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漢語名詞)

短兵(漢語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短兵在中國文化當中是對尺寸較短的冷兵器,如短刀、劍等的統稱。在現當代中國,“短兵”除具有其傳統意義外,還特指一種新發展起來的類似擊劍和劍道的運動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兵
  • 外文名:short weapons
  • 注音:duǎn bīng
  • 釋義:刀劍等短武器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基本含義,圖書名稱,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其它相關,短兵歷史,戰架,攻擊,防守,距離防守,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語】:短兵 (short weapons)
【注音】:duǎn bīng
釋義】:1.刀劍等短武器。 2.持短兵器的士兵。
語出】:
(1)指刀劍等短兵器。
《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榖兮短兵接。”
《史記·匈奴列傳》:“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2)指持刀劍的士兵。
《商君書·境內》:“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

詳細釋義

1. 刀劍等短武器。
《管子·參患》:“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實。”《史記·匈奴列傳》:“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馬侍中》:“﹝夜叉﹞衣豹皮褌,攜短兵,直入室來。”《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王翦驅壯士分為左右二隊,各持短兵,大呼突入其陣。”《紅樓夢》第一一一回:“那些賊見是一人,越發不理論了,便用短兵抵住。”
2. 持短兵器的士兵。
《商君書·境內》:“五百主,短兵五十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里,合短兵,殺折蘭王。” 清 趙翼《題閻典史祠》詩:“鐵騎平明滿街市,短兵巷戰血尺深。”

基本含義

短兵,是中國武術兵刃中以,劍,刀為代表的短兵器的總稱。它是兩兵相交,相較,相抗,擊刺,相搏的對抗格鬥武術形式,而非劍,刀術套路演練和套路競技的形式。在中國漫長的武術史,劍刀史上,自近代火藥武器的廣泛套用以來,熱兵器逐漸取代了冷兵器在兵事和武備上的作用,武術以及武術中的各類兵刃,其對抗,格鬥,斬擊的轎藝作用,在逐漸地衰微和消弱,於是其技法上的演練,有向武藝美化,表演化的形態發展趨勢。即使是十分傳統的武術流派,拳種,雖在傳授上重技擊,言實戰,講用法,但在實質上卻少檢驗和校正實用技法的手段,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一些優秀的技能,招式,因缺少驗證的方法和機遇,而難以辨別其技法,招式的質地。

圖書名稱

內容簡介

中國短兵》是馬賢達編輯的一本書籍。馬賢達,1932年生人,武術教授,武術教育家,中國首批國家級裁判,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當代著名權威之一。中國著名武術流派“通備”武學的當代宗師,掌門人。其為武術世家出身,其家族六代傳襲和研練武術,為中國武壇望族。回族,祖籍河北省滄州。《中國短兵》一書中所說“短兵”較技形式,並非新形式,而是中國古老傳統的劍刀格鬥技法的延續,根基深遠,內涵豐富。對於它的發展,從以劍刀法為代表的上古談起。馬賢達先生此部著作的完成花費了幾十年的心血,其書語言嚴謹,精闢,言實,詳盡。並且帶有技術示範,由馬賢達先生的長子馬越,次子馬侖演示。他們自青少年起就隨父研習短兵,都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心得。可以說,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套用等方面,這本書都是19世紀到20世紀以來不可多得的武學書籍。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短兵格鬥簡史及其特點
第二章 實戰姿勢(架勢)與基本步法
第三章 進攻基本技術
第四章 防守基本技術
第五章 進攻和招法結合
第六章 防守還擊,強攻和換手,雙手擊法
第七章 技戰術關係與戰術法則
第八章 短兵教學原則與教學法
第九章 短兵訓練法
第十章 馬賢達訓練法
第十一章 場地與器材
第十二章 競賽規則
第三十章 我的短兵生涯
內容摘錄
在此引用馬賢達先生在《中國短兵》的一段話:
“我是一名職業武術工作者,在我的短兵歷程和短兵生涯中,成就和業績是微不足道和不足掛齒的。但是,半個世紀以來,在短兵的近代發展史上,我還算一個歷史的見證人。本來在短兵這一領域裡,參與這以行當的人就為數不多,現存的和新中國同步的短兵人,更是寥寥無幾。為使後來人能夠繼承和發展這一民族瑰寶,拙著將我一生的心得和體會總結出來,奉獻給當今的武術工作者。願短兵事業,為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貢獻。”

