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組織化

組織全體成員理解和掌握某項知識的過程就是知識組織化的過程。從組織角度看,知識組織化是組織實現戰略目標的基礎。知識組織化被看作是對某特定知識進行管理的一個階段。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組織價值的最大化,實現組織價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知識的發現、普及和創新,知識創新的基礎是現有知識的組織化。沒有知識組織化,就沒有知識創新的土壤和基石。從微觀角度看,知識組織化是有效發揮知識價值的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組織化
基本概念,主要內容,影響因素,

基本概念

知識的威力在於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掌握。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識在組織中四個環節的運動同知識的組織化有相似之處。兩者都強調要將個體的知識傳播給他人,強調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的知識是實現知識價值的有效途徑。但是野中郁次郎關於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一定要經過互相轉化的過程才能完成知識螺旋運動的提法還有待商榷。因為隱性知識中又可分為技術型和認知型。技術型隱性知識,它們多數屬於在多年的實踐中形成的技藝和訣竅,可以通過相應的技術和手段轉化為顯性知識,比如通過專家的短期跟蹤調查.幫助知識擁有者提煉和總結;認知型隱性知識包括信念、理想、價值觀、情緒等高度主觀的、個人化的那部分知識,是難以編碼化成為顯性知識的,原因在於知識擁有者個體常常也不清楚自己所擁有的那部分知識是什麼樣子。可能只是一種直覺或靈感,存在於潛意識中,而且,迄今為止,理論和實踐中缺乏有效的將認知型隱性知識進行提煉並編碼化的工具。
信息社會里,強調的是人與人的合作,僅僅依靠個體的力量無法達到個體和組織的有效發展,大型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就是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重要的就是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個體的知識成為眾人的知識,使知識發揮作用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都被大大削弱了。

主要內容

1.知識組織化的四個衡量指標
知識組織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為了較為清晰地描述這個過程,用四個指標來衡量知識組織化: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知識組織化的廣度,知識組織化的速度,知識組織化的過程。
知識管理系統
(1)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組織擁有的一項知識對組織內某一成員產生的影響程度。可以用不了解、了解、認同,掌握、使用五個水平來衡量。知識從知識擁有者傳遞至組織內其他成員時,該成員對新知識要經過從不了解到了解和認同,進而掌握並逐漸套用到行為中去。在套用中,又會對知識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可能產生再創新的想法且付諸行動。了解和認同一項知識是掌握和使用該項知識的前題,但了解和認同某項知識並不一定導致掌握和使用它,還要考慮到其他的相關因素。
(2)知識組織化的廣度。組織擁有的知識在組織內產生影響的範圍。這個指標同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是息息相關的,在不同的影響度水平上,知識產生影響的範圍是不同的。比如在公共場所禁止吸菸,大多數人是知道、認同的,但是知道、認同的人當中,只有一部分在確確實實履行這一要求。因此,將知識組織化的廣度和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聯繫起來是必要的。具體衡量時,知識組織化的廣度表示為: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達到或超過特定程度的成員數占組織內成員總數的百分比。即:
知識組織化的廣度:知識組織化影響度達到或超過特定程度的組織成員數÷組織內成員的總數×100%舉例說,如果組織內有200名成員,有120名成員認同一項知識但沒有達到掌握和使用的水平,有30名成員已經掌握並使用著該項知識,那么,滿足對這項知識認同或超過該水平的知識組織化廣度為:(120+30)+200x100%=75% 。
(3)知識組織化的速度。從組織中個體成員擁有一項知識開始,到這項知識在組織內產生影響的時間長度。精確計算時,就要先明確知識是在多大的範圍內產生了影響,並且要清楚影響的程度,因為範圍越大、程度越深、耗時就越多。具體計算時,規定以組織中個體擁有一項知識為起點,以知識組織化廣度達到特定數值時為終點,起點和終點間的時間長度就是這項知識組織化的速度。如果用E代表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W代表知識組織化的廣度,S代表知識組織化的速度,那么S就是知識組織化的符號表示形式。某一項知識組織化速度S65%(認同):100天,就表示該項知識從被某一成員擁有開始到組織中有65%的人對該項知識達到或超過了認同水平的時間長度為100天。
(4)知識組織化過程中的增值。一項知識經過被捕捉、傳遞、分享、整合到為組織內其他成員所了解、認同、掌握、使用的過程中,作為知識本身所具備的價值增值。這種增值原因可能是在組織化過程中由於知識所包含內容的增加,也有可能是在組織化過程中原有內容的局部或整體改變,或者是兩種情形兼而有之。舉一個例子:基層技術工人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初步的技改意見,經過技術小組或專家的分析、評價和總結,待到在組織中廣泛推廣的時候, 當初的技改意見已經變得完善了許多。即知識(最初的技改意見)在組織化的過程中得以增值。
與知識組織化過程中的增值相對應,知識也存在著組織化過程中的貶值。主要存在於以下兩種情形中:(1)知識源的消失:即知識擁有者在知識沒有組織化或者組織化的影響度沒有達到掌握和使用的時候,就離開了組織(包括人事變動、死亡);(2)知識價值時效性的貶值:即隨著時間的延續,可能出現可替代性知識和競爭對手對該知識的廣泛掌握使原有知識對組織而言價值的減少。
2.指標間的相互聯繫
組織化過程中個體成員的反應
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著重表達知識組織化過程中個體成員的反應;知識組織化的廣度側重描述的是知識組織化過程中知識的影響範圍; 知識組織化的速度著力刻畫了知識組織化過程中個體向群體、點到面的擴散進度知識組織化過程中的增值反映的是知識組織化可能帶來和期望出現的一個結果
從各個指標的描述中,可以發現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知識組織化的廣度、知識組織化的速度聯繫的很緊密。知識組織化的廣度是建立在知識組織化影響度的基礎上的;同時,知識組織化的廣度又是由知識組織化的速度確定的先決條件。知識組織化過程中的增值同其他三個指標的關係:
首先,知識組織化的影響度越高,即成員達到掌握和使用一項知識的時候,知識組織化過程中增值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在實踐過程中,知識的各方面特徵才會顯現出來,才容易找到需要改進和完善(增值)的方面。
其次,知識組織化的廣度越大,知識組織化過程中知識增值的可能性越大:對知識認同、掌握、使用的成員多了,由於不同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工作經歷和思維方式,每個成員都可以在一定的層次和角度對該項知識進行思索和實踐,這無疑會有助於完善知識,提升知識的價值,這也是許多優秀R&D小組對成員數量和異質性都有嚴格要求的原因。
再次,知識組織化的速度越快,知識組織化過程中知識增值的可能性越大:速度對於知識增值影響不如影響度和廣度直接、明顯,而且知識的創新需要一個對知識消化和實踐的過程。但從知識價值的時效性來看,尤其是技術性知識,易為競爭對手所了解和掌握而貶值,因此,知識組織化的速度越快,知識原有價值的發揮越從容,知識面臨貶值的壓力越小。最後,如果將知識本身看作能量源的話,隨著能量源的能量提升(知識增值),能量輻射(知識的組織化)的過程中,強度(影響度)和範圍(廣度)都會相應的提高和擴大。

