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茂華

石茂華

石茂華(1521—1583),字君采,號毅庵,明中期大臣,益都(今青州)人。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進士,任濬縣(今屬河南)知縣,年僅23歲。處理訴訟案件,人稱公正明斷。黃河泛溢,他親率民工築堤防洪。任揚州(治今揚州市)知府時,倭寇侵擾江淮地區,他排除嚴嵩義子趙文華的干擾,打退了進犯揚州的倭寇。後又歷任山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陝西參政、按察使。1567年(隆慶元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山西。1573年(萬曆元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此間,他數次平息了內外的兵亂,受到朝廷褒獎。萬曆五年後升任兵部尚書,掌南京都察院事。不久即被彈劾罷歸。萬曆十一年(1583年)被重新啟用,他在巡察陝西、甘肅地區時,正值這裡大饑荒,他奏準朝廷,蠲免徭賦,開倉救災,因操勞成疾,嘔血身亡。贈太子少保,謚“恭襄”。

(概述內圖片來源:明人繪《兵部尚書石茂華像》青州石氏族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茂華
  • 外文名:Shi Maohua
  • 別名:字君采,號毅庵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青州府益都縣南門裡(今青州南門大街南段)
  • 出生日期:嘉靖元年(1522年)
  • 逝世日期:萬曆十一年(1583年)
  • 職業兵部尚書,三邊總督,都察院左都御史
  • 畢業院校:嘉靖甲辰科進士(二十三年)
  • 主要成就:戰略軍事家,功績卓著 
    濬縣治理河道,京師督御糧草,揚州抗倭,
    山西糴糧內運,甘肅上疏改革戰爭考績,
    修建陝西三關邊城,促成西北甘、寧互市。
  • 代表作品:《毅庵總督陝西奏議》
生平簡介,家世顯赫,石氏祖源,參考資料,南門石氏歷代先賢,石茂華經歷,石茂華後代,墓志銘文:,墓前工部照會,石恭襄墓前勒工部照會一通雲:,追贈文,南門石氏先賢葬地,石茂華的作品,文獻,詩歌,

生平簡介

石茂華(1522—1583),字君采,號毅庵,明中期大臣,益都(今青州)人。

家世顯赫

石氏祖源

石氏的得姓始祖為石碏,但是石茂華出身的青州南門石氏的祖源為浙江紹興府新昌石氏,以西漢萬石君石奮為一代祖。西晉永嘉之亂的時候,石奮後人有個叫石舉(一說為石淵)的渡江,為建安太守,此後子孫散處吳越間。五代時三十五世石元遂遷到越州剡縣(今屬浙江紹興嵊州市),後來又遷到剡縣東邊,而吳越王錢鏐將剡縣東部十三鎮別為一縣,號為新昌。而南宋時宋高宗趙構定年號為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於是石氏的籍貫為紹興府新昌縣。古代紹興府有八縣,而石氏主要集中在新昌,或者由新昌遷出,比如遷往諸暨的石氏由南宋間在當地做官而定居。

參考資料

青州南門石氏一代組石廷秀、石廷貴具體出自新昌石氏哪一支已不可考,石廷秀等早幾代的先人原本有墓碑,但是後來都沒有保存下來,也無從考證了。南門石氏可考的墓誌方面有《石麒陽劵》、《石恂墓志銘》,均保存在青州博物館。《石茂華墓志銘》僅有原碑文抄本,但是同《國朝獻徵錄》《谷城山館文集》中所收錄的還有所差異,本人已經先後做過比較,再有就是《明實錄 嘉靖 隆慶 萬曆》以及《明史稿 石茂華傳》也可以彌補墓誌的不足。另外青州博物館存《董李墓志銘》、邢玠父親《邢鑌墓志銘》中分別記載了石茂華孫子、石愔次子石之柏娶董氏為妻,石愔娶邢玠女兒為妻。而王瀠的《石恂墓志銘》中寫石之柏娶他的女兒為妻,而且當時已經過繼給石恂為子。同時石氏歷代先賢的事跡多采自光緒《益都縣圖志》,石茂華在濬縣知縣任上治理黃河的事跡也為墓誌所不載,今從縣誌。另外鐘羽正的《崇雅堂集》中關於石茂華生母張氏以及妻子茂氏的行狀也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石茂華次妻梁氏的行狀、石岩的墓志銘則只存有目錄。