其它相關

短兵歷史

短兵是傳統武術一個重要的競技項目,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擊劍運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項正式的武術比賽項目,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第一次“國考”時才出台的,當時的名字就叫“擊劍”,為區別於西洋擊劍,也稱為“中國式擊劍”。後來,因為它具有刀劍同體的特點,技術上與西洋擊劍明顯不同,人們便改稱為“短兵”。
根據《國術考試條例》規定,民國時期的國術考試包括有套路演練、短兵、長兵、散手摔跤等項目,這五個項目構成了“國術”的競技體系。運動員必須先通過拳械套路的測試,當時叫“初賽”,初賽及格後才能參加對抗性項目,可以兼項,也可以只報某一項。其中套路“初賽”採用評判員打分的辦法,散手、短兵、長兵、摔跤都是通過對抗性的比賽來決定勝負的。
短兵(漢語名詞)
①1930年中央國術館正式頒布了《國術考試規則》,自此以後,“國術考試”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短兵比賽也隨之推廣開來。那時,“國術考試”在各地的發展狀況很不平衡,套路、散手、短兵、長兵、摔跤等單項的發展水平也不整齊,總的來說,套路演練的參加者最多,其次是摔跤散手、和短兵,長兵似因為受到器材的限制,始終不能廣泛開展起來。一段時間裡,短兵發展得相當快,不但在河北、山東、河南這樣的國術大省得到廣泛開展,在某些相對邊遠的省份也開展起來。到40年代,短兵已是人們熟悉的武術競技項目了。
②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民族形式體育非常重視,對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勵,提出了“把民族形式體育引向更健康的、人民的道路”的指導思想。1953年11月,在天津市舉行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運動員397名,正式比賽和表演的項目多達數百種,真可謂百花齊放,盛況空前,這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史上的一件盛事。在這次運動會上,短兵是正式項目之一。比賽是在從全國四大區選拔上來的六名運動員中進行的,實際上是名次決賽。經過激烈的循環賽河北師範學院體育系的學生馬賢達脫穎而出,以五場連勝的成績榮獲冠軍。馬賢達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武術家,出身武術名門,自幼接受過嚴格的格鬥訓練,散手、短兵、長兵以及摔跤、拳擊等樣樣精通,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馬氏武藝”的風格,顯露出武學大師馬鳳圖先生“融通兼備”的武學理念。當時剛剛二十出頭的馬賢達,體格強健,身手快捷,藝高膽大,所向無敵!所以,他竟以不失一劍的成績輕摘冠軍桂冠,同時還取得了散手冠軍。有趣的是,他的哥哥、已故武術家馬穎達,當時是蘭州西北師範學院體育系的學生,代表西北區參加短兵比賽。兄弟二人“狹路相逢,短兵相接”,哥哥敗在弟弟劍下。短兵比賽六人中馬氏弟兄占了兩人,這自然引起人們的注目,成為大會一個新聞亮點。當時的《新體育》雜誌發表了他們弟兄對劍的照片,不久以後公演的我國第一部彩色記錄片《民族形式體育運動會》也播放了他們二人比劍的鏡頭,於是,馬氏一門擅長短兵的名聲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天下。
短兵(漢語名詞)
③遺憾的是自1953年以後,隨著對民間武術活動的清理整頓和對武術運動技術的大幅調整,包括短兵在內的所有的武術對抗項目都被廢止了。從此以後短兵銷聲匿跡,再也沒有在中華武壇上露過面。只是在民間,在一些相對偏遠的地方,有些人依然保持著對短兵的摯愛,不但私下裡堅持活動,甚至還有公開表演和小型賽事。最具代表的就是西北古城蘭州,在那裡,直到“文革”前夕,短兵運動始終沒有停止,“馬氏四傑”中的馬令達馬明達成為蘭州短兵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一段時間裡,他們周圍聚集一批短兵愛好者。“文革”結束後,從1979年始,短兵和散手同時作為試驗項目被推出來,當時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都組建了短兵隊,曾在南昌、太原進行過公開表演。然而,散手在艱難曲折的發展中終於茁壯地成長起來,今天已經蔚為大國,成了武術競賽的主項。不知道原因何在,短兵卻在閃露了一下後就匆匆不見了,實驗沒有被繼續下去。

