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桃子(硃砂紅桃)

血桃子

硃砂紅桃一般指本詞條

血桃子原產於南陽·桐柏縣西部,是桃品種中最古老的品種之一。據《桐柏縣誌》介紹,桐柏縣已有2000多年的中華血桃種植歷史。分早、中、晚熟三個階段。成熟周期僅有15—20天,較難儲存,中華血桃顏色鮮顏,果皮表面有2/3以上的紅暈,果肉呈大紅色或紫紅色,肉質相對較硬,脆甜,可溶性糖高達10.11%,熟後果肉和果核完全分離,果肉和果汁呈血紅色,故名“血桃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桃子
  • 拉丁學名:Amygdalus persica
  • 別稱:硃砂紅桃/中華血桃/豬血桃 /紫血桃等
  • 二名法:Amygdalus persic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薔薇科
  • 亞科:李亞科
  • :桃屬
  • 亞屬:桃亞屬
  • :桃
  • 分布區域:桐柏縣西部地區
  • 種植面積:3萬餘畝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血桃子原名叫硃砂紅桃,是薔薇科李亞科中型落葉小喬木,高3--6米;枝直立或平展,無刺,具多數枝,幼時無毛,一年生枝淺褐色,葉為窄橢圓形至披針形,長15厘米,寬4厘米,先端成長而細的尖端,邊緣有細齒,暗綠色有光澤;花單生,從淡至深粉紅或紅色,有時為白色,有短柄,直徑4厘米,早春開花;近球形核果,表面有毛茸,肉質可食,為紅色和紫紅色,有帶深麻點和溝紋的核,內含白色種子
血桃子
血桃子果實為核果,外被毛,成熟期在端午節前後,成熟後的中華血桃,果肉多汁,桃子用手輕輕一掰,就分為兩半,果肉與核完全分離,核上不沾一點果肉,果肉上也不沾一點核的碎渣,吃起來既爽口又方便,剛摘的中華血桃先是脆甜口感的,放兩天以後,就會變成稍糯甜一些,可以適合不同人的口感。
血桃子分早、中、晚熟。成熟周期僅有15—20天,顏色鮮艷,果皮表面有2/3以上的紅暈,果肉呈大紅色或紫紅色,肉質相對較硬,脆甜,可溶性糖高達10.11%,熟後果肉和果核完全分離,果肉和果汁血紅色,故名“中華血桃”由於風味獨特所以保留至今。

生長環境

桐柏血桃子原產於桐柏縣西部,是桃品種中最古老的品種之一。據《桐柏縣誌》介紹,在桐柏已有2000多年的中華血桃種植歷史。境內有桃花洞、桃花庵等多處景點以桃花、桃樹命名,民間也流傳著多種有關桃及桃園的故事,桃文化氛圍厚重。桐柏縣地處秦淮分界線,兼有南北氣候特點,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53%,全年平均氣溫15℃,日照1984.2小時,平均降雨1173.4毫米,無霜期226天,非常適合桐柏中華血桃生長。

分布範圍

桐柏縣百姓薪火傳承栽培中華血桃2000多年歷史;在2013年,桐柏縣農產品質量檢測站申報的“桐柏硃砂紅桃”通過專家評審,成為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桐柏中華血桃劃定的產地地域保護範圍:桐柏縣全境16個鄉鎮214個行政村。
地理坐標為:東經113°00′00″~113°49′00″,北緯32°17′00″~32°42′00″。
目前,桐柏血桃子其中以安棚鎮、埠江鎮、平氏鎮為核心發展區域。已發展優質種植面積3萬餘畝,年產鮮桃30餘萬噸,並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近幾百年間由於桐柏中華血桃風味獨特,甜度較高,口感上乘,在中國曾有不少地區嘗試移植這一古老品種,但是由於中華血桃“一方水土養一方桃子”的天性,移植的桃子都不及原始的味道,並出現了不少變種。據悉,桐柏縣被確定為全國桃產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示範縣。
桐柏中華血桃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成功認證,對於提高桐柏縣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桐柏中華血桃走向國際市場、增強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護。

主要價值

血桃子據營養學專家介紹,桃子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果酸,其含鐵量居水果之冠。鐵是人體造血的主要原料,對身體健康相當有益。桃子在眾多草本植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血桃子
血桃子果實除供生食外,還可製作罐頭、桃脯、桃醬及桃乾等。桃樹的根、葉、花、種仁等均可入藥。性味平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果酸以及鈣、磷等無機鹽。它的鐵含量為蘋果和梨的4~6倍。桃有補益氣血、養陰生津的作用。桃的含鐵量較高,是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理想輔助食物。而古代的中國人更認為桃子具有延命的效果,而視其為仙藥。桃子也可做為藥方來使用。
《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水果、蔬菜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而桃就是五果之一。生桃有補益、補心、生津、解渴、消積、潤腸、解勞熱之功效,做成果脯食,可養顏色。孫思邈說:桃為肺之果,肺病患者應食桃。適宜於低血糖、肺病、虛勞喘嗽之人作為輔助食療之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