南門石氏歷代先賢

石茂華所在的青州南門石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祖上自石瑛開始就世代為官,到石茂華已經是第四代了。石氏祖居在今青州古城南門大街偶園以南,面北被南,今已無存。石茂華二子石恂、石愔曾經營曲徑假山花木,宴請賓客。偶園原為明代衡王府的東花園,衡王府被查抄後荒廢,清代馮溥將其改為偶園,石宅的一部分可能被偶園所並。
青州尚書里功德牌坊青州尚書里功德牌坊
石茂華的祖上是浙江紹興人,一世祖石廷秀、石廷貴於洪武三年(1370年)自浙江紹興府新昌縣遷來,這一年恰好山東都衛指揮使(即後來的山東都指揮使)葉大旺(葉旺)修南陽城,他們兄弟二人多半是作為壯丁來修城的。此兄弟二人在青州城西北五里的地方安家(今仰天山路與黑山路交叉口石家莊),後來石廷貴遷到青州府西的高苑縣,廷秀生子景文、景武、景遂,景文留居石家莊生四子。經過三代的經營,石家逐漸由清貧變得富裕起來。
石景文的四子石瑛字文玉,生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明代宗景泰年間因為選貢當上了澤州吏目,當因為樸直剛嚴,不諧於俗而引歸,石瑛便將家安在青州府的南門大街。他不僅在青州荒年施粥,全活甚眾,而且在病疫橫行的時候施捨棺材三百多副來安葬死去的鄉人,而且還資助十幾戶人結婚嫁娶。住在一條街上的人都對他既愛慕又敬畏。人們都說石家一門後來在官場上的興盛,都是因為他所積累的陰德。
石瑛的二兒子石銘在鄉試中中了第四名舉人,做到河間府通判。石銘有兩個兒子,長子石存仁是舉人,做到青縣知縣,石存仁的兒子石琚是舉人,石琚的兒子石繼節,石繼芳是同榜舉人;繼節做到汝寧府同知,繼節的兒子石岩是進士,做到棗強縣知縣;繼芳做到陝西副使,萬曆十五年在寧夏哮拜叛亂中同同鄉寧夏巡撫黨馨一起被害。
石瑛次子石存禮是弘治三年壬戌科進士,做到紹興府知府,後來辭官歸鄉後跟同鄉七人結海岱詩社,合成海岱七子,錄有《海岱會集》。存禮兒子石麒、石麟是貢生,石鳳是舉人,石鯨是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和石茂華同榜,人稱父子進士,做到戶科給事中。