戰架

短兵實戰,兩兵相交、相鬥,首先得有一個架勢(姿勢)。歷史上曾把這個架勢稱作“出門架子”,也有稱之為“門戶”的,如“亮個門戶”。徒手相搏的拳術,兩劍客相擊的劍術,以及長兵類的槍、棒(棍)等等,通通都有這個“架勢”。各門各派傳授雖有差異,但對於這一架勢,是眾家所追求和考究的。正如民族英雄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捷要篇”中所說:……“今繪之以勢,注之以訣,以啟後學”的二十四勢的第一勢中,注以“懶扎衣出門架子,變下勢要霎步單鞭”。在“以啟後學”的首勢,即告之以“懶扎衣”的“出門架子”。當然,這個“架子”(即姿勢)絕非是“徒支虛架,以求人前美觀”的虛花架勢。更非什麼“套子”的起勢,或稱之為“門派”、“門戶”的標記、名號。它是用於實戰、較藝的“架子”。在歷史上,乃至當代,在民間自相傳播、自發演練,規模較整,流傳有緒的傳統拳派、拳種,無論在拳、劍、槍、棒(棍)等諸門藝業上,都有它的“架子”。儘管這些架子各有所講、各有所求,不盡相同,甚至良莠不一,但是,真正有傳授的拳家、流派,還是十分講究這一門戶(架子)的。
在競技領域中,如與短兵相近的日本劍道、國際擊劍,以及各式各樣的身體相觸的對抗性競技,和那些身體雖不相觸,甚而隔網相對抗的競技中,哪項競技沒有實戰姿勢性質的架子呢?而且這一架勢在該項競技中都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它的正確與否以及訓練的純熟程度,直接關係到競技的勝負成敗,乃至影響一名選手所取得的競技成就。
正確的短兵實戰姿勢(架子),應由握(持)兵、身形、步勢(幅)、眼神等諸方面構成。無論什麼樣的實戰姿勢(架子),它的構成,必須符合以下三條:第一,有利於進攻;第二,有利於防守;第三,有利於移動(即進退閃展)。依此三原則,現將它的握(持)兵、身形、步勢、眼神等方面,分述於後。
持兵(握法)
1.鎖握法:右手(或左手)拇指鎖扣食指第一指處,其餘三指緊握兵柄,虎口緊貼護手盤。
要點提示:鎖握是指拇指扣住食指,其餘三指自然握柄,不可過於用力,以防在劃圈立劈和左右橫砍時,把法僵滯,影響速度和敏捷。
2.開握法:右(左)手拇指打開,指尖前頂護手盤,其餘四指併攏緊握兵柄
要點提示:開握法有利於刺、挑等技法的運用,指須前頂,其餘四指必須緊握兵柄,否則易於因對手擊打致使武器脫手。轉環時,拇按拽隨即扣於食指部位。
3.雙手握法:雙手握法是在單手握法的基礎上,援以後手,構成雙手持握操兵的技法。一般後手與前手手心相對,緊貼前手拳沿一側,持握短兵柄部,握柄時,後手可全把緊握,也可用四指附著,以備形成合力.
要點提示:運用雙手握法,是以增強防架和進攻時的劈、砍力度,在整個競技中是倏忽陡變的狀態,非持握不變的持兵法。故在運用中以輔助前手為主,要靈活捷變。
步勢
即如何站立,以怎樣的步子應對對手。以右手持兵為例:右腳在前,足尖正對前方;左腳在後,足尖外展,與右腳約成90度角。兩腳相距約本人腳步的三倍;兩大腿屈蹲下坐,大腿面成斜面,與小腿成約120度角;重心置於兩腿中間。
要點提示:實戰姿勢的步勢,似半屈蹲的“半馬步”,但又非一般套路武術中的半馬步取勢那么低。“步”是移動的根本所在。要求步法捷便,進退得宜,重心必須置於兩腿中間,取其中正,不偏不奇。否則,在剎間(“剎間”即在二十分之一秒或更短促間)移動自如,抽撤不定,難如其願。當然,要達到進退抽撤,閃展騰挪,套用自如,在正確的步勢基礎上,加以正確的訓練,方可完成。絕非有了步勢,就可進退得宜,它只是一個規範而合理的基礎而已。
身形
在實戰姿勢中,上體側對前方,兩肩前後一線,正如通備武術中所講求的“兩肩條直”。軀幹正直、自然,頭部右轉,收頸梗頸,目視前方,前手伸臂前舉,高與腰齊,兵尖上翹;後手伸臂後上舉,前後臂一線,這是正常的實戰姿勢;但在實戰競技過程中,也可運用戰術性的變勢,後手也可斜下垂,或貼身下垂扣腕。
要點提示:實戰姿勢的形體,必須保持側對前方,只給對手以側身肩寬的受敵面積,切忌半面或正面對前面,後手臂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如後臂不能置於後側,擺動無制,而牽動上體的側位,就會給對手以較大的攻擊面積。
眼神
實戰中的眼神,實質是眼法,也可稱之為“視線”。看什麼部位,瞄什麼擊點,這是至關重要的。眼神(力)除瞄視進攻部位外,其餘光要兼視對方的手腕和肩、胯。腕部的動作和肩、胯的舉止,先於短兵,從根部(即腕、肩、髖)動作,預作反應,防掉對手的兵刃,就加多了判斷的反應時間。如把眼神、視線集中在對手的兵刃上,再敏捷的反應能力,也會被對手搞得手忙腳亂,意識恍忽。

