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漁業

碳匯漁業定義:按照碳匯和碳源的定義以及海洋生物固碳的特點,碳匯漁業就是指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並通過收穫把這些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也被稱為“可移出的碳匯”。碳匯漁業就是能夠充分發揮碳匯功能,直接或間接吸收並儲存水體中的CO2,降低大氣中的CO2濃度,進而減緩水體酸度和氣候變暖的漁業生產活動的泛稱。

定義,作用,相關數據,相關動態,

定義


  凡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產活動,都能形成生物碳匯,相應地亦可稱之為碳匯漁業,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濾食性魚類養殖、人工魚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撈漁業等。

作用

碳匯漁業作用:
提高水體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
由於通過水生生物(浮游生物、藻類)能吸收水體中的CO2,通過捕獲水產品,從而把這些碳移出水體。所以,這個碳匯的過程和機制可以提高水體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從而為二氧化碳減排做出貢獻。
海水養殖與碳匯漁業:
海水藻類、貝類等養殖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和大量濾食浮游植物,從水域中吸收碳元素的過程和生產活動,以及以浮游生物和貝類、藻類為食的魚類、頭足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等生物資源種類通過食物網機制和生長活動所使用的碳都是碳匯漁業的具體表現形式。
因此,在低碳經濟時代,作為漁業大國的我們,應積極發展以海水養殖業為主體的碳匯漁業,搶占藍色低碳經濟的技術高地。
水庫生態漁業:
水庫生態漁業也是一種碳匯漁業。
水庫生態漁業的碳匯過程:地表徑流帶入的大量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為氮、磷等無機物—>被藻類和水生植物吸收利用—>魚類通過攝食各種動植物將氮、磷等營養鹽類富集到體內—>捕魚帶走。
所以,在水庫把鰱鱅等魚類捕撈出庫就是水體氮、磷輸出的最有效方式。任何一個有從事漁業生產的水庫,其生產活動的結果對碳匯,對水庫水質都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在一定範圍內,水庫魚產量越高,其碳匯作用,對水體的淨化作用也就越強。
所以,發展碳匯漁業是一項一舉多贏的事業,它不僅為百姓提供更多的優質蛋白,同時,對減排CO2和緩解水域富營養化有重要貢獻,如淺海貝藻養殖、水庫以投放鰱鱅魚為主的生態漁業。

相關數據

幾個數據:
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的CO2以碳計為55億噸,其中海洋吸收了人類排放CO2總量的20%~35%,大約為20億噸,而陸地僅吸收7億噸。
海洋植物的碳捕獲能量極為強大和高效,雖然其總量只有陸生植物的0.05%,但它們的碳儲量(循環量)卻與陸生植物相當。
海洋生物生長的地區還不到全球海底面積的0.5%,卻有超過一半或高達70%的碳被海洋植物捕集轉化為海洋沉積物,形成植物的藍色碳捕集和移出通道。
鰱鱅魚魚體中一般含氮(質量分數)2.5%~3.5%、磷(質量分數)0.3% ~ 0.9%,即每捕出魚l kg,可減少水體中氮25~35 g和磷3~9 g。
據研究,水庫每生產鰱魚1 kg,即可消耗水體中鮮藻100~150 kg。

相關動態

碳匯漁業與漁業低碳技術論壇在京召開
2011年11月19日-20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和中國水產科學院共同承辦的第109場工程科技論壇—碳匯漁業與漁業低碳技術在北京成功召開。40餘位專家圍繞“水生生態系統碳循環特徵與生物固碳機制”、“漁業生物碳匯過程與評價技術”、“海水高效低碳養殖技術”、“淡水高效低碳養殖技術”、“海洋牧場與生態礁構建技術”、“綠色安全飼料與加工低碳技術”、“漁業裝備與節能減排技術”等7個專題作了學術報告。
我國首個碳匯漁業實驗室在青成立
我國首個碳匯漁業實驗室己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掛牌成立,實驗室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研究員擔任。
我省首次碳匯漁業養殖規劃研討會在連江召開
二月十二日,在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六層會議室召開了由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舉辦的百洋  碳匯漁業養殖規劃研討會。會議邀請我國著名海水養殖專家陳家鑫教授、王淑平研究員作了海水高效低碳養殖的主題發言,寧德金鼎水產研究所所長顏闊秋工程師也專門介紹了鮑魚公寓、金屬抗風浪抗流大網箱等海水養殖設施的新產品研發及套用情況。省、福州市、連江縣的海洋與漁業管理部門、協會有關負責人、專家、科研、技術推廣機構負責人陳繼梅、聶宗慶、吳奮武、劉常標、陳蘇麗、李振泰、陳國生、黃種持、李金秋、黃健、黃盛章、李松泉等等三十多人到會。最後由省水產加工流通協會會長陳繼梅作會議總結性發言,他對我省水產業的發展前景充實信心,對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未來寄予厚望,對我省發展碳匯漁業,促進我省海水養殖業的更好發展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