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區(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石景山區(北京石景山)

石景山(北京石景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景山區,隸屬於北京市,是北京六個主城區之一。地處北京西部,位於長安街西段,最東端距距天安門14千米,總面積84平方千米。

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歷史文化重鎮。區域內山地面積占23%,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7.09%。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達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區首位,是北京市城區中山林資源最豐富、綠化覆蓋率最高、人均擁有公共綠地最多的地區,2016年石景山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區。

2018年,石景山區下轄9個街道,常住人口59.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84.6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6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23.6億元,三次產業構成為27.5:72.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9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景山區
  • 外文名稱:Shijingshan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北京市
  • 下轄地區:9個街道
  • 政府駐地:石景山路18號
  • 電話區號:010
  • 郵政區碼:100043
  • 地理位置:長安街西段
  • 面積:84平方千米
  • 人口:59.0萬(2018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靈光寺,八角森林公園,法海寺,雲岡森林公園
  • 火車站三家店站
  • 行政區劃代碼:110107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人口,政治,區委,區政府,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前11世紀中葉,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封帝堯之後於薊,都城薊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封召公爽於燕,都城在今房山區董家林一帶。石景山地區屬薊國地。後薊國衰落,約西周末年被燕國兼併,燕遷都薊城。石景山地區屬燕國都邑地。
春秋戰國,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兵攻占燕都薊城。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廢止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石景山地區屬廣陽郡薊城薊縣地。
西漢,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西漢實行郡、國並立制度。石景山地區屬燕國薊城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漢武帝廢燕國置“燕郡”。地屬燕郡薊城地。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劉旦為燕王,燕郡復稱燕國。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漢始設十三州部。石景山地區屬幽州燕國薊城地。元鳳元年(前80年),燕王劉旦謀反失敗自殺,改燕國為“廣陽郡”。石景山地區屬廣陽郡薊城地。本始元年(前73年),改廣陽郡為“廣陽國”。地屬廣陽國薊城地。王莽新朝元年(9年),廢廣陽國設廣陽郡(曾改名廣有)。石景山地區屬幽州廣有郡伐戎縣地。
東漢,形成州一郡(國)一縣三級政區,建武二年(26年),復置廣陽國。地屬廣陽國薊縣地。建武十三年(37年),廢廣陽國並人上谷郡。地屬上谷郡薊縣地。永平八年(65年),恢復廣陽郡。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州並人冀州。地屬冀州廣陽郡薊縣地;不久,幽州復置。石景山地區屬幽州廣陽郡薊縣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實行州一郡一縣三級制度,前後雖有幽州燕郡、燕國等稱謂變化,石景山地區始終為薊縣轄地。
隋開皇元年(581年),隋取代北周,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州一縣二級制度,石景山地區屬幽州薊縣地。大業三年(607年),廢幽州置“涿郡”。地屬涿郡薊縣地。
唐初,武德元年(618年),廢涿郡,復置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石景山地區屬河北道幽州地。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劃全國為十五道,開始形成道一州一縣三級政區。地屬河北道幽州薊縣地。天寶元年(742年),幽州改稱“范陽郡”,析薊縣置廣平、廣寧二縣。地屬河北道範陽郡廣平縣地。天寶三年(744年),撤廣平、廣寧復並薊縣。至德元年(756年),於薊縣西置廣平縣。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范陽郡為幽州。石景山地區屬河北道幽州廣平縣地。大曆三年(768年),改幽州為“范陽府”,地屬范陽府廣平縣地。建中二年(781年),設幽都縣。地屬范陽府幽都縣地。唐末,廣平縣廢,後在幽州(唐代稱薊城為幽州)城西設玉河縣。石景山地區屬范陽府幽都縣、玉河縣地。
五代時期,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為報答契丹援立之助,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石景山地區屬幽都縣、玉河縣地。
契丹天顯十一年(936年)末,契丹進占幽雲十六州。遼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設南京道,同時改國號為“遼”。遼實行道一府一州一縣四級政區,南京道下轄幽都府。石景山地區屬南京道幽都府幽都縣、玉河縣地。開泰元年(1012年),幽都府改稱“析津府”,幽都縣改稱“宛平縣”。地屬南京道析津府宛平縣、玉河縣地。金天輔六年(1122年)底,金攻占南京。翌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北宋接管,改燕京為“燕山府”,析津府改為“燕山府路”。石景山地區屬燕山府燕山府路宛平縣、玉河縣地。金天會三年(1125年)年底,金國奪占宋燕山府,恢復燕京和析津府,並置燕京路。天眷元年(1138年),廢玉河縣,轄地並人宛平縣。石景山地區屬燕京路析津府宛平縣地。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詔遷都燕京。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改燕京為“中都”,析津府改為“永安府”(翌年又改為“大興府”),燕京路改稱“中都路”。石景山地區屬中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軍攻占金中都,將中都改稱燕京,中都路改稱燕京路。石景山地區屬燕京路大興府宛平縣地。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為中都,燕京路改稱中都路。地屬中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翌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中都路改稱“大都路”。石景山地區屬大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占大都城,將大都路改為“北平府”,十月,北平府隸山東行省。翌年三月,設北平行省,北平府隸北平行省。石景山地區屬北平行省北平府宛平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地屬順天府宛平縣地。