攻擊

進攻招勢,經過歷史的驗證,大體以“劈”、“撩”、“點”、“崩”、“剪”、“挑”、“砍”、“斬”、“刺”等九個招法為主。練習者能打出四招,可謂不錯。如逐步提高到六招,乃到九招皆可管用,可謂高手。所謂打出四招、六招和八招者,是指每招可十發十中,也就是通稱的“百發百中”。若能達到十發六中或八中,也屬上乘。擊中身形活便、劍法嫻熟的對手,談何容易。民間和社會上的一些武林人士、拳家等等,言必稱有一百零八劍,或稱數十劍法云云,其實這些“家”,大多是些練家或稱為“說劍家”,練練劍、講講劍、練練身體是一碼事,技擊又是另一碼事。令人不解的是,這些“拳家”、“劍家”、“槍家”言必稱技擊。或尊為某高人傳授等等,其實大都沒有或缺少實戰和套用實踐的經歷,以致形成近代以來武術領域中的花拳繡腿現象。當然,這一現象的萌生繁衍,是歷史的責任。武術,自在冷兵器時代的格擊作用逐步消失後,隨之缺少了比較武藝的手段,從而出現了“言高手低”的狀態,短兵、長兵等自不例外。凡此種種,對於“招法”的認識,切不可與民間和社會上論述相苟同。
動作說明:短兵由上向下,進擊對手為之劈。劈是進攻招法中常見的招式之一。劈,分為“立劈”、“斜劈”和“掄劈”等三種。
①立劈
動作說明:以腕為軸,用短兵前端,劈擊對手面門。
要點提示:以腕為軸,起動短兵,隨伸臂前順,劈擊對手面、胸部位即可。注意前劈時,不可回收短兵再發出,這是其一;第二是力點達於對手面胸高度,短兵下落至身平部位,保持正確的防守姿勢。
②斜劈
動作說明:以腕為軸,起動短兵,經右向左下劈,為左斜劈;反之,由右向中下劈,為右斜劈。
要點提示:以腕為軸,起動短兵,隨之伸臂前順,向對手左(右)肩胸方位斜面劈下。注意切忌短兵回收蓄力再發;力點達於對手肩胸高度即可,短兵回落,不可低於身體,保持正確的防守姿勢。
③掄劈
動作說明:以腕為軸心,短兵由前向下向後再向前經360度,掄劈對手上體或手臂。短兵經體內側掄劈者,為“外掄劈”。
要點提示:掄劈是經360度圓而劈擊對手,其掄動必須以手腕為軸心,疾速掄動劈擊,萬不可以小臂為軸心揮動,更不可揮之大劈。以腕為軸心,幅度小,轉動快,以出其不意之勢使對方猝不及防。
動作說明:撩與劈,是一陽一陰、一正一反。撩是以腕為軸,由下向上撩擊對手上體、手臂和腿部。短兵經身體外側上撩時,稱“正撩”。正撩時,轉腕手心朝上,貼身成立圓上撩;短兵經身體內側上撩,稱“反撩”。反撩時,小臂先外旋,手腕轉動,手心朝上,隨即短兵緊貼身體內側,劃圓由上向下向前撩擊,此時,小臂內旋,手心轉向前上方,撩擊對手。
要點提示:撩擊招式在劍法和刀法中都是主要招法之一。撩與劈,都是以手腕為軸心,盡力縮短半徑,加大轉動速度,以出其不意之勢,使對手猝不及防。
點與剪
動作說明:腕部上提,上臂前伸,力點達短兵前端,直線點擊對方手腕。
動作說明:用短兵前端5公分左右,擊其手腕者,稱“剪”或稱“剪腕”。手臂內旋,手腕內扣上提,手心朝下,由內側用短兵尖端5公分左右的部位成交叉狀,剪擊對方手腕者,稱“內剪腕”;手臂外旋,手腕外轉上提,手心朝上,由外側用短兵尖端5公分左右的部位成交叉狀,剪擊對方手腕者,稱“外剪腕”。
要點提示:點腕與剪腕,難以嚴格區分或界定,於是本文按一種招法並述。點(剪)是短兵競技和交手招法中,最前沿的主要招法之一。兩兵相照,暴露在前沿的莫過於持兵的前手、前腿的膝蓋、小腿和足面,運用點、剪、崩是奪取對方前沿部位的有效招法。如對方前沿屢屢失守,必能動搖對手的意志,它不僅是取得有效得分的有力招法,而且也是組成戰術進攻的有力技法。
