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桃流膠病

碧桃流膠病,現稱“疣皮病”,主要危害碧桃的主幹和主枝。

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症狀

病部腫脹並流出樹膠,樹膠初呈透明狀,最後變成茶色硬質膠塊。發病嚴重時,樹皮和木質部變褐腐爛,樹勢日趨衰弱,葉片變黃,整株乾枯而死。

病原

引起碧桃流膠的病因,以往一直被誤認為是生理病害,因而防治很不理想。最近研究確認,碧桃流膠系由真茵浸染引起,即由桃囊孢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浸染所致。其

發生規律

分生孢子發芽溫度為8—40℃,最適溫度為24—35℃。病菌在枝條病斑部位越冬,於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開始噴射分生孢子,靠降雨水滴濺迸進行傳播,從枝條皮孔或傷口侵入,5—6月是染病高峰期,到9月中、下旬後由於氣溫下降,病菌才無力危害。

防治方法

一、在碧桃休眠期,即在桃樹萌芽前用抗菌劑402的100倍液塗刷病斑,殺滅越冬病菌,減少浸染源。
二、在碧桃生長期5—6月,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等,每半月噴灑一次,連噴3—4次。
三、加強果園管理,注意開溝排液,增施肥料加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抗病力。
流膠病還浸染桃花、紅葉李、櫻花、合歡、柳、椴樹等多種觀賞樹木,亦可採用上述方法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