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修辭格

矛盾修辭格

Oxymoron: (矛盾修飾) It is a compressed paradox, formed by the conjoining(結合)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不協調) terms as in bitter-sweet memories, orderly chaos(混亂) and proud humility(侮辱).

Oxymoron(矛盾修辭法)與漢語中的反映辭格類似,都是將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判斷巧妙地聯繫在一起,以便相互映襯,突出事物的特點,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長的哲理。矛盾修辭手法在英語中常見,但在漢語中很少見。如:sweet sorrow 憂喜參半 (不是甜蜜的悲傷); proud

矛盾格,矛盾格,矛盾格,
轉帖一文供學習參考: 余秋雨散文中的矛盾格句式
字型大小:陳林森發表於 2010-08-24 09:19 評論3條 閱讀959次
余秋雨散文中的

矛盾格

句式
陳林森
我曾在一篇論文《讓“

矛盾格

”在文學語言中熠熠生輝》中分析了長篇小說《芙蓉國》中運用“

矛盾格

”的修辭句式,指出這種句式能表達深刻、獨到的感受或事理,具有警策的效果。我在文中指出,在余秋雨散文中也發現有不少這樣的句子。傳統的矛盾格句式,通常組成並列式或偏正式的形式,如我們熟知的:貧窮的富翁、為了忘卻的紀念(偏正式);不死不活、既陌生又熟悉(並列式)。但在余秋雨散文中發現有新的組合形式,如在《行者無疆》一書中就有主賓式:
①可見這位學生是這裡的常客,早已把處罰當作了享受。
②青春的力量實在無可壓抑,即便是地獄也能變成天堂。
我在文中指出:矛盾格的各種組合形式,都是對形式邏輯的背離、突破和超越,反映著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的矛盾統一的辯證關係。這樣的句子,不論用於何種表達方式,都能“曲徑通幽”,引人步入思想的深谷、情理的堂奧。
近讀《余秋雨散文賞析》一書,書中第一篇散文《壯士》,是寫中國當代探險家余純順事跡的,其中頗有幾個矛盾格句式:
①什麼也看不見,又什麼都看見了。
②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從此有了一個有關生命的標桿。
③遲到了很多年,又提前了很多年。
④別處,初來乍到卻不會迷路,舉目無親卻不會孤獨,因為只有在別處才能擺脫慣性,擺脫平庸,在生存的邊界線上領悟自己是什麼。
例①“什麼也看不見,又什麼都看見了。”是作者用想像的手法,藝術再現了探險壯士臨終前悲壯的一幕。“什麼也看不見”與“什麼都看見了”從字面上分明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什麼也看不見”,就不會“什麼都看見了”,反之亦然。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顯然是為了製造奇崛的句式,以表達作者的另一種思考。探險壯士余純順在死亡前夕,身處大戈壁無人之地,氣候惡劣,此時熱浪翻卷,把自己裹捲住了。人物處在瀕臨死亡的邊緣,此時的真實情況是“什麼也看不見了”。而“什麼都看見了”實際上應當是“仿佛”什麼都看見了,說的是余純順犧牲前一剎那,對自己生命的回顧:“遠處是自己無數的腳印,而遠處的遠處,則隱隱約約是黃浦江外灘的剪影。”用極其簡潔的語言,概括了余純順一生的道路。即使余純順處在健康和生命力活躍的狀態,也不可能身處羅布泊而能真的看見“黃浦江外灘”。顯然作者運用了一個矛盾格的句式,將余純順的悲壯一生濃縮為一個瞬間,他跋涉八年,最終倒在羅布泊的一場鋪天蓋地的沙暴之中。
例②:“在這個拒絕生命的地方,從此有了一個有關生命的標桿。”
“拒絕生命的地方”指羅布泊,“有關生命的標桿”直接指的是余純順的墓碑,這是一座寫有“壯士”這個古老稱呼的紀念木牌。羅布泊一千年來被稱為“死亡之海”,在1996年余純順遇難之前,人們極少插足羅布泊,此後余純順的冒險事跡吸引著許許多多壯遊者。余純順的事跡,不僅代表了一個具體的人身上體現出來的強勁的生命力和無畏的執著,而且表現了人類生命體悟的新的方式——冒險、開拓、創新、超越。這個類似轉折關係的複句,既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反映了生命哲學——雖然人倒下了,卻為後來人樹起了一座生命的豐碑。
③“遲到了很多年,又提前了很多年。”
這個句子不難理解。“遲到了很多年”是對壯士精神的呼喚,“提前了很多年”是對余純順事跡的讚美。上文寫到:“壯士,能被素昧平生遠近同胞齊聲呼喊的壯士,實在是久違了。”這就是對“遲到了很多年”的註腳。余純順果斷地在彭加木失蹤事件十幾年以後,又一次挑戰羅布泊,終於使壯士精神又一次回歸,他的事跡又一次轟動全國。作者寫道:“突然,如金錘擊鼓,如磐石夯土,古老的腳步聲由遠而近,壯士,他來了。”今天,在中華復興的偉大事業中,中國需要這樣的人物和精神。
例④句子本身已經有了像樣的解釋,無需多言。
我意矛盾格句式存在的客觀依據是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存在著大量本身充滿矛盾的事物和現象。例如粉碎“四人幫”以後的一段時期,部分地結束了歷史的噩夢,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極左路線遠未結束,舊的冤假錯案開始平反,卻又在製造新的冤案。余秋雨在一篇散文中指出:“災難走了,似乎又沒走;春風來了,似乎並不暖。”這不正是那個特殊的過渡時期的精準刻畫嗎?一對中年夫婦,在外人看來,他們屬於郎才女貌,神仙眷侶,可是他們的婚姻卻並不幸福。男人缺乏情調,不解風情,女人感情需求強烈,對家庭和感情的苦心經營得不到回報,最終造成女人的性冷淡。但女人在外界還要裝得很幸福。這樣的家庭是幸福,還是不幸福?恐怕很適合使用矛盾格句式。沒有現實的需要,矛盾格句式是不可能產生,即使產生了也不可能廣為推行的。
作家除了發現客觀世界實際存在的“矛盾”現象,發掘這些現象,這是矛盾格句式存在的現實土壤;他們還要苦心經營語言,在發現“矛盾”的同時,製造出字面矛盾而實際上存在深刻內涵的句子。矛盾格句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自然而然就冒出來的,必須是作者有意追求的結果。在寫作上不用心的作者,是寫不出令人擊賞的佳句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