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吻海龍

矛吻海龍體小,細長。尾部長甚短於軀幹長。吻至眼間隔的背部正中隆起處具1行強鋸齒,吻的背側至眼窩前緣及上緣處也具鋸齒。體骨環稜末端都具一棘狀突起。鰓蓋上部具很多輻射狀嵴。頭細長,與身體在同一直線上。口小,前位,無齒。吻略突出,吻長於眼後頭長。眼較大,圓形。眼間隔微凹,頭長為眼間隔6.7倍。鼻孔每側兩個,很小,相距甚近,緊位眼前緣。鰓孔小,位頭側後背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矛吻海龍
  • 拉丁學名:Doryrhamphus melanopleura
  • 別稱:Bluestripe pipefish
  • :動物界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矛吻海龍
拉丁名稱 Doryrhamphus melanopleura
英文名稱 Bluestripe pipefish
地方名稱 黑腹海龍Doryrhamphus excisus excisus Kaup, 1856
作者單位 \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刺形目
拉丁目名 Gasterosteiformes
中文科名 海龍科
拉丁科名 Syngnathidae
中文屬名 矛吻海龍屬
拉丁屬名 Doryrhamphus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20~21;臀鰭4;胸鰭20~22;尾鰭11~12。骨環18+14。
體長為體高15.4~16.7倍,為體寬14.4~18.3倍,為頭長4.0~4.5倍。頭長為吻長2.1~2.6倍,為眼徑4.2~4.8倍。
體無鱗,完全包於骨環中。軀幹部上、下側稜與尾部上、下側稜均不相連續;軀幹部側中稜與尾部側下稜連續。
背鰭基長,占骨環7節,始於體環第15節,止於尾環第3節,其基部不隆起。臀鰭短小,緊位肛門後方。胸鰭側位,較寬。無腹鰭。尾鰭大,長約為頭長的2/3。
生活時體橘黃色(液浸後淡黃褐色),體側自吻端經眼向後至尾鰭基有一藍色(液浸後暗褐色)縱帶;腹面自峽部向後有一同體側的縱帶,後部與體側縱帶匯合。背、臀、胸鰭較體色淡,尾鰭前半部中央處具褐色斑紋。
雄魚卵囊褶存在,但無保護板。

生活習性

罕見,善於隱藏的魚種, 在岩架之下在岩石與珊瑚與區域中偏愛裂隙。出現於舄湖與臨海礁石到深度 45個公尺或更多。成對的時常出現。 使用它的管狀吻攝取小型甲殼動物與浮游生物。卵胎生的.雄魚帶卵在一個孵卵袋是在尾部下面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