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簋)壺

知恩(簋)壺

知恩(簋)壺,中國宜興紫砂壺藝人張子威創作的紫砂仿青銅系列作品之二知恩(簋)壺是一款鼓腹、收頂、撇足,壺鈕鑲嵌碧玉的紫砂壺,此壺器型豐滿、線條流暢、工藝精湛、在數千萬款紫砂壺中非常“出眼”,人們感到仿佛在哪見過此壺,但又具體說不出是哪款。

其實,紫砂壺自問世已600年,這款青銅器"師酉簋"為創作原形的紫砂壺,誰也沒有做過,這次是第一次製作。為何許多玩家說見過此壺,就因在中國青銅器中見過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恩(簋)壺
  • 創作理念:常懷“知恩、感恩、報恩”之心
  • 屬性:紫砂壺
  • 產地:中國宜興
知恩(簋)壺,知恩壺,宜興紫砂壺,

知恩(簋)壺

“師酉簋”是一件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銅器,距今約近3000年,器型舒展大氣,做工精細。內壁銘文107字。記載了西周晚期人師酉在吳太廟被周唯王冊封,讓他傳承祖先的官職,管理農業生產及部分奴隸。同時師酉還得到周唯王賞賜的大量衣服、玉佩、車馬器等財物。師酉得到賞賜後,拚命為周唯王工作,以回報他的厚望。周唯王去世後,師酉為感恩周唯王對自己的培養,所以特地做了一個件叫簋的青銅器,把這段經歷用文字刻於腹內,成了一件富有史料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這段塵封的軼事生動地反映了我們的祖先是十分懂得感恩的。“知恩(簋)壺”生動演繹了被人遺忘敘述的這段歷史,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知恩圖報”的古老傳統美德。
這件青銅器印證了我國的古代傳統感恩文化,“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知恩、感恩、報恩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是人們增進情感的階梯,已根深蒂固的融入我們華夏兒女的血液里。

知恩壺

常懷“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就是常懷向善之心,悲憫之心,菩提之心。是共同創建和諧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是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由紫砂藝術家張子威先生創作設計的 知恩(簋)壺順應而生,榮獲享有中國紫砂壺藝術界“奧斯卡”之稱的“中國十大茗壺”評比金獎。選用上等紫砂泥料 “底槽清”,且蓋鈕鑲嵌名貴碧玉。
知恩壺由黃棟華創意,韓榮昌玉雕大師設計,制壺大家張紅華侄子、工藝師張子威制壺。為彰顯知恩壺的古樸,特選用拼紫泥製作,壺高11.5厘米,壺腹直徑12厘米,壺口7.5厘米。嘴與把間距18.5厘米,容量約600毫升。
知恩(簋)壺採用特選的上等“底槽清”為製作原料。其器形採用我國西周時期著名的青銅器“師酉簋”造型,由我國著名紫砂藝術家張子威先生設計創作,將青銅藝術與現代紫砂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文化內涵豐富,作品蓋鈕鑲有名貴碧玉,是名符其實的“紫玉金砂”,其端莊質樸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中國十大茗壺”評比金獎,是當代人文紫砂作品的經典之作。

宜興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茶文化和陶文化的結晶,曾有詩讚:“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由此可見宜興紫砂的稀有與珍貴。
紫砂壺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
製作一把上好的紫砂壺需要上好的紫砂泥料,紫砂泥料雅稱“富貴土”亦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稱,具有沏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茗香醇厚、越宿不餿的特點,享有“世間茶具堪首”的美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