4.崩
動作說明:手腕下沉,短兵尖端上翹,力達短兵尖端,由下而上崩擊對方手腕和小臂。崩與點是一陰一陽,一正一反。點崩結合,是阻擋對方進攻的主要招法之一。
要點提示:崩法,可以直線上崩,也可從兩側上崩。運用崩法,關鍵在於手腕,腕部下沉著力,力達尖端,方可陡然疾速,防不勝防。
5.挑
動作說明:伸臂直腕,短兵由下向上挑擊對手手臂,上挑時,力達短兵兵身中端處,兵身與手臂成一整體上挑。
要點提示:上挑時,短兵與手臂成一整勁上挑。在傳統劍法中,尤其在通備劍技中,“攉”與“挑”是一致的,挑法得當,能收“無中生有”之效。
6.斬
動作說明:斬,以極小的幅度擊打的意思。運用短兵前二分之一,以極短的震幅,擊打對方的武器(短兵)。也就是說,用“寸勁”軒擊對方短兵,使之對方武器點頭,偏離防線,為進攻開路,使對手露出受敵面積。斬擊近似槍法中的砸槍,但它又不完全同於砸槍。其動作為:伸臂,從腕部發力,以“叉”狀相交的劍位,斬擊對手短兵。
要點提示:斬法雖不直接攻擊對手肢體,但它是組織進攻,奪取對方魂魄的有效招法之一。斬法的運用,可以一次斬擊,也可二次三次的連續斬擊。正如傳統劍、槍法中的“金雞點頭”式。如運用得當,也可使對方短兵脫手落地。
7.砍
動作說明:短兵橫向由右向左平腰橫擊為砍。砍擊時,以腕為軸心,由右向左橫擊為“正砍”;反之,由左向右平腰橫擊為“反砍”。
要點提示:“砍”,近似掃劍,但其力度大於掃劍。砍法可用於攻擊對手上中下三盤,其效力顯著,防範甚難,尤其對小腿橫擊,十分奏效。在短兵攻法中,惟獨“砍”法走橫,橫豎交錯,在瞬息萬變的戰術組合中,可以構成奇妙的打法。
8.刺
動作說明:運用短兵鋒端,由後向前直線攻擊對方,刺出時,直腕,伸肘直臂,虎口朝上,上體側身前傾。平腰刺出者,稱“中平刺”;由下向上刺擊者,稱“上刺”;由上向下刺擊對手膝蓋或足面者,稱“下刺”;反手由左向前刺擊,小臂外旋,手心朝上者,稱“反刺”;短兵由右內旋小臂,虎口轉朝下前刺者,稱“插刺”。
要點提示:短兵技法中的“刺”,是招法中核心的一擊。“刺”在武術兵刃四大帥中,都具主要的進攻位置。只不過稱謂與叫法不同。在傳統武術中,劍稱刺,刀稱扎,棍稱戳,槍稱札(即扎)。其重要程度,猶如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所稱:“十槍九紮,一槍不扎,便是傻瓜。”極言其十槍十紮。這是“刺”(扎)在百般兵刃之祖——槍法中的地位。在號稱百般兵刃之魁的棍法中,其又追求“十打不如一戳(刺)”的效果。短兵的刺,自不例外,它在諸多進攻招法中,也是最為有效和攻擊力最強的招法。尤其是“中平刺”是極難防守的。它頗似槍法中的“中平槍”。戚繼光稱:“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近都不妨。高不攔,低不拿,當中一點難遮架。”短兵中的“中平”一刺,輔以其刺法的組合,進攻力盡據其它招之右。刺法,如要得心應手,首先要準確地掌握它的動作要領,在此基礎上,再配以速度、力度和準確命中的訓練,就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防守

