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改進論 : 並論最足以指導人達到對事物的真知識的途徑

知性改進論 : 並論最足以指導人達到對事物的真知識的途徑

《知性改進論:並論最足以指導人達到對事物的真知識的途徑》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創作的哲學著作。

該作是一部關於方法論和認識論的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知性改進論 : 並論最足以指導人達到對事物的真知識的途徑
  • 外文名稱:Tractatus de Intellectus Emendatione: Et de via, Qua Optime in Veram Rerum Cognitionem Dirigitur
  • 作品別名:理智改進論
  • 作者:【荷蘭】斯賓諾莎
  • 類別: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沒有完成的著作,但仍然是一篇篇,以告一段落的、內容豐富的獨立論文,且可以看作他的中心著作《倫理學》的導言。《知性改進論》作為方法論來看,是斯賓諾莎認真學習和研究培根的《新工具》和笛卡爾的《方法論》所提示的方法問題的繼承、批判寫發展。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論哲學的目的”,實際上是斯賓諾莎全部哲學的導言。他提出該書的任務即“研究認識的方法”,“尋求一種方法來醫治知性,並且儘可能於開始時純化知性”,方法論要為世界觀服務。第二章“論知識的種類”,他把方法論與認識論結合起來且方法論在認識論的指導下,提出他的知識分類論。他依知識的真理性,依次舉出四種知識:間接的感性知識、直接經驗的感性知識、間接的理性知識和直接的理性知識。第三章“論知代”,主要是講方法論。他認為,方法從具有真觀念開始,“當我們具有最完善的存在的觀念時,我們的方法也就最為完善”,第四章“論想像”,說明起源於知性的真觀念能夠與起源,想像的虛構的、錯誤的和懷疑的觀念區別開而不致混淆,因而表明事物是叮知的,真觀念是可以獲得的,且可以作為方法的起始。第無章“論界說”,他指出如何獲得良好的界說。斯賓諾莎的方法論是把幾何學方法加以理論化並與認識論聯繫起來而加以廣泛的運用,這就是《知性改進論》的主要內容。

作品目錄

譯者序言
一 導言:論哲學的目的
三 論知性
五 論界說
預告讀者
二 論知識的種類
四 論想像
譯後記

創作背景

該書大約是斯賓諾莎1661年冬天到1662年春天所寫的,1677年出版。

作品思想

倫理
在《知性改進論》中斯賓諾莎首先探討了“哲學的目的”這一哲學界的古老問題,這是斯賓諾莎其他哲學觀點的一個基石,也親切地表明了斯賓諾莎的倫理學目的。
斯賓諾莎分析了被大眾常認為是最高幸福三項標誌:財富、榮譽、感官,然而這些虛榮的,物質的追求並不是斯賓諾莎的最終目的。
首先,財富,不可否認這不只是代表現代社會的一大元素,就像莎士比亞說過“金子,只要點點,就可以使醜的變成美的,壞的變成好的……”,在更多時候,尤其是在以拜金主義至上的資木主義社會,追求財富無可厚非,但僅以此作為最高的幸福未免有些赤裸。
其次,榮譽,這是一種對自我肯定的社會給予,但如果只在虛榮地奉迎聲中度過一生,似乎也是悲劇的結尾。
最後,斯賓諾莎談到的感官無非是我們身體器官的各種感受,看到美的事物,享受美食等等,能夠充分滿足身體欲望和需要的,那么和上而兩種“最高的幸福”想比,這一點只是我們同動物最一致的地方了。
雖然是一部哲學著作,但斯賓諾莎也闡述了自己的倫理思想。他認為愛好、追求和探索永恆的東西即最高的善,可以培養心靈使其獲得愉快。為此,他提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三條道德準則:第一,去實踐一切不妨礙達到這個目標的行為;第二,健康是享受的前提,即“享受快樂必須以能保持健康為限度”。第三。獲取和占有金錢和物晶也應以維持生命和健康為限度。歸納這三條就是:對於有利的東西,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去追求,另一方面又要學會合理地節制,更不能因小失大,損害自己更大的利益和快樂享受。這三條道德行為方式是荷蘭資產階級生活的反映和規範。
知性
知性,在斯賓諾莎這裡主要是理解力,理性認識的能力、思維、分析、推理的能力意思,在這裡還沒有像在康德和黑格爾那裡有嚴格的區別。知性利用這種來自自身的力量,諸如思維、分析等等,自己製造理智的工具,通過這種過程來創造新的作品。這樣,知識的積累,推論和演繹,一步一步下去,由理智到理智,從理性到理性,不斷發展下去,盡可達到智慧的頂峰,都是從具有直觀念開始的。首先要有一個觀念,然後才能去尋求一種方法,但這種直觀念並不是觀念的木身,而是對觀念木身的一種認知的詮釋,明白了這一點才可以剔除木質。所以好的方法在於指示我們如何指導心靈使其依照一個觀念的規範去認識。
在這裡,斯賓諾莎闡明了這種直觀念的確定性,,而這種確定性不是別的,只是事物某一方而所體現的特質的一種肯定的描述,但是在馬克思看來,事物的客觀性的木質才是最基礎,最根本的。
斯賓諾莎還強調了心靈認識自認事物愈多,具有的直觀念愈多,就愈足以改進自己的知性,但心靈之中的這些觀念的來源必定是自然的選擇,從這一點出發而推理出來,這樣也可作為其他觀念的來源。這裡,真觀念強調其來源,這樣看來,世間萬物均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並且其觀念是有現實基礎的。
這樣,斯賓諾莎的這種追求最高智慧的方法雖有不妥但在當時己經是很完善的了,按照這種方法就能很快清楚的達到這種存在的知識,就能很好的把握和運用並付諸於實踐。

作者簡介

斯賓諾莎(1632—1677)17世紀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繼承和發展了笛卡兒的思想,把他的二元論改為一元論。他的基本哲學觀點是從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出發,提出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實體,它是唯一的,永恆的。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是必然的;意志自由的想法只能是想像和無知;對“必然性的認識就是自由”。他的這些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神學目的論和超自然的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神學宇宙觀。他對近代唯物主義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有《神學政治學論》《倫理學》和《知性改進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