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珍棘豆

砂珍棘豆

砂珍棘豆,是豆目豆科棘豆屬的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全株被長柔毛。根長。幾為無莖。葉多數,長5~20厘米;小葉對生或4~6枚輪生,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7~10毫米,寬1~2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長柔毛。總狀花序,幾頭狀,密生多花,長10~15毫米,生在根生葉的腋間;蝶形花冠粉紅色或帶紫色;苞片線形,被長柔毛,長4~5毫米;萼鐘狀,外面被長柔毛,萼齒線形,兩面被長柔毛;子房被短柔毛,無子房柄,花柱基部亦被短柔毛。莢果卵形,膨脹,長10~12毫米,直徑6毫米,1室,被短柔毛。花期5~8月。果期8月底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砂珍棘豆
  • 拉丁學名:Oxytropis psamocharis
  • :植物界
  • 豆目
  • :豆科
  • 棘豆屬
  • 分布區域: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北部)、陝西及寧夏等省區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15 (-30) 厘米。根淡褐色,圓柱形,較長。莖縮短,多頭。輪生羽狀複葉長5-14厘米;托葉膜質,卵形,大部與葉柄貼生,分離部分先端尖,被柔毛;葉柄與葉軸上面有細溝紋。密被長柔毛;小葉輪生,6-12輪,每輪4-6片,或有時為2小葉對生,長圓形、線形或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2毫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時內卷,兩面密被貼伏長柔毛。
頂生頭形總狀花序;總花梗長6-15厘米,被微捲曲絨毛;苞片披針形,比花萼短而宿存;花長8-12毫米;花萼管狀鐘形,長5-7毫米,萼齒線形,長1.5-3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紅紫色或淡紫紅色,旗瓣匙形,長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冀瓣卵狀長圓形,長11毫米,龍骨瓣長9.5毫米,喙長2-2.5毫米;子房微被毛或無毛,花柱先端彎曲。
莢果膜質,卵狀球形,膨脹,長約10毫米,先端具鉤狀短喙,腹縫線內凹,被短柔毛,隔膜寬約0.5毫米,不完全2室。種子腎狀圓形,長約1毫米,暗褐色。花期5-7月,果期6-10月。
本種染色體數2n=16。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及寧夏等省區。生長於海拔600-1900米的沙灘、沙荒地、沙丘、沙質坡地及丘陵地區陽坡。蒙古和朝鮮也有分布。
為草原帶的沙生植物,較喜暖,其分布區位於海拉爾棘豆之南,偶而也見於草原植被中。由於生境不同,本種個體差異比較明顯,如小葉的長度、總花梗的長短、花序形狀及花的大小等均多變異。

主要價值

一般飼用價值不高,綿羊、山羊很少採食,但落葉後,山羊採食其莖,其他牲畜多不採食;惟在內蒙古伊克昭盟及陝西橫山一帶則認為是一種很好的牧草,牛、羊、馬、駱駝皆採食(據野外記錄)。全草入藥,能消食健脾。
無論青、乾狀態的砂珍棘豆,綿羊、山羊和駱駝均喜食,牛、馬、驢、騾採食較差;在陝西和內蒙古東部則認為是低等飼用植物,僅山羊、綿羊少量採食。化學成分和胺基酸含量見表68–2、表68–3,其化學成分含量顯示出無氮浸出物和粗蛋白質均較高;粗脂肪偏低,粗纖維含量也偏低,屬於良等牧草。此外粗灰分含量也較高,灰分含量中鈣較高,磷較低。砂珍棘豆採種容易,種子易發芽。可以引種馴化,可作為草原和荒漠草原放牧地補播改良的草種。花有粉、有蜜,是一種輔助蜜粉源植物。全草可入藥,消食健脾,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