石茂華經歷

石茂華,字君采,號毅庵。是石氏遷青州的第七代。他的父親石麒號富亭,嫡母公氏常年多病,而且無出,於是才另聘他的母親張氏。張氏是臨朐人,生四子,石茂華是長子。他少而岐嶷警敏,舉止端毅,偉然成人。讀書過目不忘,為文辭濡毫立就,他的祖父紹興公存禮心奇之。垂髫,補博士弟子。
石茂華像石茂華像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山東例開省試,石茂華中舉。1544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石茂華和自己的四叔石鯨一起考中了三甲進士。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至二十七年(1548年)任北直隸大名府濬縣知縣,宰三輔大邑,節浮摧奸,興學育才,不事鉤摘而能得情實。他邑有訟不決,請下濬治,莫不稱平。不久黃河泛濫,從淇門向東流過一百餘里,淹沒了民居和農田,於是石茂華派人築起堤壩進行防禦,人民的安全得以保障。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年任滿後,因為考成較好,入京為戶部主事,監督草場。當時大將軍鹹寧侯仇鸞佞幸嚴嵩被起用,他的下屬去領糧草的時候不遵守約束,被石茂華繩之以法,仇鸞因為心懷怨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仇鸞奉命出關攻打來犯的俺答汗,石茂華奉命監督糧草。但是他沒有出兵的意願,於是想要通過震懾石茂華來達到自解的目的,要求石茂華押運糧草先行。石茂華召集部下,整裝待發。仇鸞雖然很生氣,但是也無可奈可。撤軍之後,石茂華回到戶部主視奏草,受到當時的戶部尚書方鈍的器重和稱讚。在京的六年時間裡,石茂華又升遷為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石茂華被外任為南直隸揚州府知府。這個時候,江南倭寇嚴重,甚至越過淮河,江北也出現了騷動。石茂華拊循吏士,練簡土兵,為城守具甚設。不久嚴嵩幸臣趙文華奉命視師,各級官吏都爭相向其進行賄賂。趙文華以揚州是明朝的富裕地區為由,要求石茂華便宜發兵出城抵抗倭寇,想以此獲取賄賂。而石茂華以知府以守城為責任嚴詞拒絕,趙文華最終也無可奈何。之後,倭寇兩次進犯揚州府,都被石茂華擊敗,上倭寇首級數百顆,被朝廷嘉獎增加了一級俸祿。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石茂華被任命為山西按察副使,還沒有到任,就接到了父親去世的訊息,於是歸家守孝三年(實際為二十一個月)。揚州的百姓都遮道哭泣,石茂華離開後還對他的父親進行祭祀。
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茂華以原官改河南副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石茂華被擢升為陝西參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石茂華晉升為陝西按察使。
過了一個月,隆慶改元(1567年),石茂華加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官職,巡撫甘肅。石茂華還沒有到甘肅的時候,軍營中的士兵曾經以軍餉不及時發放而群起噪亂,石茂華到任後立刻殺死其中幾個為首的人,全軍都被威懾,甘願服從。之後俺答汗曾經入塞搶掠,被石茂華發兵擊敗。
曾經上言:“邊將怯於擊賊,巧於避法。而使者勘驗,往往略血戰之功,按損兵之罪,即勇敢至敗者亦復坐之,是教之避敵也。宜令今諸邊有摧鋒陷陣者,即亡失勿論。能拒之境外,與斬馘同,庶可作邊人之氣。”
又言:“今邊兵敢戰有功者,率被掠、來歸之人,不則諸將家健兒。以其諳賊情偽,又久歷戰陣,不畏鋒鏑也。宜別為一營,厚其廩糈,汰冗軍以贍之,俾為戰士倡。”朝廷都下詔通過。
在甘肅巡撫任上,石茂華又因為祖母劉氏去世,而回家丁憂。隆慶四年(1570年),俺答汗攻陷山西汾州、石州,山西陷入混亂。朝廷啟用石茂華以原官改山西巡撫。俺答汗入塞,準備襲擊長城重鎮老營堡,並且有堡內的士兵作為內應。石茂華命令副將郭琥以單兵進入老營堡,將內應的士兵抓到獄中。第二天,俺答汗來到老營堡外,發現城上已經插上了明朝的旗幟,只有頓足離開。
山西的外三關土地貧瘠,氣溫寒冷,不適合農業生產,當地曾經苦於糧食缺乏。石茂華乘內地有好收成,於是集資財買糧,通過閒暇時間運送到邊城。並且上書朝廷請年年如此,使得當地可以有數年的積糧。隆慶皇帝稱善,要求立刻施行。
隆慶五年(1571年),石茂華入京為兵部左侍郎,他所謀劃的事宜都起到關鍵性作用,被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博所倚重。萬曆元年(1573年),石茂華被任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秦塞延袤五千里,北與韃靼相連,西邊是諸羌部落,治理的難度比北邊還要嚴重。
當時俺答汗受封順義王,接受互市,塞上已經很少有警報傳來,可是延綏、寧夏兩鎮軍兵依舊入衛薊鎮。石茂華請求停止入衛,同時要求京城的軍隊進行更戍來提高戰鬥力,但是兵部沒有聽從。

