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榕(中藥)

石榕(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榕,中藥名。為苦苣科植物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acuminatusWall. ex A. DC.的全草。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寧心、養肝、止咳、止痛之功效。用於神經衰弱,慢性肝炎,咳嗽,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榕
  • 別稱:大葉榕藤、石壁風、牛奶樹、白背風、石難風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苦苣苔科
  • :芒毛苣苔屬
  • :芒毛苣苔
  • 分布區域: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 採集時間:全年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性平。

功效

寧心、養肝、止咳、止痛。

主治

用於神經衰弱,慢性肝炎,咳嗽,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全草15-30g;或浸酒。外用:葉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陰乾。

形態特性

附生小灌木。莖長約90厘米,無毛,常多分枝;枝條對生,灰色或灰白色。葉對生,無毛;葉片薄紙質,長圓形、橢圓形或狹倒披針形,長4.5-9厘米,寬1.7-3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全緣,側脈每側約5條,纖細,不太明顯;葉柄長2-6毫米。花序生莖頂部葉腋,有1-3朵花;花序梗長0.8-3厘米,無毛;苞片對生,寬卵形,長3-9毫米,寬4-10毫米,頂端鈍或圓形,無毛;花梗長約10毫米,無毛。花萼長2.5-7毫米,無毛,5裂至基部,裂片狹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寬2-3毫米,頂端鈍或圓形。花冠紅色,長1.5-2.2厘米,外面無毛,內面在口部及下唇基部有短柔毛;筒長8-16毫米,口部直徑5-6毫米;上唇長4-6毫米,2裂,下唇稍長,3裂,裂片狹卵形。雄蕊伸出,花絲著生於花冠筒中部稍下處,長1.2-2.2厘米,下部及頂部有稀疏短腺毛,花葯長1.5-2毫米,無毛;退化雄蕊絲形,長1.2-2毫米,無毛。花盤環形,高約1.2毫米。雌蕊線形,長1.6-2厘米,無毛。蒴果線形,長6.5-9.8厘米,無毛。種子狹長圓形,長約0.6毫米,每端各有1條長1.5-4毫米的毛。花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300m的山谷林中樹上或溪邊石上。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廣西民族藥簡編》:“葉搗爛敷患處治跌打、刀傷、骨折。全草治咳嗽,身體虛弱,風濕骨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