影響因素

在知識組織化的過程中,許多因素都發揮著作用,了解把握好這些因素,就會促進知識組織化的順利開展;忽略漠視這些因素,就可能阻礙知識組織化的進程。將這些因素按照知識組織化的四個指標進行了分組。嚴格的講,由於四個指標間的相互聯繫,列出的每個影響因素對知識組織化的四個指標都會發揮作用。
為組織化的知識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模式語言的意義在於能夠使得的知識生產活動很好的與計算機結合起來,與之協調一致,為組織化的知識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當計算機與模式語言管理一起為知識生產的組織化提供了充分的基礎條件之後,項目式團隊管理方式就能夠把智力勞動者組織起來,協調完成組織化的知識生產管理。項目式團隊管理是一種能夠有效的把各個行業領域的“專家”團結到一個團隊裡面進行知識生產的方式。當然,對於知識生產企業來講,知識生產成為了一種穩定的“流程化”(由於知識生產與物質生產的性質的不同,這種流程化也有本質的不同,。知識生產中的團隊管理將會從管理“穩定”到管理“穩定的變化”。知識產品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每一件產品都是不相同的。完全相同的知識產品,即僅僅的複製沒有任何意義。這是知識產品與物質產品所顯著不同的地方所在。因為人們所面對的環境不同,遇到的問題各樣,尤其的解決問題的主體——人不同,使得所需要的知識產品都不相同。知識生產組織化恰恰就是為了生產這種不同的東西。每一件“出廠”的產品,都是不同的,這是知識產品的特點。項目式團隊管理恰恰是為了穩定的生產出不同的(項目本身意味著一次性工作)產品而進行的管理方式。項目式團隊管理已經非常完善,已經達到了套用的水平。需要做的,只是將這種管理方式套用到計算機和模式語言管理技術上而已。
總的來說,對於影響因素的控制,關鍵是要營造和諧的企業文化,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中,組織成員樂於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成員在組織中的地位,由他所提供知識的數量和質量來決定。這種文化的培育,一是需要領導者的大力倡導,身體力行;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要求組織能夠正確評價成員貢獻的知識價值,並根據價值的大小對貢獻者給予物質和精神的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