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紅子根(矮紅子)

地紅子根

矮紅子一般指本詞條

地紅子根,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Perpusillus Schneid.的根。分布於陝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除濕,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痢疾,白帶,吐血,痛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紅子根
  • 別稱:地紅子、矮紅子、小葉平枝栒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栒子屬
  • :小葉平枝栒子
  • 分布區域:陝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可采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酸、澀,性涼。有小毒。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清熱,除濕,止血,止痛。

主治

痢疾,白帶,吐血,痛經。

相關配伍

1、治下痢腹痛:地紅子根15g,硃砂蓮9g,吳萸子、銀花各3g。煎水服。每日服3次,每次半碗。嘔吐者加藿香3g。(《貴州民間藥物》)
2、治紅痢:地紅子根30g,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3、治吐血:地紅子根60g,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

有小毒,內服不可過量,或嚴格遵醫囑服。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除去莖枝及鬚根,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小葉平枝栒子,又名小葉刺木、紅地子、矮紅子。落葉或半常綠平鋪灌木,高不超過50cm。小枝圓柱形,黑褐色。葉互生;葉柄極短,被柔毛;托葉鑽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寬楔橢圓形,較小,長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疏平貼柔毛。花1-2朵;萼筒鐘狀,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圓鈍,粉紅色;雄蕊短於花瓣;花柱離生,短於雄蕊。果實橢圓形,長5-6mm。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2400m的山岩上或山坡多石地。分布陝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清熱,除濕。治下痢腹痛,紅痢,止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