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頭樹鶯(磷頭樹鶯)

鱗頭樹鶯

磷頭樹鶯一般指本詞條

鱗頭樹鶯(學名:Urosphena squameiceps):體重5.5-8.6克,體長8-10厘米,小型鳥類。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棕褐色;頭頂深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綴以暗褐色狹窄的鱗狀斑紋;眉紋較明顯,呈淡皮黃色;自鼻孔向後延伸至枕部的貫眼紋,呈黑褐色;飛羽黑褐色,外翈棕黃色,與背同色;頰和頸側污白和暗褐相混雜;尾羽與背同色。下體污白,兩脅和胸綴以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皮黃色。虹膜黑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肉色;腳淡粉紅白色。

主要棲息於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混交林及其林地帶,尤以林中河谷溪流沿岸的僻靜的密林深處較常見。常單個或成對地活動於林下灌叢、草叢、地面和倒木下,也見於在腐木堆。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鱗翅目雙翅目、螞蟻、小蜂和叩頭蟲等。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俄羅斯、泰國、越南。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鱗頭樹鶯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棕褐色或橄欖褐色,額和頭頂羽毛圓短,深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綴以暗褐色狹窄的鱗狀斑紋;眉紋細長較明顯,呈白色或淡皮黃色,從額基延眼上向後一直到頸側;自鼻孔、眼先向後延伸至枕部的貫眼紋,呈黑褐色;飛羽黑褐色,外翈棕黃色,與背同色;頰和頸側污白和暗褐相混雜;尾短,中央一對尾羽與背同呈棕褐色,外側尾羽暗褐色,但羽緣仍為棕褐色,使尾外表仍保持同一色彩。兩支覆羽和飛羽暗褐色,外緣棕褐色。頰和頸側白色沾棕,耳羽棕褐色具纖細的黃褐色羽乾紋。頦、喉和腹等下體污白色,胸綴皮黃色或棕色,兩脅棕色或棕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皮黃色或黃褐色。
虹膜黑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肉色或黃褐色,腳粉紅白色或黃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6-10g,♀8.5-11g;體長♂81-99mm,♀87-102mm;嘴峰♂9-12mm,♀10-12mm;翅♂46-54mm,♀49-53mm;尾♂25-38mm,♀27-34mm;跗蹠♂17-20mm,♀18-2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混交林及其林地帶,尤以林中河谷溪流沿岸的僻靜的密林深處較常見。偶爾出現於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在長白山主要見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混交林;在中國北京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山谷混交林;在雲南見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森林中。
越冬於中國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台灣等地,遷徙經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繁殖於俄羅斯遠東南部、朝鮮北部、薩哈林島南部、國後島、日本北海道和九州等地。越冬於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

生活習性

常單個或成對地活動於林下灌叢、草叢、地面和倒木下,也見於在腐木堆、樹根和堆集在地面的枯枝間活動,亦見於溪岸岩石間跳來跳去,但很少見其到高大的樹冠層活動。繁殖期間幾乎整天鳴唱不停,聲音尖細清脆。覓食時,多出入於倒木、樹枝、樹根和溪岸岩石中,不停地進進出出、跳來跳去,行動極為輕快靈活。
叫聲:高音似蟲鳴聲"see-see-see-see…”收尾聲更響亮,也有"chip-chip-chip”的低叫聲。
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鱗翅目雙翅目、螞蟻、小蜂和叩頭蟲等。整個繁殖季節全以動物性食物為食。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俄羅斯聯邦(東亞區)、泰國、越南。
遊蕩:尼泊爾、菲律賓。

中國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綏化、伊春、鏡泊湖、松花江)、吉林(長白山、長春、四平、遼源、通化、渾江、吉林市、延邊)、遼寧(本溪、撫順、岫巖、鳳城、丹東、大連、營口、遼陽、金山、鞍山、鐵嶺、錦州)、北京、雲南(勐臘、新平、蒙自、綠春)(夏候鳥)。
鱗頭樹鶯分布圖鱗頭樹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營巢于山區森林的地面上,如原始混交林地面凹陷處,尤其喜歡在樹根、倒木下地面凹陷處,以及倒木樹洞中營巢。巢主要由苔蘚,也摻雜有少量的樹葉構成,內墊以細草根、獸毛。巢呈碗狀。巢的外徑12-14厘米×12-12厘米,內徑6.0-7.5厘米×6.0-6.5厘米,高6.0厘米,深2.5-3.0厘米。
巢築過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5-6枚卵,卵呈橢圓形。卵為灰色,綴以赤褐色斑紋。卵重1.78 克;大小為16.9毫米×13.0毫米。雛鳥晚成性,剛孵化出的雛鳥體重僅1克,體長平均為26.5毫米,翅長5毫米,跗蹠6毫米,全身除額、頭頂、枕、肩和背中線各有一撮黑色絨羽外,其他均裸露無羽。顏色為肉紅色,嘴角淡黃色,卵齒明顯。雌雄親鳥輪流育雛。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