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廓錢

磨廓錢

古錢幣術語。亦稱“磨邊錢”。指邊廓經磨銼取銅的窄邊或無廓錢。以西漢“五銖”為多見,故稱“磨邊五銖”。

基本介紹

簡介,代表錢幣,歷代五銖錢,延環錢,貨泉,

簡介

環錢以專用圓鑿鏨去錢心後留下的圓環,叫“延 ( 音延 ) 環錢”以東漢五銖為多。新莽“貨泉”及六朝五銖”中亦有 環錢。 環鏨下後主要用於回爐重新鑄錢而不作市場流通用,故存世頗少。 漢至六朝官私爐均營此道。

代表錢幣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錢文“五銖”二字。又名五銖錢。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準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鑄行東漢五銖錢。此錢徑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較窄。靈帝時鑄“四出五銖”,即錢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質量與東漢五銖錢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漢鑄直百五銖;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孝莊帝永安二年(529)鑄“永安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形制似“永安五銖”。蕭梁初期,曾鑄“大樣五銖”;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鑄“常平五銖”。581年,隋統一後,另鑄“開皇五銖”,結束了長達一百餘年幣制混亂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歷代五銖錢

中國歷史上,先後有10多個王朝和政權,20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其鑄行情況大致如下:
漢武帝時,先後鑄行“元狩五銖”“赤仄五銖”和“上林三官”五銖錢。
漢宣帝時鑄“小五銖”錢。
磨廓錢磨廓錢
漢孺子嬰居攝二年,王莽鑄五銖錢。
東漢劉玄鑄“更始五銖”錢。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孫述鑄鐵五銖錢。
東漢靈帝時鑄“四出五銖”錢。
東漢獻帝時,劉備鑄“直百五銖”錢。
三國時,魏明帝鑄五銖錢。
東晉元帝時,沈充鑄“沈郎五銖”錢。
南朝宋文帝時鑄“當兩五銖”錢。
北魏孝文帝時鑄“太和五銖”錢。
梁武帝時鑄鐵五銖錢。還鑄有“大通五銖”“大吉五銖”“大富五銖”“五銖稚錢”“五銖對文”等銅錢
北魏孝莊帝鑄“永安五銖”錢。
北齊文宣帝時鑄“常平五銖”錢。
西魏文帝時鑄“大統五銖”錢。
東魏孝靜帝時鑄“懸稱五銖”錢。
梁元帝時鑄“十當五銖”錢。
磨廓錢磨廓錢
北齊文帝時鑄“兩柱五銖”“四柱五銖”錢。
南朝陳文帝時鑄“五銖一”錢,有的稱為“天嘉五銖”。
隋文帝時鑄“隋五銖”,其中有“置樣五銖”“五銖白錢”等。
除上述外,還有西域古龜茲國鑄的“龜茲五銖”;東漢晚期的“環五銖”“鑿邊五銖”;六朝時的“平當五銖”,等等。

延環錢

延環錢,古錢幣術語。以專用圓鑿鏨去錢心後留下的圓環,叫“延 ( 音延 ) 環錢”以東漢五銖為多。新莽“貨泉” 及六朝“五銖”中亦有 環錢。環鏨下後主要用於回爐重新鑄錢而不作市場流通用,故存世頗少。漢至六朝官私爐均營此道。

貨泉

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始鑄,下延用至東漢早年。材質為青銅,尚見有鐵質和銅夾鐵者錢文為懸針篆,泉中豎筆斷開,(貨泉餅者字紋多平夷,鑄造粗劣)。版別有傳形,異書,異范,合背,合面,圓穿,橫劃,星號,月紋,決紋,剪邊等近百種,一般徑2.2--2.4CM,重約2.8--3.6克,初期可達5克以上。傳世極豐。
磨廓錢磨廓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