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軍攻占北京。石景山地區屬順天府宛平縣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順天府轄域內設東、南、西、北四路廳。石景山地區屬西路廳宛平縣地。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4月2日,臨時參議院決定以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石景山地區屬順天府宛平縣地。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10月5日,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地屬京兆地方宛平縣。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京師警察廳在近郊設東、南、西、北郊四個警區,石景山地區歸西郊警署管理。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當時,北洋政府仍設在北京,統治北方地區。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6日,北伐軍進占北京。6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直隸省改名“河北省”,將原京兆地區各縣併入河北省;北京改名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10月30日,行政院確定北平特別市區域,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特別市西郊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地。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設立市轄區,將全市分為15個區。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十三區(西郊區)正式成立。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特別市十三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地。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12月14日,日軍扶植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翌年4月17日改北平為北京。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偽河北省公署劃全省為4個“道”,宛平縣分屬“津海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改為8個道,宛平縣分屬“燕京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成立,臨時政府改組為“華北政務委員會”。9月,偽“公署”廢除以數字命名的市轄區為內、外城郊排序,4個郊區改稱東郊、南郊、西郊、北郊。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京市西郊區、南部屬河北省燕京道宛平縣地。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各級偽政權垮台,北京恢復北平名稱。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復以數字命名市轄區,共16個區,西郊區定名為“十五區”。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市十五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北平市警察局將4個郊區分局調整為8個,稱郊一至郊八分局。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將十三至十六4個區調整為8個區,稱十三至二十區,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十七區;當時,郊區各區按警察分局的順序習稱為郊一至郊八區。故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市郊五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將石景山地區劃為北平市;二十七區,為石景山區獨立建置之始。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下旬,北平市第二十七區人民政府成立,區政府設在北辛安大街。5月,市政府批准,田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三家店等地劃歸二十七區管轄,轄區面積由31.25平方千米增加到99平方千米。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1日,北平市第二十七區改稱北平市第十九區,轄域不變。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自8月1日起,第十九區改稱第十五區,轄域不變。
1951年4月7日,根據北京市郊區委員會決定,第十三區(今海淀區)所轄東楊坨村地區劃歸第十五區管轄,轄區面積增加到124平方千米。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第十五區所轄三家店、東楊坨、五里坨、黑石頭等村劃歸京西礦區管轄,第十五區改稱石景山區。區政府設在北辛安和平街3號。轄區面積61平方千米。
1954年5月,北辛安鎮建置撤銷。
1956年3月17日,市政府將京西礦區所轄五里坨鄉、黑石頭鄉、高井鄉和海淀區所轄八大處鄉劃歸石景山區。
1958年5月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石景山區,原轄區大部併入豐臺區,田村、西黃村鄉劃歸海淀區,五里坨鄉劃歸門頭溝區
1963年7月8日,北京市人委報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石景山辦事處,為市人委派出機構。
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決定,石景山辦事處改名為石景山區,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劃歸石景山區管轄。
1978年,區委、區革委會機關從北辛安和平街3號遷址石景山路35號。
1980年12月24日—29日,石景山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撤銷區革命委員會,恢復區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2年,撤銷宛平縣,成立豐臺區、南范區、石景山區,隸北京市。
1958年,南苑區、石景山區大都併入豐臺區。
1963年,石景山區從豐臺區分出成立石景山辦事處,1967年建為石景山區。豐臺區人民政府駐豐臺鎮
2005年,石景山區轄9個街道:魯谷街道、八寶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蘋果園街道、金頂街街道、廣寧街道、五里坨街道。共有133個社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石景山區下轄9個街道。石景山人民政府駐石景山路18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110107001000
八寶山街道辦事處
110107002000
老山街道辦事處
110107003000
八角街道辦事處
110107004000
古城街道辦事處
110107005000
蘋果園街道辦事處
110107006000
金頂街街道辦事處
110107009000
廣寧街道辦事處
110107010000
五里坨街道辦事處
110107011000
魯谷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景山區是北京市轄區之一,位於北京市西部。地處北緯39°53′—39°59′,東經116°07′—116°14′。轄區東西寬約12.25千米,南北長約13千米,總面積84千米。東抵玉泉路,與海淀區相連;南至張儀村,與豐臺區接壤;西瀕永定河,與門頭溝區相鄰;北倚克勤峪(曾稱薦福山),與海淀區搭界。距天安門廣場16千米。

