礦產資源安全就是要提高礦產資源的國內自給率,降低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或減少對國外礦產品的進口,想當然地認為減少了進口就可以減少對國外礦產資源的依賴。事實上,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中國人均礦產資源本來就匱乏,不足以支撐中國當前的工業化進程和國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如果一味強調礦產資源的自給,必然會導致資源的透支使用,造成本來就十分有限的礦產資源加速消耗乃至最終枯竭。當出現資源枯竭這種極端情況時,中國的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就只能是100%,中國經濟就會處於嚴重不安全的境地。我們應當糾正目前主導中國礦業發展戰略方向的這種錯誤礦產資源觀,轉而以國際的視野盯住全球市場,從全球市場上大力尋求、開發新的礦產資源來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採取包括鼓勵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獲得資源在內的各種措施,抓住各種有利的國際時機,發掘各種有利的國際因素,形成相對穩定的、可控的國際礦產資源供應源,使中國能夠儘可能多地長期利用國外礦產資源,而將自身有限的資源儲量節約下來,作為我們的“家底”。這樣,一方面保證我們的礦產資源不至於因過早、過度的開發利用而面臨枯竭的危險,從而使我們不會因礦產資源問題影響工業化進程和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在國際礦產資源市場上處於被動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出現國際資源市場惡化等特殊情況,我們反而能夠依靠自身的礦產資源儲量實現自給自足。
第三,國家應當嚴格對小礦的審批,加強對小礦的治理整頓為了激發地方的積極性,中央往往給予地方政府相當的礦業管理許可權,儘管原則上管理權是以中央為主、地方為輔,但在執行層面往往難以控制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因此,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各種行政管理權利割據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經濟利益割據的現象,大量破壞性開採的中小礦悄然而生。結果,中國礦產資源的開採利用很不經濟。許多中小礦山承包給私人開採,由於缺乏必要的規模和技術以及激勵約束機制,亂采亂挖破壞資源的短期行為普遍存在,浪費現象十分嚴重,許多原本可以繼續使用的礦山變成了死礦、廢礦,資源利用效率極其低下。與此同時,礦業發展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國家應當下大力氣加強對小礦的治理整頓,堅決杜絕無證開採,違規開採,同時大幅度提高準入門檻,減少對小礦開採權的審批。
中國礦產資源稟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中小礦和貧礦多,可采程度差,這就對礦產資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從戰略的高度花大氣力調控好小礦和貧礦的合理開發。一方面,隨著未來勘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礦產資源經濟價值的升高,現在不適宜開發的小礦和貧礦,在未來可能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富礦,屆時適時開發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利用的成本。因此,小礦和貧礦開發標準的制定以及審批層次必須在中央政府,以避免地方政府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另一方面,中小礦對於國家而言仍然有著重要的特殊戰略儲備地位,是保障中國礦產資源安全的根基。當國外礦產資源供應比較充足,價格比較穩定的時候,中小礦和貧礦可以起到類似於“蓄水池”的作用,作為中國的礦產資源儲備。一旦世界礦產資源市場發生重大變動,就可以迅速開發利用這些中小礦和貧礦,保障我國資源供應。從這個角度看,也只有在中央政府層次控制“蓄水池”給排水作用,才能最好地發揮資源戰略儲備的功能。如果現在“一哄而上”浪費和糟蹋了這些根基,那么將來一旦真的出現礦產資源危機,中國將無礦可采,無礦可用。因此,小礦大批(必須由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嚴格掌握審批),應該是管理小礦和貧礦的核心措施。充分調動各種積極性增加礦產資源儲量 在通過安全環保高標準控制小礦和貧礦開發實施資源節流的同時,還要千方百計地在國土範圍內開源,增加自身礦產資源儲量,這是改變資源儲備和供給狀況的另一個重要途徑。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與現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相比,不斷增加礦產資源儲量應當置於更為優先的戰略地位。以市場機制和政府規制有機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各種積極性擴大資源儲量基礎,盡最大努力吸引和支持各種資本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投入到礦產資源地質勘探領域,尤其是鼓勵進入風險勘探領域,從而為國家不斷發現和積累新的礦產資源儲量,對保障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埋藏於地下的礦產資源是隱藏在國土範圍內的寶貴財富,但如果沒有被發現,就談不上具有經濟價值,更談不上如何保護或有效利用的問題。此外,就算發現了某一礦產資源,但如果不能掌握這一資源的整體賦存狀態,那么也不能做到整體開發和有效利用。因此,地質勘探的力度和深度也是保證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的關鍵因素。從目前中國的總體情況看,無論是普查尋找礦源還是對已知礦源賦存狀態的掌握,都與先進國家有較大距離。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必須有能力平衡好發現新的礦產資源和開發利用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兩類生產經營活動之間的配比關係,通過加強地質勘探工作,儘可能多地發現礦產資源,營造有利的礦產資源保障條件,以作為保護礦產資源和有效利用礦產資源的基礎和前提,進而促進礦業總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勘探領域的改革開放,在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探領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
目前我國地質勘探市場長期處於一種雙軌制體制,從業人員以國有事業單位(勘探隊)為主,而投資機制以市場為主,投入資金主要以現金為主,沒有形成礦業資源與資本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這是導致我國小礦林立,礦業以采代探為主的重要機制性原因之一。我們應當研究如何啟動我國風險勘探市場,特別是如何通過礦業創業板培養我國的風險勘探資本市場。這就需要細緻研究和把握風險勘探的規律,大幅度放鬆進入國內風險勘探市場的管制,以市場機制引導為主、政府優惠政策支持為輔,吸引和鼓勵各種力量,創造國內外風險資本從事風險勘探的投資平台。在我國風險勘探資本市場逐步完善和提高的同時,在一些特殊礦業領域,嘗試引進國際風險勘探資本為我國增加資源儲量。而在礦產資源探明以後,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則要以政府規制為主,以環保標準、安全標準、技術水平、產業組織能力、運營透明度、礦山社區可持續發展等內容設定較高的進入門檻,並嚴格控制開發時機和開發節奏。這樣,以市場機制放開“探”、以政府規制管住“采”,多探少採,開源節流,在國家少投入甚至不投入的基本態勢下形成礦產資源儲量不斷增加的良好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