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派書風

碑派書風

碑派書風,指碑派書法作品所體現出的規律風格。研究碑派書風的學問理論被稱為碑學或碑版學,是一門研究考訂碑刻源流、時代、體制、文字內容、拓本真偽的專門學問,屬傳統金石學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碑派書風
  • 類型書法風
  • 領域:書法
  • 範疇:傳統金石學
起始沿革,風格特點,

起始沿革

碑派書法初始於宋代,清中葉以後,帖學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書法興起,經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源,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助其瀾,始成巨流。所以康有為說“碑學之聲,始於帖學之壞”。碑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指北碑,二專指魏碑。清代碑學盛行後,其缺點是矯枉過正,對碑派、帖派書風差異特性講得多,而碑帖互補講得少。康有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他說:“自宋後千年皆帖學,至近百年始講北碑,然張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鄧完白寫南碑而無帖,包慎伯全南帖而無碑。千年以來,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況兼漢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謬欲兼之。”此番話何等通徹,何等自信,可謂大手筆、大豪情!
事實上,碑學是一個貫穿於整個清代始終的書法思潮,只不過經歷了萌芽、積累、普及等不同的時期,其間有晦有顯,時沉時浮,逐步發展蔓延而已。從清初顧炎武等人為代表的考據學派對鄭簠傅山等人的影響,乾、嘉時期金石、文字之學興盛孕育出來鄧石如、阮元包世臣,直到在晚清今文經學復興的潮流中康有為寫出《廣藝舟雙楫》,清代碑學思潮發展的每一步都有學術風氣在背景中支撐。清初學術界反古求實的學風首先吸引了一部分書法界人士加入到尋訪、收集碑刻的行列中來,隨後又帶動了更多的書家利用古代碑刻拓本來學習隸書、篆書,這種風氣在清代中期獲得極大的發展,至道光以後,書法界對碑刻的重視,在時代上從秦漢擴大到魏晉北朝,在書體上從隸、篆擴大到楷書。至此,這一在文化學術界影響下萌發的書法思潮最終全面形成,並且由此根本扭轉了宋、元以來的書風大勢。

風格特點

碑派書風追求的是一種質樸之美、剛健之美、雄強豪放之美,帖派書風追求的是一種飄逸之美、瀟灑之美、妍媚之美。如果說帖派書法屬於“優美”風格的話,碑派書法則屬於一種“壯美”的風格。崇碑思想在清代書壇上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完整體系,在創作上篆、隸、楷、行諸體全面復興,開創了碑派書風的新面貌;在理論上明確提出碑學主張,並且利用大量碑刻資料重新解釋書法的發展歷史;在教育上改變了明代以前學書從法帖入手的傳統,將北碑作為不二法門;為達到碑派書法的藝術效果,毛筆、宣紙等工具的性能也發生了改進;此外,隨著收藏鑑賞碑拓風氣的流行,對書法藝術的品評標準也明顯變化……可以說,碑學在清代是一個有理論主張、有實踐成果、有社會基礎的完整藝術運動,而這一切都與當時的學術風氣密不可分,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個十分突出和典型的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