地形地貌

石景山區位於北京市城區西部,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連綿起伏的山地,屬太行山北端余脈向平原的延伸部分,有克勤峪(曾稱薦福山)、天泰山、翠微山、青龍山、虎頭山等山峰40餘座。山區約占全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中部和南部為永定河沖積形成的微傾斜平原,有海拔200米以下的石景山、金頂山、老山、八寶山等殘丘橫亘其間。最高處為北部的克勤峪,海拔797.6米,最低處為東部石槽東南的農田,海拔僅為58.1米。

氣候特徵

石景山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73.11毫米,是華北地區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之一。

人口

截至2018年末,石景山區常住人口59.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15.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5.8%。常住人口出生率6.82‰,死亡率6.78‰,自然增長率0.04‰。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881人,比上年末減少257人。

政治

區委

於長輝:區委書記
陳之常: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
田利躍:區委副書記,區委黨校(行政學院)校(院)長(兼)
柯永果: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區長
郭鵬: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
富大鵬: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晉秋紅: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肖平: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區委城管工委書記,區西建辦主任,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兼)
姚茂文: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鄧曉兵:區委常委、武裝部部長

區政府

陳之常: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
柯永果: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區長
肖平: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區委城管工委書記,區西建辦主任,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兼)
亢軍: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區公安分局黨委書記、局長,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兼)
陳婷婷: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左小兵:區政府副區長
周西松: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生效友: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掛職)
楊宏偉: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掛職)
(截至2019年初)

經濟

綜述

2018年,石景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8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61億元,下降1.0%;第三產業增加值423.6億元,增長10.3%。三次產業構成為27.5:72.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9萬元。全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97億元,增長4.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1%;金融業實現增加值54.6億元,增長8.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3.6億元,增長19.0%,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9.2%。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石景山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1%。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51.5%;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8%。
財稅收支
2018年,石景山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增值稅24.1億元,增長7.9%;企業所得稅11.2億元,增長2.0%。
2018年,石景山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4.6億元,比上年增長26.3%。其中,用於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和城鄉社區的支出分別增長66.5%和81.5%。
人民生活
2018年,石景山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1244元,比上年增長7.8%。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43286元,比上年增長6.2%。

第一產業

石景山區為北京市中心城區,故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石景山區實現工業增加值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4.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8.8億元,比上年下降5.8%。實現銷售產值209.6億元,下降5.9%。其中,出口交貨值3.3億元,下降39.2%。
建築業
2018年,石景山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不合勞務分包企業)84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19.9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在北京市完成121.3億元,下降10.0%;在外省完成398.6億元,增長18.3%。本年新簽契約額903.2億元,增長44.1%。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石景山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2.4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69.8億元,增長2.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6.4%。全區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98.8億元,增長14.9%。
對外經濟
2018年,石景山區進出口總值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5%。其中,出口6億美元,增長95.6%;進口3.8億美元,增長31.2%。
房地產業
2018年,石景山區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30.2%。年末全區房屋施工面積346.5萬平萬米,比上年末下降9.5%;全年房屋竣工面積19.2萬平方米,下降68.7%。新開工、籌建各類保障性住房3433套,竣工1540套。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石景山區中資銀行人民幣存款餘額20791億元,比年初增加209.9億元。年末全區中資銀行人民幣貸款餘額917.6億元,比年初增加27.4億元。全年規模以上金融業企業買現收入699.6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實現利潤總額347.4億元,比上年增長7.7%。