河套諸部在延綏進行互市之後,對於在甘肅、寧夏塞外的部落,石茂華請求讓他們在中衛開市。不久河西諸番訴說寧夏鎮過遠不便互市,石茂華請求將互市地點轉移到甘肅鎮邊外;而占據松山的賓兔另外在莊浪地區每年開一小市。互市成功之後,西北亦沒有戰事,而諸部當時援引大同的舊例,來要求賜物。茂華諭以西北羸縮不同,與為期約,毋使越額而微結以恩,於是諸酋皆遵約束。
先是河、洮番賊為亂,攻陷了麻山關。又出掠階州,守備范延武被執,知州徐旭搜括民財將其贖回,隱匿不報。御史宋范於是彈劾巡撫郜光先以下官員的罪責,同時詞連石茂華。剛好石茂華也奏其事,皇帝下詔石茂華與郜光先俱奪俸三月,來抵范延武、徐旭的罪。石茂華於是進兵搜討,交有殺傷,不能大創賊。於是和陝西兵備副使劉伯燮計誘以撫賞,而潛師往擊,遂連破之,以捷聞。
但不久,賊復出掠,石茂華被彈劾,上書請求罷免,皇帝下詔挽留他。於是他再次督兵守剿,攻破數寨。兵部說諸番的形勢不能夠全部滅掉,應當捉住首亂的人。於是石茂華與巡撫董世彥且剿且撫,於是洮州境外生熟諸番七十餘族,畏威遠徙,納款歸降,諸番復靖。
萬曆五年(1577年)春,敘三鎮貢市功,有詔賜白金、文綺,進兵部尚書,開府如故。屬有國慶,得賜策書,大父、父鹹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大母劉、母公鹹贈夫人,而獨母張在堂,得生爵,為太夫人。不久以本官掌南京都察院事,被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所彈劾,說石茂華不任邊事,萬曆皇帝知道石茂華的才能沒有聽,但是石茂華堅請以母老歸養,得以致仕。
萬曆十一年(1583年)春,陳三謨因為是張居正的黨羽而獲罪,同時陝西督府闕額,秦隴大歉,朝議舉可任者,都推舉石茂華,因此復起石茂華總制三邊。石茂華以母老不想啟程,但在妻子茂氏和母親張氏的勸說下疾馳入關。
子恂,蔭生,官至石阡府知府。次子愔,字鐘歧,以蔭授戶部檢校,轉工部郎中。魏璫逼為繕私藏,愔不應。尋,昇平樂府知府。歲旱,百姓流離,愔至,多方賑濟,禱雨輒應。楚省礦徒,哨聚千餘,逼近富川。愔時署兵備,即選練將士,授方略,擒渠魁,散其黨羽,遠近以安。郡人為建生祠二:一在江岸,一在北山之竹林,俎豆不衰。
當時陝西餓殍載道,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而石茂華素著恩信,軍民聽說他到任之後,都一起跪在路上相迎。石茂華心傷之,日夜露禱,為秦民請命,天果大雨。同時上書朝廷救荒事宜,請減免賦稅和徭役,廣發倉庫中的糧食來進行賑災,救活了數萬百姓。石茂華到陝西六個月,在記憶體撫百姓,在外治理兵食,因為積勞成疾,而嘔血亡于軍中,諸邊將吏莫不流涕。
他的堂弟石繼芳這個時候恰好在戶部郎中任上,也替石茂華的夫人上書朝廷,萬曆皇帝要求下禮部官議,以石茂華砥節礪行,竭誠死官,詔賜祭二壇。贈太子少保,謚曰恭襄,並且遣使主持他的葬事。

為其寫墓志銘的于慎行說他:
公為人修飭嚴恪,容貌甚莊,不輕語笑。至有所裁斷,片言微中,大事立決。其區處政務,老成周慎,度不百全,不肯妄發,發輒至當。公平生清慎自持,不越檢押,在位四十餘年,始終一節。家資不稱其官,里人信焉,繼而鹹欷歔悲之。諸石氏皆用清謹立節,有古萬石君家風。於是海岱河濟之間稱名族鼎甲,必曰石氏雲。

石茂華後代

石茂華生於嘉靖壬午(1522年)七月九日,死於萬曆癸未(1583年)十月二十六日,得年六十二歲。配茂氏,是長洲丞茂德的女兒,累封夫人。生有兩個兒子,長子石恂是官生,娶了大同知府高薦的女兒;次子石愔,娶了時為陝西參政的邢玠的女兒。
在《石恂墓志銘》中石恂妻子高氏生子石之璧,但是早卒,妻子高氏也早早過世,石恂就沒有再娶。一開始石恂先過繼族子石之桐,娶馮氏生子石庸,但石之桐因為與自己性格不和,遣其歸家。後來過繼自己兄弟石愔的次子石之柏,娶了王瀠的女兒。石之柏早先娶董李的孫女,可能已經早已過世。
根據新修的《南門石氏家譜》石之柏的兒子石進,生於順治三年,後來遷到城東二十里的大關營村居住。

墓志銘文:

此銘文為石茂華原墓誌中的銘文,墓誌作為參考文獻,就不再托出。銘文為《國朝獻徵錄》中所不載,而抄本中錯誤又比較多,這是從《谷城山館文集》中所摘錄的,根據轉韻為每段三句。
銘曰:
維負海之國,大宗有赫,世胤其德;
天篤佑明。昭登鉅卿,丕顯有聲。
肇自浚郊,民歌且謠, 晉於天朝;
出營四方。有紀有綱,厥績用彰。
惟兼開府,再鉞西土。膏流如雨,
如雨如霆。氐羌震驚,大方以寧。
勤哉公乎,王事拮据。盡瘁以殂,
帝圖乃庸。錫恩則豐,嘉號顯融。
膴膴丘原,壤墳且堅,玄官考焉;
石尺有咫,藏諸萬祀,其文則史。

