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盈餘

知識盈餘

一個人貢獻的知識價值,除了發生在正常工作時間,也會有大量分享,發生在其他場合。這些超過傳統組織所定義的角色空間之外,可以重新發揮價值的時間、資源甚至人脈,可以被稱為“知識盈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盈餘
  • 外文名:cognitive surplus
  • 別名:認知盈餘
知識盈餘的時代,知識盈餘是一隻貓,全新的知識過濾機制,關乎智慧型製造的命門,

知識盈餘的時代

當你把想法旁若無人地在微信群里一行一行蹦出來的時候,不管“群友”是否認識你,他們都在分享你的見解和知識。這種知識看上去是碎片化而出現,但卻有著積極的價值。
實際上,碎片化的知識如今仍然背著黑鍋,很多人認為“淺閱讀”會傷害我們的大腦的思考,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面。按照《知識的邊界》作者Weinberge的看法,書是一種典型的直線連線的知識。換言之,你按著頁碼和邏輯往前走;也可以跳著頁碼讀,但都不會離開書籍自有的磁場。只要你還在讀這本書,你就是一個被磁鐵所依附的磁石。
而網頁閱讀是網狀連線的知識。則大規模的改變了這種現象。各種超連結的存在,使得你在不同的語義之間來回切換,很多時候,你會離你開始讀的內容,越走越遠。原來打開的知識連結頁面,悵惘地留在原地,它們或許再等不到你的回來。
潛移默化之中,知識的邊界正在發生變化。
但這些現象,仍然是知識的單向交流機制;在移動互聯時代,人人屏人人談的社區時代,人的連線變得無比容易,知識被廣泛地通過交流分享,這就產生了全新的知識盈餘現象。知識盈餘是人人連結的知識。知識盈餘意味著你可以在更多的時間(例如工作之餘),參與知識的互動與解讀,也可以形成更多的價值——這樣聽上去,老闆應該不會太喜歡這個定義。
知識盈餘
一個人的知識價值,往往是由組織支付的成本(如工資)所兌現和對應的。但這顯然並不是一個人價值的全部。在茶餘飯後,在機場的時候,只要有很高的溝通機制,專家的知識價值就有可能溢出,很方便地進入其他渠道,讓其他人受益。這就是知識盈餘。

知識盈餘是一隻貓

眼下,我們根本靜不下來了學習和思考。但奇怪的是,大量的知識仍然不斷產生,我們的見解也在不斷地增長。這是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腦子裡的知識來源,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很難完全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在什麼場合、受誰影響而獲得的。參加論壇或者每天在不同的群裡面聊天與傾聽,總會有所收穫。這個時候,有些知識就悄然進入你的腦海,就像一隻貓不聲不響地進入了房間,不被發覺。然而在後來的某個時候,這隻貓突然叫了一聲,你才發現它居然在這裡呀。
但這個知識之貓,何時進來的、如何進來的,這個過程並不知道。也就是說,知識的產生和吸收,正在打破嚴謹的推演和傳播過程。
因此,這個時代的思想,逐漸變得難以說清楚誰是真正的創造者。大家互動受到影響——理論的發明者,它開始叫起來的哪一刻,它屬於你的。
知識盈餘
“薛丁諤之貓”,講述了量子力學理論的最為重要的幾率特徵和不確定性;而“知識盈餘之貓”,是在說明知識盈餘也存在著不確定性的儲蓄機制。就像薛丁格的貓,只有在觀測的一霎那,這隻貓的死活才會有定論;知識盈餘的貓,同樣是一種並不穩定的狀態存在,它的存在純粹屬於傾聽者的能動性。
或許存在,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或者不存在,聽完了就完了。

