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血案

磨坊血案

《磨坊血案》,19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者是丹麥作家卡爾·耶勒魯普,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我的愛情之卷》;小說《明娜》、 《磨房血案》、《已為生命而熱》等。《磨房血案》通過一個小地方家庭生活的波瀾,揭示人性中意識與潛意識。生命現象與道德價值的衝突,在一樁血案的故事中寄託了超現實的複雜意味。作品獲獎理由:“因為他多樣而豐富的詩作——它們蘊含了高超的理想”。

基本介紹

  • 書名:磨坊血案
  • 作者:卡爾·耶勒魯普
  • 譯者:吳裕康 
  • 頁數:658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主要作品,作品評價,

內容簡介

《磨房血案》通過一個小地方家庭生活的波瀾,揭示人性中意識與潛意識。生命現象與道德價值的衝突,在一樁血案的故事中寄託了超現實的複雜意味。
現實中的超自然事象及感覺給《磨坊血案》這部小說帶來的「謎」的氣氛,一切顯得浸泡在神秘里。 磨坊主與莉澤有著曖昧關係,似乎影響到女主人的「死亡」,而女主人又憑著神秘的直感預言莉澤會給磨坊帶來不幸。書中一座普通的磨坊就像是一個象徵:在一個庸瑣、循環的現實世界,與一個神奇世界之間,也許存在著某種聯繫。 該小說雖是世俗的,旨趣卻在於借靈肉衝突所產生的罪惡、受難來超脫世俗。 在小說中,現實所發生的事恰恰應合了一本曆書上的神話故事。
書中還收錄了作者另一名著《明娜》,描述了德國姑娘明娜與兩個青年男子的愛情糾葛。

作者簡介

卡爾·阿道爾夫·耶勒魯普(1857-1919)卡爾·阿道爾夫·耶勒魯普(1857-1919)
丹麥作家卡爾·阿道爾夫·耶勒魯普(Karl Adolph Gjellerup,1857-1919)生於一個鄉村牧師家庭,3歲喪父,過繼給他母親的堂史,繼父是新教牧師兼詩人和學者,他的淵博知識對小吉勒普的心智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吉勒魯普國中畢業後,研讀神學,但不久開始轉移了信仰,接受勃蘭兌斯的文學理論,尊這位天才的文學評論家為“我們的聖靈騎士”。 由於“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寫出了豐富多彩的作品”,於1917年與彭托皮丹共獲諾貝爾文學獎。

主要作品

耶勒魯普以《一個觀念論者》(1878)開始寫作生涯。書中寫一個博學的青年反抗神話和建制化的宗教,主張人的精神屬於宇宙,靈魂屬於理念。1882年,吉勒魯普出版了小說佳作《殺頓的學徒》,這是一本具有強烈自然主義色彩的作品。此後他的創作進入旺盛期,主要作品有詩劇《布琳德》(1884)、戲劇抒情詩《泰米瑞斯》(1887)、詩集《我的愛情之卷》(1889)、抒情悲劇《哈根巴德和西妮》(1888)、悲劇《赫爾曼·樊德爾》(1891)、《雅諾王》(1893)、和韻文喜劇《毒素與抗毒素》(1898)等重要的小說有自傳性小說《明娜》(1889)、《磨坊》(1896)、《已為生命而熱》(1913)等。

作品評價

吉勒魯普的後期作品“走向純粹的精神宗教”,由於受到東方宗教與傳統的影響,他晚年的某些作品帶有濃厚的生命輪迴、領認前生等意義的佛教色彩,如《朝聖者卡曼尼塔》(1906)。
1917年,“由於他那為高尚理想所激發的豐富而色彩的詩歌”,他和彭托皮丹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獲獎實際上也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複雜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受獎之後,德國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分享著這位丹麥作家的殊榮,因為吉勒魯普從1892年起一直居住在德國,而且他一向就是“德國偉大心靈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德國氣質。人們要想了解他的作品,必須對康德叔本華的哲學有所認識,同時也要看到歌德席勒以及華格納對他創作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