墓前工部照會

此工部照會載於光緒《益都縣圖志》金石記附錄。

石恭襄墓前勒工部照會一通雲:

工部為懇乞天恩,俯查軍功,賜給恤典,以勵邊臣事。書填尺字一千九百五號。勘合照會山東布政司,仰比號相同,照依後開事件,作速完報施行。須至照會者計開一件,前事屯田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連送該本部題本司案,呈奉本部,送準禮部咨。
該本部題稱:原任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石茂華,在任病故,伊妻夫人茂氏奏乞祭葬、贈謚等因。除贈官、祿蔭移咨吏、兵二部酌議外,合照例與祭二壇,並與造葬。恭侯命下,行翰林院撰祭文,山東布政司轉屬支給官錢,買辦祭物香燭紙,就遣本布政司堂上官致祭,工部差官造墳安葬。
及照本官夙抱忠悃,雅負才名。揚歷邊疆,隨時樹修繕之績;經略番虜,所在收撫剿之勛。奉新命而區畫益詳,賑窮氓而焦勞獨切。盡瘁所事,卒殞於官。應否賜謚,臣等未敢擅擬,伏乞聖明裁定等因,覆題奉聖旨:“是準照例,與祭葬,還與他謚,欽此欽遵。”咨部送司查得,先該本部為審時省禮,以寬民力事。議得病故大臣,照依今定後開價值,轉行有司措辦。給付喪家自行造葬,不必差官。中間果有功德昭彰,聞望素著,公私無過;或曾歷邊務,建立奇功;及經帷纂修,效勞年久,此等官員,合照舊例,差官造葬,俱聽本部臨時勘酌,奏請定奪等題。奉武宗皇帝聖旨:“是造墳開壙工料價銀則例,都準擬行,欽此。”已經通行,欽遵在卷。
今該前因,通查案呈到部,看得原任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石茂華,在任病故。系二品文官,造墳工料合給全價,及照本官性本忠貞,猷兼文武。曹郎著水櫱之聲,岳牧表旬宣之績。一撫重鎮,居然千里千城;再秉節鋮,允矣三邊鎖鑰。尊俎收折衝之效,金湯樹屏翰之勛。賑恤心勞,擘畫力瘁。所有差官造墳,於例實為允宜。查得本部司屬官員,見今各有差占,不敷委用。行準中書科手本,開送中書舍人董國光前來,堪以差委,恭侯命下。本部照例給批定限,仍行兵部應付本官,前去山東布政司,比號相同,著落當該官吏,照依後開定擬價值,行屬派辦。該布政司仍委堂上官一員,會同本部委官,前去造墳處所,依式督理。造葬畢日,備將用過工料、夫匠價銀數目造冊奏繳,仍具數呈部查考等因。
萬曆十二年六月初一日,太子少保、本部尚書楊博等具題。
初三日,奉聖旨:“是,欽此欽遵。”擬合就行。為此具連送該司,仰行山東布政司著落當該官吏,照依本部題奉,欽依內事理,欽遵施行。計開原任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石茂華在任病故,系二品文官,造墳工料合給全價。該銀二百五十兩;夫匠一百五十名,每名出銀一兩,通共該銀四百兩整。又諭祭碑於祭文後開列祭品雲,豬一口、羊一羫、饅頭五分、粉湯五分、果子五分、按酒五盤、鳳雞一隻、炸骨一塊、炸魚一尾、酥餅酥飠定雞湯一分,魚湯一分、降真香一炷、油燭一封、焚祝紙一百張、細酒二瓶。備錄之,足征當時故實也。

