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鏈子

石鏈子

石鏈子,中藥名。為蘭科植物伏生石豆蘭Bulbophyllum reptans (Lindl. ) Lindl.的全草。分布於海南、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潤肺止咳,養胃生津,續筋接骨之功效。用於咳嗽咯血,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跌打損傷,骨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鏈子
  • 別稱:麥斛、牛虱子、小綠芨、果上葉(雲南紅河)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微子目
  • :蘭科
  • :石豆蘭屬
  • :伏生石豆蘭
  • 分布區域:海南、雲南、西藏等地
  • 採集時間:全年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涼。

歸經

歸肺、胃、腎經。

功效

潤肺止咳,養胃生津,續筋接骨。

主治

用於咳嗽咯血,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跌打損傷,骨折。

相關配伍

1、肺熱咳嗽:石鏈子15g,蜂蜜適量燉服。
2、膿腫:石鏈子15g,鴨皂樹30g,燉豬瘦肉服。(1-2方出自《常用草藥圖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蒸後曬乾。

形態特性

伏生石豆蘭又名:匍匐石豆蘭。根狀莖分枝,匍匐生根,粗2-3.5毫米,被筒狀鞘;鞘長7-10毫米,鞘口近平截。假鱗莖在根狀莖上彼此相距5-9厘米,直立,卵形或卵狀圓錐形,長1-2厘米,基部上方粗5-10毫米,在幼時被鞘所包,頂生1枚葉。葉革質,直立,狹長圓形,長7-8(-15)厘米,中部寬7-10(-17)毫米,先端鈍並且稍凹入,基部收窄為長1-2厘米的柄,在上面中肋凹陷。花葶從假鱗莖基部抽出,直立,纖細,短於或有時高出葉外;總狀花序長約為花葶長的1/2,通常具3-6朵花;花序柄被3-4枚筒狀鞘;花苞片卵狀披針形,比花梗連同子房長或短,花梗和子房長3-5毫米;花淡黃色帶紫紅色條紋;萼片質地較厚,披針形,長7-10毫米,中部寬2-2.2毫米,先端近急尖,具3條脈或僅中肋明顯,在背面中肋呈龍骨狀突起;側萼片比中萼片稍長,在中部以下的下側邊緣彼此粘合,基部貼生在蕊柱足上;花瓣質地較薄,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4毫米,中部寬1.5-2毫米,先端圓鈍,邊緣全緣,具1條脈或不明顯的3條脈(僅中肋到達先端);唇瓣近肉質,稍比花瓣長,後半部兩側對摺,從中部向外下彎,頂端鈍,邊緣全緣;蕊柱長約0.8毫米;蕊柱足長2毫米,其分離部分長1毫米;蕊柱齒絲狀或鑽狀,與藥帽近等高,長0.8毫米;藥帽前緣近圓形。花期1-10月。

生長環境

附生於疏林中樹上。分布於海南、雲南、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續筋骨的功能。用於支氣管炎、咳嗽、咯血、慢性咽痛、慢性胃炎,食欲不振,用於跌打損傷,骨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