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之說

矛盾之說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東漢末年的王符曾經評論過韓非的矛盾之說。三國時嵇康用它去駁斥論敵的兩可之說。東晉時,孫盛則用矛盾之說反駁老子的自相矛盾。唐朝劉禹錫柳宗元的論辯著作中,也都可以見到對矛盾之說的運用。現代漢語中用“矛盾”這個詞表示兩個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命題之間的關係,都是從韓非這裡借用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矛盾之說
  • 拼音:maodun zhi shuo
  • 提出時期戰國時期
  • 提出者韓非
矛盾之說
中國戰國時期韓非提出的一種邏輯學說韓非子·難一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對此韓非指出:“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韓非認為,具有不相容關係的兩個命題不能都是真的,一個人如果同時肯定了兩個不相容的命題,就是矛盾之說。矛盾之說生動地表述了傳統邏輯中矛盾律的精神實質,並涉及到全稱量詞和關係命題的問題。
韓非雖然提出了矛盾之說,但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明確地認識到命題的矛盾關係。他所說的矛盾”和“不相容”,實質上指的是命題的反對關係。因為,“我的矛能刺破任何東西”和“我的盾不能被任何東西刺破”,這兩個關係命題不能同真,卻可能同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