全新的知識過濾機制

各種信息的爆炸在繼續,知識也在鋪面而來,每一個閃爍的螢幕,或者微信群未讀訊息的小紅點,依然在刺激著我們的選擇。
問題是,這么多的信息(也有知識)迎頭而來的時候,這是不是知識盈餘?答案是否定的。
在Daniel的《快思考與慢思考》一書中,人類的思考體系是來自一個無意識運作的系統1和一個受控運作的系統2,二者分別產生了快思考和滿思考。這是人類應對複雜事物的一種辦法,就是建立模式反應,通過結構分類,簡化場景,對號入座;只有不能立刻入座的,才會特殊處理。
知識盈餘
從這個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系統1就像是一個由經驗沖刷而成的溝渠,經驗越多,溝渠越深。 右圖為人類的思考系統。
但這只是一種應對知識的反應機制,如何提高效率?知識盈餘的觀念,正在提供一種全新的知識過濾機制。
正如谷歌搜尋“自作聰明地”自動禁止了一些信息,而是呈現出它認為重要順序的詞條一樣,看上去你在選擇信息,其實你是被機器算法所主宰。這是一種機器的過濾機制
在移動互聯和社區化的時代,一種嶄新的應對知識爆炸的過濾機制出現了:這次主宰的是你所選擇的交流對象。
你選擇跟誰交流,選擇呆在那個群里,其實就是在選擇一種知識的過濾機制。選擇不同的微信群、選擇不同的會議,那就是在塑造一種過濾機制和模具。它就是在沖刷我們的經驗溝渠,加快我們的大腦系統1的快思考的建設。
不同的微信群,就是不同的知識結構。如果給他們標以顏色,他們將是如此的斑斕不同。而一個人的所有群的顏色,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性。這是知識盈餘機制在悄悄地進化的一種結果。
聽了很多深刻的觀點,也看了很多有趣的圖表,當時都覺得特別好,都收藏起來準備回頭好好消化一下——這種把知識先儲藏起來的想法,是一種典型的松鼠過冬的心理。但事實上,我們再也沒有時間去回頭閱讀了。想像中,如果我們應該有一個後花園,可以儲藏很多寶貝。我們不停在往裡搬、搬、搬,卻很難有時間再去後花園走一遍去欣賞和把味了。知識的松鼠,其實是不存在的。
知識以暴風雨的速度衝進來,我們必須用閃電的速度去消化它。我們的消化時間,只有瞬間。這期間,消化多少算多少——沒有消化的,也就很難再去找他們回來。因為前方的知識風暴依然不斷湧來。
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知識盈餘機制,就是選擇自我積累知識的機制。
遺忘是一種過濾,沖刷也是一種過濾。而知識盈餘是最高效率的一種過濾機制。
然而,像任何其他撲過來的知識一樣,要么像速乾毛巾一樣,快速吸收;要么像路過的紅綠燈,迅速遺忘。知識盈餘也遵循著這種生死的沖刷。

關乎智慧型製造的命門

說了這么多知識和貓,跟智慧型製造有何關係?
智慧型製造既然是一場帶著“智”字頭的製造,表明它對人的知識依賴是非常之大。傳統的知識,除了書本、數字版本之外,只能靠人的空間移動,來實現知識的遷移。這是一個傳統製造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知識的流動,也因此大打折扣。
知識盈餘
智慧型製造有著迥然不同的運行機制和要素(對於智慧型製造的定義,就是數位化、網路化、社區化和知識化,這些要素並不全部是工業4.0所描述的那些技術。對工業4.0實際引起的運行機制,德國人也還會有很多的領域,自組織、知識盈餘都在其中。右圖為智慧型製造的四個特徵。
知識盈餘的出現,改變了知識流動的方式。人們獲取新知的方法,將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這是中國面對智慧型製造的一次意外而全新的選擇。智慧型製造對中國而言,所面臨的一次最為有利的機會,既不是技術,也不是設備,而是知識盈餘所產生的知識流動,是智慧型製造機制所產生的組織性變化。這些改變,即使對發達工業國家,也是全新的命題——這才是中國製造2025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或許我們會繼續迷失在各種會議和論壇之中。但這些其實只是強化了人的情感連線。更為重要的是,它也在為知識盈餘提供了一種健康的生長土壤。而知識盈餘的力量,更是在躍躍欲試的成長。
知識盈餘掙脫了知識的擴散空間度,也改變了知識的運動速度,它以更大的穿透力,更大的流動性,更小的顆粒度,在支撐著智慧型製造尋求全新的突破。從傳播的效率而言,它甚至在追求著一種“人知(知識)分離”。這是一次事關重大的解放,而在以前,知識的區域性自鎖和路徑性依賴,都是傳統製造產業集群在升級的時候,最難解決的問題。
喵喵,知識盈餘是一隻貓。它進入人腦的方式和共存共享的方法,都是一種全新的機制:這是一種可以使得認知彎曲的暗能量。
這是在智慧型製造舞台上最不顯然的幕布角落裡,暗自生長的一股奇兵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