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烽火台

石首烽火台

湖北石首市境內有數座烽火台,都位於江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首烽火台
  • 地理位置: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童子崗烽火台
  • 所屬國家:中國
  • 郵政區碼:434400
石首烽火台,相關故事,

石首烽火台

鄧家嶺烽火台:位於高基廟鎮鄧家嶺村村部北面800米處,台底面積75平方米,殘高2米,泥土夯築。
煙堆崗烽火台:位於高基廟鎮煙堆崗村村部北面50米處,台底面積80平方米,殘高1米。泥土夯築。
老山咀烽火台:位於南口鎮老山咀村村部北面800米處,台底面積75米,台徑4米,殘高6米,泥土夯築。今此台東面被毀一角,其餘完整。
鄔家崗烽火台:位於高陵茅草街村村部南面500米處。相傳是清代吳三桂軍隊造反時所壘築的報警台,其台底面積200平方米,殘高4米。同時,其台墩內部還有磚砌的通道。
童子崗烽火台:在東升鎮童子崗村,有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兩座比肩而立的土築高台,當地人稱“烽堆子”, 這兩座緊密相連的烽火台,總占地面積不小於15畝。其台址鋪有厚厚的夯土層,迄今最高的一座台墩仍高出地面12米。這個台墩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沖刷,尚能保持這樣高的高度,這在荊楚之域也極為罕見。

相關故事

童子崗烽火台是其中規模最大的兩座,位於當地地勢最高處(台頂比列貨山峰頂還高),周圍10華里範圍內的自然景觀可盡收眼底。傳說,為南宋名將岳飛部下所築。當時位於長江之濱的石首列貨山地區,是起義首領楊麼與岳飛部將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來自北方的岳家軍與活躍在洞庭湖區的楊麼水軍,曾在這裡進行過無數次你死我活的拉鋸戰,烽火台實則是岳飛部將的瞭望哨和報警台。 這兩座烽火台,分別是一正一副兩個元帥鎮守的瞭望台,故有大小、高低之分。
又傳說,古烽火台是三國時代曹操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時所築,其用途是觀察孫(權)劉(備)聯軍的動向。當年列貨山茂密的樹林裡,就駐紮著許多來自北方的曹魏將士。因為他們不習水戰,擇高而居,且附近只有這裡地形條件最為優越,故而選擇列貨山作為軍隊行營之所。
還傳說,烽堆子是兩堆神土,是大禹特意放到這裡的兩堆“息壤”。當年大禹親臨荊州疏導江水入海,在列貨山南端突然發現了一個湧水洞穴。此穴若不鎮住,必定泛濫成災。於是,大禹就把自己多年治水用的兩塊鎮水石投入洞穴,再用泥土掩埋,最後終於把水“鎮”住了。後來,這裡一直沒有出現過洪災,而大禹的那兩塊鎮水石也漸漸長成了“息壤”,所以就久長不消了。
而今,烽火台下的百姓一直將台墩視若神明,誰也不敢在它們身上動一鍬土。周圍的村民都有一個禁忌:如果有人在烽火台上動了土,那么他家往後肯定是不吉利的。動土時如果被當地老人看見了,是要受到嚴厲責罵的。
另外,東升鎮屯子山和鳳山兩村境內都各有一座烽火台遺蹟。這兩座烽火台均高約4米,台座也比童子崗烽火台要小一些。
屯子山烽火台在童子崗烽火台東南約5里遠處,而鳳山烽火台則在童子崗烽火台正面約3里遠處。如果把屯子山——童子崗——鳳山的烽火台連成一線,那么童子崗烽火台剛巧在其連線的轉折部位。鳳山烽火台緊鄰白蓮湖,屯子山烽火台瀕臨上津湖,唯有童子崗的兩座台墩背倚列貨山崗丘,地勢最高。
烽火台作用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就是說的這個烽火。
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觀望遠方的作用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簡單的說,就是傳報軍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