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飾主義的藝術

矯飾主義的藝術

矯飾主義﹝Mannerism﹞夾在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之間,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流派。在視覺藝術當中,矯飾主義所指的是在歐洲的繪畫、雕塑、建築上所呈現的一種極度明顯的風格,特別是在義大利,其時期大約是在 1520 年至 1600 年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矯飾主義的藝術
  • 外文名:Mannerism
  • 時期:1520 年至 1600 年之間
  • 重要畫家:彭托莫、科雷吉歐、巴米加尼諾等
  • 特徵:誇張巧妙和充滿目的性的複雜感
簡介,重要畫家,

簡介

矯飾主義的藝術(Mannerism)
拉斐爾在 1520 年藝術事業正達顛峰之際驟然逝世,然後羅馬在 1527 年被外敵劫掠,接著義大利的政治、經濟一落千丈。雖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長壽,能夠一直活到十六世紀中末期,但是大環境的改變使藝術人才凋零,文藝復興可以說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於是西方藝術的發展逐漸走入另一方向,即巴洛克風格
而矯飾主義的特徵包含了誇張、巧妙、和充滿目的性的一種複雜感。藝術學家在十七和十八世紀時研究這時期的藝術特徵,把那種畫面張力和人體扭曲拉長的表現視為文藝復興漸走下坡的徵象,並以一種蔑視的態度稱這種藝術發展為「矯飾藝術」﹝Mannerism﹞。這個名詞來自義大利文「方法」﹝di Maniera﹞這個字,在中文翻譯上不太容易,因為「矯飾」這兩個字很容易引起人的負面聯想。它象徵手工的表現若多於觀察和思考的研究是一種藝術的衰敗。這種看法從文藝復興盛期之後,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並且將它歸咎於藝術家過度模仿米開蘭基羅而產生的。
事實上,米開朗基羅的中年以後對於文藝復興太過均衡、和諧的古典風格並不滿意。他追求更多肢體動作上的變化,誇大情緒的反應,使人物的身體產生更多律動感,也產生更多表情。由於米開朗基羅這種對外在形式的誇張表現方式,使他的後期作品被指稱為有「矯飾主義」的傾向。
由於二十世紀初,藝術發生革命性的發展,這種被蔑視了三百多年的藝術形式,才開始受到重視而獲得正面的評價。藝術學家發現這類畫家,企圖反抗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所表現的藝術原則,其精神與勇氣和二十世紀反叛性藝術家具有很多相近之處。

重要畫家

矯飾主義的重要畫家包括彭托莫﹝Jacopo Pontormo﹞、科雷吉歐﹝Antonio Allegri﹞、巴米加尼諾﹝Girolamo Francesco Maria Mazzola﹞、布隆津諾﹝Agnolo Bronzino﹞、丁托列多﹝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維諾內些﹝Paolo Veronese﹞、葛雷柯﹝El Grec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