追贈文

載於明末清初錢謙益的《牧齋初學集》卷九十三 外製三 下葬文。
惟爾望茂宮僚,勞深講幄。寵數追錫,日月有時。爾尚收斂營魂,追趨弓劍。其從與享,長侍先皇。居此幽宮,庶幾不朽。
(原任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恭襄石茂華追贈資德大夫)
制曰:閥閱在朝,永念鼎鐘之績;羽書旁午,式勤鼙鼓之思。無競惟人,逝者可作。眷言舊烈,敢告治庭。具官石茂華,志慮忠純,材術膚敏。踐更中外,歷著風猷。蹴島寇於維揚,捍強胡於汾石。入登樞貳,籌邊屏幛之間;出總元戎。宣威區落之外。上首虜者二十餘章,懾羌夷者七十一族。再臨秦、隴,俄然星隕於營中;一望節旄,尚爾風驚於塞上。睹茲鈴索之警,視彼冊府之勛;矧予將帥之臣,亦有箕裘之胤。乃以覃恩,追贈爾資德大夫,錫之誥命。於戲!肆承平之日久,致戎索之漸隳。黑水、白山,尚留殘孽;旄頭畢口,未斷夷氛。起冢象祁連,猶恨匈奴之未滅;將星高太白,誰當長子之帥師?推九原猶視之忠,稱一人拊髀之意。惟靈不昧,服我訓辭。
(中間其他人的與南門石氏無關,故省略)
自兩制專屬館閣,而贈祭誥文及武官恩命誥敕房辦事者,據為職掌。天啟元年,余當外製,中書撰馮庶子贈官誥,鄙俚不典,有“抱明月而長終”之語,余信筆為改竄。自後大臣子弟,欲表章先德,相率來請,余受其辭而卻其幣。中書恚余侵官,往訴於中堂。中堂唯唯,余不與置辨也。迨今上初,褒贈應山諸公制詞,皆出詞林,歷數年而吾邑許祭酒以撰高忠憲制左官。蓋中書抉摘其制語,獻之韓城,藉手以報東門之役。韓城喜於斥許,初不問故事云何,而許亦未悉余之為始禍也。穆廟初,高文襄當國,歸熙甫以仆丞管制敕,一時贈祭文爾雅可觀。厥後辦事者多用乙科闌入,閣中亦視為故紙,不復簡括。制詞日陋,王言日輕。間與諸老言之,相視目笑而已。於乎!亦可為一慨也。
壬午長至後五日記。(此年為1642年,即崇禎十五年。長至即夏至。)

南門石氏先賢葬地

南門石氏一世祖石廷秀葬城西北五里石家莊。
河間通判石銘墓在城南。(應為石氏祖塋今南門外西南部角樓村)
紹興府知府石存禮墓在城西南三里。
戶科給事中石鯨墓在城南二里。
贈太子少保、謚恭襄石茂華墓 在古西關外。(墓碑,附《金石志》卷末。)
隨葬的還有長子石恂,兼長孫石之璧
汝寧府同知石繼節墓在城北二里。
陝西副使石繼芳墓在城北二里。
棗強縣知縣石岩墓在駝山北麓。

石茂華的作品

文獻

《毅庵總督陝西奏議》一書,計十三卷,十三冊,書所錄皆為石茂華於萬曆元年九月至四年十二月總督陝西三邊時所上各奏議,總共約一百四十餘篇。書刻於明萬曆五年,即石茂華離陝西三邊總督之任後所刻。書首有萬曆四年丙子冬十月既望劉伯燮所撰序,又有萬曆五年丁丑孟冬朔李維楨所撰序。
《遠夷謝恩求貢事》一文中有關於“牙坎兒”的記載,今稱之坎兒井。

詩歌

今詩歌存錄不多,僅傳四首。
閱邊靖遠
黃沙磧里見孤城,濯濯川原鮮耨耕。
障接烏蘭寒氣迥,河涌積石暮雲橫。
昔年牧馬來貔帳,今日籌邊厚甲兵。
入夜笳聲遙對酒,遐陬不禁月華明。
鎮邊樓
高樓雄峙鎮孤城,鎖鑰北門障玉京。
眼底河山猶是舊,當窗風景別開生。
廟堂剩有籌邊策,軍士自無出塞情。
一度登臨一寄頌,盛朝帶礪鞏平城。
駐節乾鹽地
道路何傾側,僕夫苦難馳。
山盡利平礦,遙見古鹽池。
中塗積行潦,南風胡不吹。
高台存舊址,短牆委水立。
經營自何代,雲是宋人遺。
城毀桓相共,達者能解問。
躊躇策馬去,青草自漓漓。
九月九日登長城關
朔風萬里入衣多,嘹嚦寒空一雁過。
魚澤灘頭嘶獵馬,省嵬城畔看黃河。
香醪欲醉茱萸節,壯志還為出塞歌。
騁望因高雲外盡,鄉關回首愧煙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