交通運輸

石景山區境內長安街延長線、蓮石路、阜石路三條東西走向的主幹道與五環路、四環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20餘條公交線路穿越石景山區。捷運一號線連線捷運二號線、五號線等城市軌道交通路線。到中關村核心區20分鐘,到CBD商務區30分鐘,到首都機場40分鐘。
一號線捷運橫貫石景山區;運營在長安街、阜石路、石門路等北京主要公交線路728、337、347、354、370、598、389、941、336、318及在區內運行的公交線路交叉成網。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石景山區全區有幼稚園36所,國小33所,普通中學22所(其中示範高中1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高等院校4所。2017年全區高考本科上線率達到96.4%。組建2個教育集團,形成“四橫八縱”教育集群化發展格局,新增5所幼稚園、學前教育學位1500個。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石景山區有被列為二級甲等醫院的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和三級綜合醫院——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等,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

勞動就業

截至2018年末,石景山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2%,比上年末下降0.24%。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石景山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人數分別為46.1萬人、30.3萬人和28.5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2.0萬人、1.6萬人和2.1萬人。

環境保護

2018年,石景山區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值分別為53微克/立方米和79微克/立方米,分別下降13.1%和12.2%。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值分別為48微克/立方米和6微克/立方米,分別下降5.9%和33.3%。

風景名勝

石景山區蘊藏著眾多人文名勝。釋迦牟尼炅牙舍利珍藏於靈光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明代壁畫精品的法海寺,八寶山革命公墓、明代宦官田義墓和寶勝仙橋、萬善橋、慈善寺、雙泉寺、承恩寺等均位於石景山區。
石景山區(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天泰山天泰山位於石景山區西北部,香山公園西南。北至海淀區掛甲塔,南至雙泉寺,西至五府莊、潭峪,東至南北馬場。主峰海拔430.8米。因主峰西有平台一處,曰天台,山因名天台山,亦作天太山、天泰山。天台處有明清古剎慈善寺,亦稱天台寺。舊時每年三月十八日開廟。寺內中路大悲殿正中原供金漆木雕觀音像,兩旁有碧霞元君等8尊塑像,這種佛、道共進一堂的現象,在京郊較為罕見。後殿供肉身坐化和尚,俗稱魔王菩薩和尚,相傳即清世祖順治帝。民國六年(1917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兩次住在天泰山慈善寺,留下“勤儉為寶”、“真吃苦”、“耕讀”、“淡泊”等重要石刻。慈善寺為區級保護文物。
石景山區(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翠微山翠微山位於石景山區與海淀區交界處。東南距市中心約20千米。海拔387米,為香峪大梁東南坡的山峰之一,北與香山遙相對應。山勢和緩,原名平坡山,因唐建平坡寺得名;明洪熙初年(1425年)改叫翠微山。南麓多古寺,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底、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等依山而建,合稱八大處,為京郊著名遊覽區。西南山麓還有明建法海寺。
石景山區(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石景山石景山位於石景山區西部。為西山山前的侵蝕殘丘,地勢和緩,海拔184米。歷史上為永定河河防要地。自元代以來,在此修堤防水。1949年以來,先後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廳水庫及引水渠。東南山麓一帶,建有石景山發電總廠和首都鋼鐵公司。
石景山區(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蓮花河蓮花河發源於石景山區石槽,流經蓮花池。蓮花池以上稱新開渠。原在鴨子橋入南護城河,1951年治理後改在萬泉寺東入涼水河。全長4.2千米,底寬16—20米。主要支流有新開渠、水衙溝。水源原主要出自蓮花池泉水,後被新開渠石景山工業廢水所代替。古稱洗馬溝。
石景山區(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法海寺法海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京西翠微山南麓、駝鈴古道首驛模式口村。寺廟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四年後建成(1443年),明英宗朱祁鎮欽賜額曰“法海禪寺”。法海寺的鎮寺之寶是大雄寶殿內保存完整的十鋪明代壁畫,面積236.7平方米,由15位宮廷畫師精心繪製而成,堪稱中國明代壁畫之最,是元明清以來現存少有的宮廷畫師作品,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