進攻與防守是一對矛盾。進攻者求其發而中的。防守者,則求其密而不漏,無隙可乘,無懈可擊。防守,並非只防不還,或守而不擊、來而無返,更非單純防而守之。正確而有效的防守招式,在於包涵著吃招還招,防中寓攻,守而待發(或“必發”),方是確立正確防守招式的基礎和根據。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進攻是最積極的防禦,這只是從某種戰術意義上的考慮,絕不能替代防守上必備的技術修養。本章所述,是在普遍意義上應具有的防守技術內容。現將防守招式,或稱“動作”分述於後。
防守動作
格擋防守
動作說明:“格擋”,分“右格擋”與“左格擋”兩種。“右格擋”:實戰姿勢不變,手腕內旋外翹,以短兵要部格開對手的剪腕、點腕或從側刺擊的進攻。注意兵鋒不離中線。“左格擋”:實戰姿勢不變,手腕內扣略側推3—5厘米,格開對手對腰部的刺與砍的進攻。注意,兵鋒不離中線。
要點提示:格擋,無論向左向右格擋,幅度均以不超越身體兩側沿線為標準,兵鋒不離其中。同時,注意以短兵根部為力點,將對手的進攻動作格之於體外。格是歷代劍法中著名而有效的技法。在短兵競技中,格擋是最常用的防守招法,也是組織防守還擊、吃招還招的有效招法。
架擋
(托)
動作說明:實戰姿勢不變,小臂上抬內旋,短兵成斜面架於頭前方,高於頭平,架點置於短兵中段部位,正手上架者,稱“正架擋”。
小臂上舉外旋,手心朝右,上舉短兵成斜面架於左側上方,手舉位置高於頭部相平,力點置於短兵中部,短兵尖端略低於短兵柄部,反手向上架托者為“反架擋”。
要點提示:架擋是用於擋架對手的劈擊。上架時,上抬小臂,注意幅度不可過大,以護住頭肩即可。
攔截
動作說明:實戰姿勢不變,短兵向下,運用短兵中前段部位,攔截對腿部的掃砍。攔截分左右兩種攔法。“右攔截”:短兵由實戰姿勢部位,小臂內旋,右手腕內轉,短兵前端下落,成一斜面向右旋推至身體右外沿線。“左攔截”:短兵由實戰姿勢部位,小臂外旋,右手腕外轉,短兵前端下落,成一斜面向左旋推至身體左外沿線。
要點提示:攔截是防護腰部以下的橫向攻擊,但也包括刺的攻擊。攔的幅度不可過大,以本人身體內外側沿線為界。力點著於短兵中間部位,下攔時,無論向左或向右,都應略向後帶,以化解對方的橫向擊力。同時也便於還擊對手。
垂閉
動作說明:垂閉,亦稱“封閉”。短兵由實戰姿勢上提右手腕,內旋收扣,短兵前端回擺,尖端垂直朝下,或斜面朝下,以短兵中、根部擋住對手的大力橫擊和中平刺,身體隨之向右側移動。
要點提示:垂閉,是把對手的大力平刺,橫擊閉之於體外。運用垂閉時,短兵向左側推擋外,略向後帶動,便於還擊。

距離防守

卸勢
動作說明:卸勢,是由步法後卸為基礎,單腳或雙腳向後退讓一步或半步,使對手進攻落空,破壞對方的進攻或命中距離。在向後卸步的同時,配以上體身形的後引、前俯等身法的變化,以增進防守效率。
要點提示:卸步的步幅不宜過大,一般以半步為宜。卸步時可卸一次,也可二次、三次。但卸步不是消極地退讓,而是以退為進,如果進不上去,這個卸勢的威力就不大了,在卸勢過程中,以形成對手“舊力已過,新力未生”的“夾空”(正如當代術語中的“時間差”)予以反擊。在卸步過程中,仍要注意運用武器保護受敵面積。
閃展
動作說明:向左、向右穩步閃避,也是橫向距離間的防守。向右閃避,以後步向右移動;向左閃避,以前步向左移動。用橫向間的距離移動,使對手的進攻落空。
要點提示:閃展的移動步法,運用橫向距離,牽動對方落空,避開對手的進攻。閃展而後進擊、反擊,必須有機地結合。對手被閃空,必有漏洞與破綻產生,抓住這一機遇,實施還擊,是積極有效的。
戰鬥劍位與實戰距離
戰鬥劍位
劍位,即在兩兵相交時,置己兵與彼兵於什麼位置?應成何狀?是運用招法展開防守和進攻時至關重要的前提。明了這一狀態,並依此狀態確立相應的打法和守勢,亦不致使技法混亂而產生攻防失利的局面。
1.叉字狀:即交叉狀。
① 內交叉狀:己兵與彼兵內側交叉。
② 外交叉狀:己兵與彼兵外側交叉。
2.一字狀:即兩兵平面橫兵相叉。
① 平行一字狀。
② 上下一字狀。
要點提示:無論兩兵相交時的靜態或動態,無論防守和進攻,都要追逐其在叉字狀下,實施有效的進攻和防守。這一“叉”字太重要了。在什麼位置採用什麼招法,有其一定的法則。如違反這一法則,應有的防守或進攻必不能奏效。一位訓練有素的選手,對劍位的變化、招法的應對,應該是準確無誤的。自古以來,無論刀、槍、劍、棍等,在招法的確定和你來我往、搶門揸招的過程中,都是依“叉”字狀和“一”字狀為根據和依託而運用攻防招法的。
“一”字狀,在游場搶門,尋覓有利位置的過程中,相對時而發出搶擊或突襲時,尚可處以此狀。但在防守態勢下,切不可依此處之。哪怕是一剎間也是忌諱。至於戰術變化,採用詐敲鬥引,“漏”而誘之,又當別論。
實戰距離
動作說明:古代拳劍槍棍的較藝比試中,對距離大都以“圈”相論,稱之為“圈裡與圈外”。兩兵相接為“入圈”;兩兵脫離接觸,稱之為“出圈”,或稱“圈外”。“入圈”即見你來我往,格殺戮擊,立見分曉。跳出圈外,脫離接觸,即達安全距離。那么,當今的短兵交鋒,距離如何劃分,按競技常態,大體也只是“圈內距離”與“圈外距離”兩種。至於其他類似短兵,或與短兵相近的項目,把距離分成近、中、遠三種,有時確難予以界定和區分。基於此,拙著仍以傳統的兩種距離劃分之。
1.圈內距離:兩兵相交,短兵的中前部位相接的距離,為“圈內距離”。
2.圈外距離:兩兵之間尚未接觸,屬“圈外距離”。
要點提示:兩種距離的劃分,依此為界。進入圈內距離,即有進招攻防實戰之舉,此時的距離判斷與掌握,是至關重要的技術因素,當然也包含戰術意識的訓練素質。
3.距離感:對距離的判斷和運用,是成敗的主要因素。一厘米之差,該命中的不能命中,該防掉的沒有防掉,是非常可惜的。一名選手,對距離的判斷、掌握、運用的優劣,影響甚至決定著戰績的成敗。但是,距離感的感受能力,則來自於正確而有效的訓練方法。
4.步法
“手、眼、身法、步”,被通稱為武術中四個要素。當然,還有人認為是“手、眼、身、法、步”五個要素。這就是對身法的理解了。筆者認為“身法”是一個要素,“法”在各要素中皆具有它獨具的方法與法則,難以獨成一素。無論何種理解,“步“是基礎。手、眼、身法等要素,都是建立在步的運載之上,沒有“步”的移動,只能使其各法,站立而斗,栽樁而拒。在浩繁如海的競技領域、武術範疇中,沒有哪一家是無“步”而拳的。中國武術中的較藝、格鬥、技擊等等,都是在此游場中搏擊的,也都是在運動中相搏的。檢驗任何一個招法,乃至號稱的“絕招”,都是看在運動中的攻防能力。短兵競技是延續歷史上擊劍、劈劍、打劍等格鬥形式的內在技法,而逐步演進為具有運動性質的劍刀法對抗、相較的競技形式,它是在一定的場地範圍內,進行較量和競技的。行進中搏鬥,運動中相擊,是它固有的形式。要動起來,步法的敏捷,進退的得當,就成為關鍵的因素。那么確立和採用的步法,也必須依據這些法則加以鑑別和確立。
一、向前進步
動作說明:前腳貼地向前進一步(約一腳的距離),後腳隨即跟進,步幅與前步相同,重心置於中間,上體保持側身不變,兩眼正視前方。前腳前進時,後腳蹬地,推動前腳移動,隨即跟進;前腳前進與後腳跟進的步幅,必須相等,跟進步幅的大與小,直接影響到重心的前後移動,重心不正,偏前偏後,勢必形成進退不捷。上體保持側向正身,切勿前傾或後仰。
二、向後退步
動作說明:後腳貼地向後退一步(約半步的距離),前腳隨即後退,步幅與後步相同;重心置於中間,上體保持側身不變,兩眼正視前方。
要點提示:後腳後退時,前腳蹬地,推動後腳移動,隨即跟退;前腳後退與後腳後退的步幅,必須相等,跟退步幅的大與小,直接關係到重心的移動,重心不正,,偏前偏後,勢必形成進退不捷。上體保持側向正身不變,切勿前傾或後仰。
三、向右移步
動作說明:前腳向右橫移半步,後腿隨即右橫移半步;上體保持側身不變,眼視前方。
要點提示:向右橫向移步,先動前腳,後腳相隨,步幅相同,重心保持中間不變,上體不可左右擺動,或前傾後仰。
四、向左移步
動作說明:後腳向左橫移半步,前腳隨即向左橫移半步;上體保持側身不變,眼視前方。
要點提示:向左橫向移步,先動後腳(也可先動前腳),前腳相隨(也可後腳相隨),步幅相同,重心保持中間不變。上體不可左右擺動,或前傾後仰。
五、搶步
動作說明:前腳由原地向前陡然進步,屈膝前弓,後腿蹬直成弓箭步者為前搶步;後腳由原地沿前腳向前陡然進步為後搶步;前步前搶或後步前搶,上體必須保持側對前方。
要點提示:搶步是突發性陡然進步,務必避開對方視線,不予對方覺察,即預發動作時不使產生“訊號”,給對方以所備。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使其防而不備。
六、卸步
動作說明:分單腳卸步和雙腳卸步。前腳向後抽撤半步,後腳不動,上體保持側對前方;兩腳同時向後撤半步,上體保持側對前方。
要點提示:卸步是距離防守的有效方法,無論單腳後卸或是雙腳後卸,都要保持上體實戰姿勢不變,以防出現防守上的破綻,被對方所乘。卸中有攻,卸而實進,以及進退、抽撤倏忽,可使對方意志分散,戰術意識恍忽。
七、提步
動作說明:前腳原地向上提起、前腿屈膝,小腿斜面下垂,足面繃平,高與膝平。上提前腳時直線上提,切勿後收或前伸;後腿著力支撐身體平衡。
要點提示:提步是上提前腿,避開對手對小腿的橫砍或掃。提起前腿只是行進中的剎時過程。前步落地,即有前進、後撤以及閃展騰挪之勢,它不是套路架勢中的提膝,無任定勢含義。
八、跳跋步
動作說明:跳跋步是先後腳向上跳起,非雙腳向上蹦跳。後腳蹬起,前腳上跳;前腳向下垂落,後腳上跳。
要點提示:跳跋步是用於防下而後猛擊對手的步法。上跳勿須過高,但需跋跳敏捷,變換自如,以防暴露受敵面積過大,形成防守上的被動。
九、跟步(亦稱“麒麟步”)
動作說明:右步向前進一步,屈膝下蹲,左腳隨即跟進,附於右步後,左腿屈膝,左腳根提起,左膝向側附貼於右小腿內側,上體正直,側對前方。右腳在前,為右跟步,左腳在前,為左跟步。
要點提示:跟步為常用的行步之一,可進可退,亦可左右互換。運用時,可任意前進,步幅與跟進步步幅相一致,並保持步幅高度不變,切忌忽高忽低,重心失卻中正。
十、弓步(弓箭步)
動作說明:右腳向前進一大步,屈膝下蹲;左腿後蹬,伸膝正直,成“前弓後箭”之勢;上體正直,側對前方。
要點提示:弓步是常用的步法之一,尤其是在大進疾發的進攻中,是必不可少的步法之一。訓練時,當注意出步陡然,收步疾速,出其不意。力爭將“訊號”減少到最低限度,不使對方有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